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情怀的力量窗前的枣树

发表于-2012年01月15日 中午12:44评论-4条

我一向觉得——对于文学,情怀是有特殊分量的。好的文学作品,几乎无一例外地流淌着真挚的情怀,如血液流淌在人的身体里。一首诗,一篇散文是这样,一部小说尤其是这样。

今年春节期间,我在外地,随身带了泽俊先生的书稿《工人》。我清楚地记得,读罢《工人》是初三,上午10点左右。

至今,读罢一部好作品仍会使我激动不已。

当时的我便是那样。

身边也没有一个可以交流感想的人,忍了几忍没忍住,于是拨通了泽俊的手机,告诉他我已经读罢了《工人》。

千里之外的他期待地问:“达到小说的及格水平了吗?”

泽俊一向是谦虚的。

我说:“好。很好。非常好。”

除了那短短的几句话,我竟不知再从何说起。好的小说往往会使刚读过它的人失语,能具体地说出好来是失语过后的事。

泽俊又问:“怎样进一步修改?”

我说:“作品当然是越改越好,不过,现在这样已经很好,不论出版还是发表,应都不成问题,而且必定会引起关注……”

除了笼统之印象,还是谈不出具体感受——那真是一言难尽的。

泽俊是盲文出版社的副总编。他负责出版过我的两部集子,由而我们认识了,遂成朋友。他厚道,为人诚恳。并且,对世事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写作是他最主要的业余爱好。很可能,还是唯一的。

他多次对我说,打算写一部工人题材的长篇小说——说到“工人”两个字,他总是流露出极深厚的感情。工人阶级对中国的伟大贡献令他肃然起敬;他们“下岗”时期的种种困厄处境令他感同身受;他们至今分享改革成果之少每使他焦虑万分。

而我,也是的。我和他一样是工人的儿子。我的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当年几乎同时下岗。

“工人”二字对于泽俊犹如上帝,乃是他的情怀脐带。

谈到最后他又总是会信誓旦旦地说:“我要为中国工人立传。”

我当然鼓励他。但老实说,对于他究竟能写出一部怎样的工人题材的小说,心中是不免存疑的,拭目以待而已。盖因一部中国当代文学史,从49年到90年代,差不多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农村小说史。90年代后,小说在题材方面骤然丰富,如礼花绽放。工人题材的小说,却仍少之又少。优秀的更少。中国之大多数作家,长短都有过农村生活的经历。纵使完全没有,海量的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加上电影电视剧,也会使作家们易于间接地吸收了解。

农村于是成为中国文学的家园和苗圃。

中国当代作家普遍缺乏对工人群体尤其是从前年代的工人群体的认知。直接的和间接的认知都缺乏。连我这个工人的儿子也是——蒋子龙是极少了解工人的作家。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作家中的宝。

现在,终于又出现了一位于泽俊。

泽俊笔下的三线工人群体,与子龙所了解的工人迥然不同。子龙笔下的工人是生活在城市里,工作在车间里的;泽俊笔下的工人,却是经历了背井离乡的,携家带口落户于广阔的风沙漫漫的西北天地间的,如同庞大的负有神圣之迁徙使命的特殊部族;如同转战一方的千军万马的大兵团……

我认为,于泽俊成功地完成了他的夙愿。

我认为,他写出了一部工人题材的《白鹿原》。

对于《工人》这样一部小说,我可评论的方面很多。但我决定不必都写入序中。

我真诚地向广大读者和文学评论家们推荐《工人》。

我一点也不怀疑广大读者必会像我一样喜欢这部小说,为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怀所感动。

我深信《工人》必受评论家们的好评。

我甚至认为,下一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时,《工人》必具有不容忽视的角逐力。

终于出现了这么一部工人题材的好小说,如果我是评委,将毫不犹豫地投它一票!

最后我只评价一句——《工人》具有史诗性质;我因它哭过了……

2011年4月24日

于北京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窗前的枣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何音推荐:何音
☆ 编辑点评 ☆
何音点评:

作者深情的呼吁及介绍长篇小说《工人》,让人动容,也使人极想一睹为快!

文章评论共[4]个
何音-评论

工人的情怀是纯真的,工人的力量是伟大的。拜读,问候!at:2012年01月15日 中午2:31

秦风汉雨-评论

汉雨会持续力挺朋友的《工人》,这篇呢,算是《工人》的《序》吧,写得还算真诚,也很有文采。at:2012年01月15日 下午4:47

窗前的枣树-评论

何音、汉雨两位仁兄:这篇文章是梁晓声老师为我的小说《工人》写的序,发的时候不知为什么忘了把名字写上,所以才有这样的误会。这本书已经出版了,是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的,我发在这里是想让更多的读者看到它。发这篇文章的时候,还发了一些报刊上的书评,我不知这些书评该发在哪,所以发在了短篇创作栏目里了,发完编辑告诉那里不能发别人的东西,只能是自己写的。呵呵,所以闹出这么多误会。at:2012年01月15日 晚上7:03

绍庆-评论

(:012)欣赏朋友佳作,祝福小年快乐!(:012)(:012)at:2012年01月16日 早上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