“嬷嬷”同“么么”,网络意思就是亲嘴,接吻的意思。无聊的打趣,玩笑的应对,本来没啥大不了的。话分两边,我也无聊按狠,那么就严肃的琢磨中这个“么么”的边界,打发这个无聊的时间,借以窥探这个网络词汇的大爆炸。
中国的礼仪从早期拱手,进而发展成握手,然后朋友面对面一次真诚的问候。而不少外国人的问候是接吻,听说毛利人是碰鼻,不同的区域都是不同的文化特征。从“嬷嬷”二字来看,我们对本民族的礼俗慢慢的内心遗忘了,谈不上崇洋媚外,想着昂首挺胸的向欧美看起。国外那是一种自身文化,我们借着与国际交流学来了一些什么呢?自然能学来一些东西,但是从网络热闹泛滥这么多年,都有什么什么特点呢?明星代替模范,美女挤走学者,绯闻盖过事实,低俗战胜高雅。人家好的一面没有多少能学来,比如责任心,认真感,法律意识,恶趣味却明目张胆的泛滥到遍地都是。
当然认真扣“么么”这个词儿实在是没啥意思,但是内心总这样的不严肃,总的这样不正经,如同坠落的幼仔,瞬间在一条上进的路上摔的粉身碎骨。活的确实很快乐,但是精神世界是一穷二白。
今天觉得“么么”没啥感觉,明天就要挖掘更深层次,更庸俗恶趣的词汇。更可气的这样人也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就是非正当关系的打情骂俏,闲得无聊的打发寂寞。你私下表演就也就罢了,至少对外传染也是有限。偏偏的一些人喜欢在公开的场合,频繁的表现出来。我看如果总是草率的说出“么么”二字,会让人对某些涉及真情实感的词汇在内心麻木,进而对那些刻意猥琐的词儿,也失去了带有羞耻感的品味,仿佛如同”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量变达到质变。
偶尔说出“么么”字眼没啥,娱乐之余最好还是把握里面的节奏。把握的好,看着确实能感受一种娱乐的气氛;把握的不好,就是逾越娱乐的墙外,对他人的隐私乃至异性的私处,用低俗的词汇来隔靴搔痒。我们出门需要修饰自己,比如说有一个姑娘,平时时候看起来很漂亮,偶尔你会感觉她其实很普通,甚至谈不上漂亮。这是因为她很善于化妆打扮,平时很注意自己的容貌。
人的说话亦然如你出门着装,但是发现网络平台很多人喜欢光着膀子说话,每每以个性自居。既然出门我们对这个城市都喜欢展现个人的美,男人很潇洒,女人很漂亮。那么你在网络上的言谈的方式,为啥不在键盘上好好斟酌一下自己的语句呢?诚然,通过化妆技巧那并不是你真实美貌,如同敲打出礼貌的话不代表内心不骂人。但是这样你学会运用这样的技巧,让人感受到一种美,这也一种美德。
我觉得涉及真情实感的词汇,必定有在内心不可妥协的一面。但是在网络上看过太多人,似乎毫不在意内心的感情,廉价的向任何人的出售。仅仅说“么么”它害处不大,害处是它的外延可能会无限的发展。正如真正的宽容者,必定有不可宽容之事。
“么么”一词成为礼貌用语的时候,它的表达属性上,分礼仪性和真情性,无论外延还是内涵,还真极难界定。总是不厌其烦的对谁都这样的表达,一时之间我还真难以接受这个内心转换,总感觉非礼了不同的异性。或许我有点认真过度,但是防止一些人借礼仪的陈词,而进一步往庸俗的方向发展,我来反对一下,还是必要的。印象中弗兰克林写过一个“美德表”,望网络看客在“么么”之余读读吧!
2012-01-28
-全文完-
▷ 进入宇の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