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词语考
我的一位朋友在当地做“舍得酒”的销售代理,问其“舍得酒”的来历,回答得可谓头头是道;问其“舍得”一词的含义与出处,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此,引起了我对“舍得”一词的浓厚兴趣和特别关注。
关于“舍得”一词,我国权威辞书《辞源》和《辞海》均未收入,《现代汉语词典》虽收入了词条,但只解释为“愿意割舍;不吝惜”,并未注明详细出处。窃以为,这样的诠释并不到位,略显粗浅。上网搜索,引经据典者,皆举《了凡四训》,且总口一词地声称“‘舍得’一词,最早出自《了凡四训》。‘舍得’者,实无所舍,亦无所得,是谓‘舍得’。”给人造成的错觉印象似乎这就是“舍得”一词具体出处与含义的权威解释了。
余生不才,但爱较真,遇事喜欢刨根问底。于是,便在网上搜出《了凡四训》的几个不同版本进行认真研读。莫非老眼昏花,一时走神儿而疏于漏读不成?结果借助鼠标逐字逐句点读数遍,仍未能找出上述有关诠释“舍得”原文的蛛丝马迹。至此,我不能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当下世态浮躁,假冒伪劣盛行,连教授的学术论文都可以造假,何况汉语一词的正解乎?
不错,明代江南文化名士袁了凡的《了凡四训》中确有论述“舍得”的文字表述,但与引经据典者的举凡原文却大相径庭。
在有关“舍得”的论述中,《了凡四训》第一篇《立命之学》云:“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的意思就是,正如诗书里所说的,命运是我们自己所造作的,福报也是我们自己求取得来的,这确实是很明显的教训。佛教的经典里说:“求功名的就得功名,求富贵的就是富贵,求男女就得男女。求长寿的就得长寿。”要知道,妄语乃是释迦佛的大戒,诸佛和菩萨是不会拿虚妄的假话来欺骗人的。
又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还说:“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用现代白话说就是,孟子说过:求则得之,凡有所求都可以由我求得。但我以为道德和仁义是可以努力去求取的,那功名富贵,怎么能够求得来呢?云谷禅师说,孟子的话没有错,是你自己错解了。你不知道,六祖说过,一切的福田离不开自己的心,能从自己的心田去找它,是没有得不到感通的。要知道,求不求在于自己,如果专诚去求,不但能得到道德和仁义,还可以得到功名和富贵呢。内外双得,那才算是有益的求;倘使不得认真地遵循正道去求,也就是说,不从心地上去求,不从积善去恶上去求,而徒然费尽精力向外追逐名利,那虽求之有道,不违犯法律道德,但所得的还是你命中本来就有的。若是由于不顾一切,过分贪求,不合道理的事去做了,那就把心里本有的德性也失掉了,岂不是内外双失吗?所以是徒劳无益的。
《了凡四训》第三篇《积善之方》还说:“舍财作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苟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世人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祛除执吝。”翻译成白话文,其大意就是:“舍财作福,佛教万行,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只是一个‘舍’字罢了。先从财上布施,世人以衣食为命,而财能换取衣食,所以施财为最重要。我能舍财,内以破除自己的执吝之心,外以成全济人之难。舍财,开始总会有些勉强,到后来养成习惯就好了。这是最能荡涤私心私情积垢的良方啊!”
《了凡四训》第四篇《谦德之效》还总结道: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说成白话就是,“古人有几句老话说:‘有心要求功名的,一定可以得到功名;有心要求富贵的,一定可以得到富贵。’一个人有远大的志向,就像树有根一样;树有根,就会生出丫枝花叶来。人要立定了这种伟大的志向,必须在每一个念头上,都要谦虚,即使碰到像灰尘一样极小的事情,也要使别人方便,能够做到这样,自然会感动天地了。而造福全在我自己,自己真心要造,就能够造成。”
纵观《了凡四训》所涉及有关“舍得”一词的文字论述,虽然不同程度都有“舍”与“得”的含义,但又都与网上所传“‘舍得’一词,最早出自《了凡四训》。‘舍得’者,实无所舍,亦无所得,是谓‘舍得’”的引文相去甚远。
其实,“舍得”二字组成一词,能开能合,可前可后,相反相成,相融相克,对立统一,凝聚着先人通古达今的传统文化内涵和遣词造句的聪明与智慧。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后来逐渐演变成儒家“舍恶以得仁,舍欲而得圣”的传统道德观。
道家认为:舍就是无为,得就是有为。后来逐渐形成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观。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在佛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观念影响之下,也逐渐形成了“舍就是得,得就是舍”的处世观。
汉语言博大精深,既约定俗成,又兼容并蓄。因此,在现代人看来,“舍”就是付出,就是奉献;而“得”则是一种结果,是一种必然。因此,“舍得”既是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现,又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生活态度与艺术。
泛舟书海“网洋”,虽然依然未能找到“舍得”一词的最初出处,但却让愚卑深切地感受到了“舍得”一词丰厚的文化内涵。
“智慧人生,品味舍得”。这是“舍得”酒业的一句广告用语。这句广告用语之所以精彩,就在于能够让受众推盏品文化,杯酒见精神。
余生孤陋寡闻,纯属一孔之见尔!
-全文完-
▷ 进入耳关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