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央规定,县级不得办报,2004年初,《德江报》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当时,我写了一篇《告别〈德江报〉》。今天,由于年龄、视力原因,根据我的请求,组织上将我的工作岗位进行了调整,我将告别“德江报社”。
严格地说,“德江报社”是不存在的。德江报社更名为“德江县通讯中心”,因其编制规格上的原因,地区编委办未予认可,也就没有过行文,向上报送人员、机构、编制时,只能作为县委宣传部所属的一个股室对待,也因此,或其他原因,未行文任命我为县通讯中心主任,当然,也未“免去”报社社长、总编职务。
德江报社不存在了,但事实上她又存在于我们工作和生活之中。不是说因未行文换不了公章,组织、人力资源、编制、财政等少数几个部门还在承认“德江报社”,而是德江报社的职能没有根本改变,不管是采编,管理,对外宣传,都是按照以前的模式进行,县里依然是将其作为二级机构来对待。
上周二以来,根据相关领导的安排,我除在县政协办公室协助筹备第八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外,同时兼顾报社的采访安排和清样的审校。从组织角度讲,刚才组织部关于任免职的文件宣读后,我算是正式离开报社了。我有一些话想对大家说,尽管许多话在平时也说过,还是想重复一下,过了今天,再来说就有些不合适了。
作为个人的爱好来说,我很喜欢这份工作,不仅是与大家一起共事了这么多年,做到了和睦相处,也不仅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都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关心和支持,而是德江报社在发展德江文化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具有纽带和助推功能,这些年,为我为德江文化发展献计出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不管是自身原因,还是从后继有人角度出发,我都得忍痛割爱离开这工作了十周年有余的岗位。留守在这里的同仁们,在还没有新的去向之前,一定要把德江报社的工作尽责尽力做好。
什么时候都要记住,学习是做好一起工作的前提,做新闻工作尤其如此。大家不要认为自己不是科班出生,难以胜任这项工作,就有得过且过的思想。特别是网站新来的同志要注意。任何一项工作,只要我们愿意学,勤奋学,认真学,就没有学不会的,没有搞不好的。在座不少“老”同志的成功都证明了这一点。一个科班出生的人,如果不更新知识,用老眼光看问题,也不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结果会不如自学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有偷懒的意识,有很多偷赖的借口,结果只能是越来越懒。比如我们平时写篇文章,只写了百十来字,没有存好,或者不知放在什么地方去了,总是寻找,找了半天也不放弃。其实,如果重写,早就写好了。
作为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及时学习上级出台的方针政策,如果不学,等于是在山野走夜路没有手电筒;但是,只学习上级的方针政策,新闻敏锐性提高了,却找不到恰当的表达方式,成为茶壶煮饺子——倒不出,也是冤枉。所以,掌握丰富的新闻采编知识也很关键。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是向老新闻工作者学习,有时比你在书本上看十天半月还强,比如,选择新闻角度,人家点一下,你就会少走许多弯路。更为重要的学习,我认为是实践。我们通过采访、写作、投稿,从采用与否中,可以让自己多思考几个为什么;从采用后的修改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
学习中离不开勤奋,工作中更要讲勤奋。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或成功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勤奋,是否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来做一些有益的工作。如果我们上班时不正二八经地做事,业余时间又用于一些不必要的应酬,甚至熬更守夜地从事一些伤神害体的娱乐,结果不但出不了成果,连正事也会被耽误。我一直是这样想的,一个人,耍一天也是一天,做一天也是一天,做一天心里可充实地过,耍一天还常常心刨火乱的,甚至怨天尤人。
作为新闻工作者,其勤奋首先是在采访中不要偷懒,不要认为记性好,凭自己的记忆,不动笔。人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当时以为记住了,回来却是似是而非,感觉这样说可以,那样说也行,哪一种说法又都不满意,时间浪费了,事情也做不好。最后的办法只能是“归纳概括”,胡扯一通,或者到网上去下载一篇类似的文章,让知情人看后感觉是张冠李戴,让领导知道了结论是作风飘浮,能力有限。
采访中要认真询问,认真记录,不能想当然认为什么不重要,记录了不用好办,可要用时没有记录就麻烦了。采访中也不要迷信有录音笔。原省委书记钱运录来德江时,县里安排我去采访,我就用的是录音笔,也就没有记录。可散会后一听,却听不清楚,幸好县委办的秘书记得有,最后用了他们写的。如果他们也没有记,还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我真不知用什么来交差。这种事,也有秘书失误过,录到中途录音笔没有电了,要整理领导的讲话就成了“空中楼阁”。这是一种情况。再一种情况是,用了录音笔,回来还得慢慢听,重新记录,其时间、精力的浪费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我主张,采访时要认真记录,录音只能作为一个补充。这样做,不但锻炼了自己记录的能力,同时也可在记录中思考,在记录中发现重点,找到需要表达的主题。
同理,在照相时要多照,不能想当然,认为自己每照一张照片都会成功,到时回来一看,主要人物或其身边的的人物姿势不雅,或是眼睛眨了,没有选择的余地,想弥补都无法弥补。照相回来要及时下载照片,以防第二天用相机的人将你照的删除了。同时还要及时写,时间越长,既影响了时效,也少了一份激情,越拖就越不想写了。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醒大家,还有一种最容易误事的懒,就是开会时以为议程清楚,领导讲话已印发,会未散就走了。结果,领导没有按印发的稿子念,而是离开稿子另讲。这样写出来的新闻从业务上说是“不真实”的,从政治上上纲上线,那你就吃不完兜着走了,这种教训在上级报社是出现过的。
有人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回来撰写新闻时,要选择重点,要将主题提炼好,将标题提炼好,不能通篇都是“召开什么什么会议”,或者“某某领导调研”。写稿时不要面面俱到,不要事无具细,少写众人知道的内容,何况还有言多必失的可能存在。写作时要如此,编辑稿件时也要尽量将没有价值的东西删去,要尽量少用那些“如何做”的稿子,多用“做得如何”的新闻。前者,只要从网上下载,或者将文件翻一下,加上时间、地点就可以了。后者,可以看出我们工作的水平,也可因此节约一点版面,登载那些确实有价值的文章,多提供一点信息,多宣传一两个单位,让读者和单位对我们多一些好感。
在编辑中,要多审稿,多修改,多选择有价值的稿件,不能将版面填满算数,遗漏重要的新闻,那样,审版的负责人就会多一些工作量,也给自己重新组稿、调整版面带来麻烦。编辑要及时编稿,要给审校的人留一点时间,不能等到发版时间到了才来编,匆匆忙忙做事,结果会因匆忙而出现问题,这种教训我们是较多的。特别是对待本单位同志写的稿件,不能“免检”,一定要认真细致,不要认为不会出问题,结果,“危险常常发生在最安全的地方”。
主要负责人和执行总编一定要认真审稿。有人曾对我说“应该管大事”,没有必要亲自去做编审工作。我认为,在报社只有编审工作是大事,钱物的进出是很小的事,这些年的事实证明,委托副职、办公室就可办好“小事”。作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不能像上级报社社长那样当甩手掌柜。我们不能和他们比,他们有好新闻供选择,有各编辑部主任把关,有专门的校对人员,有执班总编审定。同时一定要意识到,报纸不管在什么环节出的问题,县领导首先问责的都是自己。而这报纸又不能像文件那样,可以收回来重新印发。与其让领导问责,再反过来批评他人,不如把好“出口”关。所以,我建议,除了记者认真修改、编辑认真编辑外,领导一定要亲自校审,而且每期报纸清样,最好是两人交叉从头到尾进行逐版、逐篇、逐句审校。这样才能防止重稿。比如,今天我们开会这篇新闻,二版从邮箱里下载编了上去,三版从作者拷来的盘上排到了版上,他们都没有问题,但印出来就有问题了,至少是重稿了吧。就算在清样中审查出后拆了下来,重新排上去的稿子其他版是否用过?即使没有用过,放在拆下来的稿子的位置其重要性是否合适?编辑调整后还要再看一遍为上。这样还可防止“坏话”不好好说,好话说不好。德江网上传的新闻也同理进行处理。
在这里我还要讲讲要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一个人做事要尽量公平公正,你可以不主动到你不喜欢的单位或者说得罪过你的单位采访,但不能不服从领导的安排去采访,更不能将人家写来的有价值的新闻删掉。也许你很在乎,但人家不一定在意。更为不好的是,这样做,容易扭曲自己的心灵,不利个人的成长,也有损单位的形象。工作上任何人都保不准有失误,但这与心歪是两回事。这些年的绩效测评,大家都看到了,我们单位每次都在名列常委单位之后的前三名。一方面说明我们的辛苦得到了大家的承认,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做事总体上是没有讨嫌,没有让人生厌。
大家要特别要注意团结协作。不要为一时的看法不一致,或者说语言上的冲突,就记恨在心。多当面沟通,少背后埋怨;多当面建议,少背后指责、诋毁,甚至到领导面前去告状、诬陷。这样做,只能造成更大的裂痕,不利别人的发展,也不利自己的成长。
在领导层,遇到问题拿不准时要多商量,意见不一致时,再与中层干部商讨,如果都拿不准,就向宣传部长请示,这样少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减少麻烦。
在工作中,要多多协作,相互帮助,不要分得太清,甚至明知对方错了也不说,看其笑话,那样误事的结果,是会让大家一起受损的。作为报社,就这么几个人,会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人说,相互拆台一起垮台,相互补台好戏连台。多做顺水推舟的事,少干逆水行船的活。今天,你帮了他这一方面,明天他不一定就帮助不了你其他。由于身体欠安的原因,或者是家庭有些具体困难,个别职工在出勤上有一些不太正常。但总体来看,这些同志不肇事、不生事,基本任务都是完成了的。作为职工,也要支持领导的工作,支持了领导也就是支持了单位,从绩效考评获得年终奖金角度讲,也就是支持了自己。如果大家都不做,或者做得马虎,领导帮助做,一是时间、精力有限,二是对其他同志在情绪影响上也不好。
就单位职工之间而言,大家能在一起是缘分。要相互理解、支持、宽容。不要轻易动怒。有很多时候,我们生气,甚至吵闹,过了一段时间回过头去看,并没有为什么大不了的事,甚至目标是一致的,只是表述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
作为报社,在培养人才上要多费一些心,带新手也麻烦,带实习生更麻烦,但要带,要像过去那样,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和子女一样手把手地教。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后继有人,才能将我们这张报纸办好,也才能广交朋友。
在经费使用上,少了一些公开透明,也会影响大家的团结。这不公开透明,主要表现还是在大脚大手上。人说勤能补拙俭能养廉。不要羡慕别人的大吃二喝和骄奢淫逸的玩乐,有些病症,就是从这方面来的。就如一首歌所唱:内心的平安才是永远。这些年,我争取的经费不多,但我想少用也是一个办法。这少用不用不是当用不用,当用还是要不须堪的。但这该用,一是要不浪费,比如吃饭,我们过去加班用餐,每人点一个自己喜欢的菜,再加一个汤菜,大体上就够了,也不浪费。在接待方面,可不招待应酬的尽量不招待应酬,节约的钱要用来保障工作运转。不要像邻近县有的报社那样,经费比我们多,却是发不出稿费,报不了出差费。如是那样,必然影响同志们工作的积极性。在这一点上,过去大家做得都不错,比如考勤不补签,比如不乱挂帐。
各家媒体也要团结协作。在目前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德江网站与报社人员捆在一起有利于工作,一是节约人力,二是节约经费,如果两家都派人出去,至少是增加了出差费。与电视台、政府网,也要抱着支持的态度合作,比如电视台,领导讲话时他们要摄像,记录不一定详尽,要根据所需,尽可能提供我们多记录的内容,将领导讲话的主要思想表达出来、传播出去。反之,我们没有记录得详尽的内容,也可向他们索取。将电视台的节目拷过来放在网上,随时可以看电视新闻,就极大地丰富了网站的内容,增添了人气。将采写的新闻同时发到政府网邮箱,只是轻轻点动鼠标之事,但可以增加一条传播渠道。
另外,在此对组织上建议。历史原因造成了报社的现状,尽管上面不承认,但在工作中上面是默许的,德江周边的县不管是新闻中心、还是通讯中心,或是外宣中心,报道中心,都是正科级单位,且都办成“某某报”。尽管我们喜欢看网络新闻,网络新闻来得快,尽管我们喜欢看电视新闻,电视新闻直观形象,但报纸在记录历史、沉淀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是培养写作爱好者方面,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县在人事上不能将通讯中心明确为股级,那样配备领导干部的素质相应就会降低,如此是难以保质保量完成这张报纸的采编任务的,其作用也就难以真正发挥。在人员缺额上,要及时调配,将那些首先是热心敬业然后是业务过硬的同志调配到报社来。2007年7月,《今日德江》从四开版周报改为旬二报,2008年初,又改为周二报,2011年3月,扩为对开版周二报。工作量增加了数倍,人员没有增加一人,如果再缺额,其辛苦就可想而知了。
有人曾说,报社的待遇好,我回答也是,因为外出采访有出差费,运气好别人还要给包烟,稿子发表了有稿费,被上级党报党刊采用了,宣传部要奖励,如果是写部门的,一些部门还要奖励。问题在于,离开了报社的领导也好,职工也好,都不愿再回来。我猜想,其原因主要是,报酬需要做了才有,不做还要被处罚;做的时候又不能马虎,敷衍了事,还得过编辑、总编的眼睛,更重要的是众多读者的眼睛。
最后我要说的是,尽管我已离开报社,但对《今日德江》和曾经牵头组建的德江网的关注将一如既往,也同时请大家对我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就个人而言,如果今后大家还能像以前那样,将我作为兄长般看待,工作上有什么想法,生活上有什么疑惑,与我商量,我会乐意尽力而为,如此,也会让我有做人成功的荣耀。
20011?12?13 钟应山下
-全文完-
▷ 进入张贤春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