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晚八点,我作为一名特邀嘉宾,来到石化俱乐部前排,有幸观看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初选剧目汇报演出”,一睹由著名黄梅戏艺术表演家韩再芬主演的黄梅戏《徽州女人》。在整个演出过程中,愉悦的音乐,甜美的唱腔,精彩的布景,出色的演技,也给摄影“发烧友”,过足了拍摄瘾。
许是对黄梅戏的偏爱,许是韩再芬特殊的演艺水平,却让我一下沉浸在那100多年前发生在徽州地区的往事,沉浸在一位孤苦女人身上的一幕人生悲剧之中。
《徽州女人》分别由《嫁》、《盼》、《呤》、《归》四幕组成,随着剧幕的徐徐拉开,当我们听到欢快的唢呐,看到喜庆的迎亲队伍,在一对大红灯笼的开路下,在旗、罗、伞、和盛着新娘凤冠霞帔珠花首饰的托盘的族拥下吹吹打打走向男方家走去。
随着“姑娘上花娇,瞬间变大嫂”的黄梅调的歌声,一位衣着鲜艳华丽的徽州女人,蹬上花娇,被迎亲的队伍抬到新郎家的村庄。
正当人们喜庆之时,接着剧情急转而下,从未谋面的新郎为了逃婚,竟然剪掉长辫子,离家出走。
新郎的父母,只好以其小儿子假伴新郎,将嫂嫂迎回家。并告以大儿子求功名为由,哄儿媳妇空守洞房十年。
在这漫长的等待的岁月里,年轻的妻,日思夜盼希望丈夫早日回家团圆。年老的公婆,许是良心发现,委屈了自己的好儿媳妇,想让媳妇改嫁,均被封建礼教所困扰。剧中还借用族中长老“老秀才”之口,说这媳妇等丈夫归来,这“等”字,就是眉飞色舞的“笑”着在“寺”院里守候丈夫的归来。要耐得着寂寞。
就在这个徽州女人思夫心切,父母以为儿子不在人世,人们感到失望之时。远走他乡的大儿子却给家里父母来了一份电报,寄了100块大洋,称其在清远县当县长。这样的剧情似乎又给年老的父母及新娘重新燃起了盼的希望。
就在众人托村里“老秀才”回电,让他“速归”之时,不久,大儿子却给家里来了一封信,称其已在他乡娶妻生子,并寄回一张“全家福”,说儿子已经5岁了。老父听完老秀才说完此信,气急犹愤,在回家的路上,一怒之下,气绝身亡,其老伴不久也随夫而去。
从此,漫漫长夜,对这样一个年轻、漂亮、善良、贤慧、孤单的女人来说,是多么的可怕,生活对她来说又是多么的不公平,在这孤苦的岁月里,她空守洞房又过了十年,其小叔子也娶妻生子,好在小叔子在身边并遵守父母之命,将多生的一个儿子,过继给嫂嫂当儿子,以便日后给她养老。从此,让这个孤独的女人有了一种希望和寄托。
这样的日子又过了十五年,当他做县长的丈夫,官场上失意告老还乡,携妻回来之时,这位还未曾与丈夫谋面的媳妇,将保留了35年之久的长辫子及他当初寄回家给父母的照片,完璧归赵归还给丈夫之时,他却反复地问:“你是谁?”“你到底是谁?”
最后,这位痴情为他守了一辈子活寡,青春尽逝的可怜的徽州女人,做出了一个令所有观众震撼人心的回答“我是孩子的姑姑!”
我不知道,这位当初为逃婚离家出走多年,到老官场失意,叶落归根时,望着空守洞房至今的女人,他是何种感想,反正整个戏剧到此嘎然而止,让所有的观众在巨大的悲情中,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的震撼,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黄梅戏《徽州女人》,表达了在封建社会里,女人们的婚嫁不自主,全凭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即使嫁了个不如意的丈夫,也只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对付着活一辈子。
这些女人们在宗族、礼教等封建思想的束缚下,一生命运悲惨。殊不知,为了贞洁、牌坊,多少女人默默地作出了惨重的牺牲,在那高墙深院的阴影里,又有多少女人失去了人生最美好的生活。
连想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保障妇女们的合法权益,先后制定了多部法律法规,保障男女平等。今日妇女地位之提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而相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广大的女同胞们,在自重、自爱、自强、自立的旗帜下,难道不应该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权益吗?这也许就是我观看黄梅戏《徽州女人》的一点感想吧!
2004年11月19日夜
本文已被编辑[一剑霜寒十四州]于2004-11-20 18:10:29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快乐一笑519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