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泽俊的长篇小说《工人》今年七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小说写了三代建筑工人将近100年的生活历史,凝练而又真实地描绘出一幅中国工人史的壮丽画卷。小说塑造了以鲁润德为代表的几代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其中有任劳任怨的劳动模范“傻老牛”,有犯了错误从部队上下来当工人的老红军,有工人出身的党委书记刘天明以及出身不好却一直深爱着祖国的总工程师马国栋等等;还有工人群体中各色各样的其他人物,例如以沈剑云为代表的工人家属,从旧社会的妓女最终变为彻头彻尾的劳动人民的“火车头”,还有日伪、国民党时期的把头白景云、王连升等。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矛盾纠葛,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工人生活的画卷。故事情节曲折,催人泪下。著名作家刘庆邦先生称这部小说是一部结实厚重的中国工人史,梁晓声先生在该书的序言中称它是一本“工人题材的《白鹿原》。”
“工人”是个大题目,最初听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很难想象这是怎样一部小说。看了之后才明白,这就是中国工人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近百年来,中国工人阶级就是这样生活的,就是这样为社会创造着财富,也创造着自己的历史,而其中的工人个体也就是这样扮演着自己的历史角色。
作者平平静静,娓娓道来,读者却亦步亦趋欲罢不能。一段历史方方面面纷繁复杂,一个家庭街坊四邻百年沧桑。一位在讲,众人在听,没有抑扬顿挫,慷慨激昂,而你偶一回神儿却发现自己已经深陷历史长河的汹涌波涛之中了。作者没有评论什么、没有暗示什么、没有渲染什么,但那些平平凡凡的人、普普通通的事却让你确信无疑,印象深刻。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那段历史的真实注脚,每一件事都是那个社会的翔实佐证。
作者以五彩多姿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比如劳工们与日寇、把头的斗争,比如一群群提着油漆桶拣煤渣的工人们的孩子,特别是关于三线建设的描写,写出了工人阶级千军万马争分夺秒拼搏奋战的壮观场面,写出了工人阶级大公无私、为国家不惜流血流汗的干打垒精神。大器大量才会有大作品,如果作者没有长期的生活积累,没有对工人的深厚感情,没有工人阶级那样的博大胸怀,是写不出这样的作品的。
作者所有关于书中人物、事件的描写,虽然贯以始终的平淡,却极其细腻而深刻。而正是这些乍一看去平淡无奇的小故事和这些普普通通的人,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里的描述简练、多面、清晰、深刻。作者没有一句废话,你却什么都懂了。
一部小说中,没有淫词艳调的俗不可耐,没有床上床下的奇情孽恋,就能让人安安静静地读,手不释卷;能让人客观冷静地思考又不时心潮澎湃、激情涌动,可见作者境界之高,感情之真挚,手法之独到。可谓“静水深流”。
我能一口气把这部小说读下来,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书中有很多我自己的影子,有我们这代人中每个人的影子,有我们的父母,我们的邻居,我们的同事、朋友和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不是工人家庭出身,对工人了解也不多,但是作品能引起我这样强烈的共鸣,说明书中的人和事带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它不仅是写工人的,也是写人的,是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和剖析,这是这本书真正的价值所在。譬如“母亲”,从小被领养,之后经历了丧子之痛、寻亲之苦、生存的艰难、被误解、被欺负,面对命运的捉弄,她从不抱怨,而是挺起胸来迎接命运带她的一次次挑战。她大胆的追求自己的心上人并和他相互扶持着支撑起一个家,默默无闻地创造着自己的生活,也在不知不觉中创造着工人阶级的历史。还有“父亲”,从闯关东到“添厂子”;从为人民英雄纪念碑铭刻毛主[xi]的题词到支援三线;从转战江西到企业改制,他心里想的是当工人的骄傲,想的是应当怎样为国家多做贡献,想的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做党和国家不让做的事,想的是清清白白做人!他也想生计,也想让孩子们多念书多学技术,也想喝几口酒疏散疏散生活的压力,也想有一天能回到北京或者自己的故乡……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比起历史上那些大英雄,他也许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是在他身上却闪耀着工人阶级优秀品质的光芒。
这部小说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工人阶级的生活,更主要的是他们精神风貌,日伪时期,他们不甘心做亡国奴,一边做工一边和鬼子、把头做着不懈的斗争;国民党统治时期,他们起初对国民党政府抱有很大希望,但是到头来依然生活不下去;通过切身的体验和比较,他们选择了跟共[chan*]党走。建国后,工人阶级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筑工人走南闯北、四海为家,建起一座座工厂,一幢幢高楼大厦,自己却住着干打垒的土坯房,那首信天游主题歌中的几句歌词 “干打垒安下老娘亲,建设三线建设我的家”、“四海为家走天涯”,唱出了工人阶级的精神风貌,十分感人。他们那种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那种大公无私、甘当建设者的大气,不仅是工人阶级的本质特征,也构成了新中国民族精神的主体格调。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贡献,还有透过这些体现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改革开放以后,三线建设被迫下马了,很多建筑公司和生产企业停工、转型,有的甚至倒闭了,大批工人下岗。他们唱着《从头再来》,顽强地寻找自己的生活出路。他们又一次为国家作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而且是不容忽视的贡献,他们为国家承担了改革开放的沉重代价!因此我们说,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改革所取得的这些成绩,没有他们,就没有共和国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他们!
当年的三线建设虽然有决策上的失误,但是三线建设并没有白搞,当时为了三线建设而建立起来的电网、铁路、公路、桥梁、隧道等等工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今天内地的工业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年建起来的许多国防工厂也成功地转型为民用企业,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逐步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走进了城市,对这个群体我们称之为农民工,须知中国最早的工人阶级也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当初他们也是农民工,因此,我们不能否认这样的事实,现在的农民工就是未来中国工人阶级的主体,或者说,他们已经构成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主体,目前,社会已经承认的工人阶级加上这些农民工,已经有几亿人之多,其人数很快就将超过农民成为中国最大的一个阶级,如何看待和对待工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农民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个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关系到改革开放是否能够取得最后的成功。因此,关注他们,解决好他们的问题,是我们不可逃避的历史责任。
-全文完-
▷ 进入窗前的枣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