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一部为工人树碑立传的小说窗前的枣树

发表于-2012年01月15日 中午12:41评论-3条

在现当代文学中,写农村题材的优秀小说作品很多,从赵树理到高晓生,从《创业史》到《许茂和他的女儿》,可以列举出无数优秀作品和作家,但是写工人的小说成功之作却很少,最有影响的要数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长篇小说几乎没有一部成功之作。现在我们终于看到了一部描写工人的成功之作,作品名称就是堂堂正正的两个字:《工人》。作者于泽俊在小说的《缘起》部分开宗明义地表示,写这部小说就是要为工人树碑立传。

革命历史电影《燎原》里有位地下党员对工人说:“工人很了不起,工人两个字加起来是个天字。”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人的确撑得起天,我们的坐卧行走、衣食住行一时一刻也离不开他们。离开他们我们就没法生存。中国的工人阶级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阶级。在《燎原》的故事发生的年代,中国的产业工人只有200万人,如今已经发展到几亿人口,如果算上农民工,其数量已经和中国农民的人数差不多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他们很快就会超过农民,成为我国人数最多的一个阶级。如果说在1949年之前中国的工人阶级还十分弱小,那么现在他们已经成了社会的主体,但是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度却很低,改革开放,农民兄弟受益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知识分子翻身了,从社会地位到经济待遇都有了彻底的改变;唯独工人阶级生活变化最小,受益最少,不仅如此,还有许多人下岗、失业,失去了生活来源。与工人相关的主题词往往是:下岗、再就业、拖欠工资、买断,几乎再也找不到比这几个词使用频率更高的词汇了。工人阶级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为改革开放承担了沉重的代价,因此,我们再也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小说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只有100年左右的时间,而《工人》则描写了三代建筑工人90年的历史。作者以十分凝练的笔法,概括地真实地反映出了中国工人阶级100年来的生活状况。读起来犹如一部史诗。45万字的篇幅,描绘出这样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内容十分结实厚重,很多地方虽然只是一带而过,但是也能看到作者已经在那里为我们精心勾勒出了一些粗略的历史线条。虽然篇幅有限,但是作者却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在不知不觉中把读者带进了工人阶级生活的历史。

作者在书中塑造了以鲁润德为代表的一组工人群像,其中有傻老牛这样的劳动模范,有赵尔丹这样的因杀俘虏害怕被枪毙而开了小差的老红军,有刘天明这样的工人出身的整天用报纸卷旱烟抽的党委书记。这些形象或许不像以往的文艺作品中那些刻意打造出来的英雄人物那样高大,但真实而又丰满,一个个栩栩如生。以鲁润德的妻子沈剑云(书中的“母亲”)为代表的工人家属,也是工人群体中的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作者在第一章的开头就说道:“母亲不是工人,但她是工人的妻子,工人的母亲,在一张工人家庭的全家福和整个工人阶级的全家福上,母亲一直和父亲并肩占据着中心位置。因此你不能不承认她是工人阶级中最重要的成员。”这些家属不光是贤妻良母,她们在操持家务的同时,也走上了建设国家的第一线,去当临时工、家属工,她们付出的比工人还要多。在工人群体中,也还有一些形形色色的人物,旧社会的妓女、把头,苏联红军留下的混血儿,他们的命运以及相互之间的矛盾纠葛,都构成了这部小说非常吸引人的可读性。作者很擅长描写人物,往往几笔就能把人物的性格特征描绘出来,有些并不重要的人物也很有特点,例如写子弟学校的工宣队长,说话爱带“日娘”,不日娘不说话,学校买了一套广播器材,他一边鼓捣一边说:“日娘咋不响哩?噫?响了,日娘响了,下面歌颂(播送)一个通知。”短短几十个字就使人物跃然纸上。

作者不仅注重人物的性格描写,更注重揭示人物的命运和内心世界的变化,将社会大动荡时期人性的扭曲和变形,以及人性本应具有的光辉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这是本书最感人的地方。小说的文笔、写作技巧自然有很多可称道的地方,但是最打动人的是贯穿全书的真情实感。虽然是部小说,但是读起来并不轻松,读着读着便会潸然泪下。

小说的核心部分是关于三线建设的描写,几乎占了全书一半的篇幅。三线建设是指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国防工业建设。三线是指远离海、边疆的广大内陆地区,其核心地带就在四川北部和甘肃东南部。小说中的大川应该是指甘肃定西、陇西一带,这就让我们读起来感到更加亲切。三线建设的决策依据是:我们仍处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要时刻准备打仗,时刻防止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入侵。根据这一判断,国家将国防工业和一些尖端科技企业重点布局在三线地区。从两弹一星、航空航天到常规武器和普通军用物资的生产,无不与三线建设有关。参加三线建设的工人有几百万,他们为共和国的国防工业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献出了青春,献出了子女,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不少人牺牲在那里,还有很多人终老在黄土高原上。没有他们,就没有共和国的今天。

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对国际形势重新作出了判断,认为我们是处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根据这一判断,不得不调整原有的工业布局,三线建设纷纷下马。一些工程停工了,一些企业转型搞民用产品,很多为三线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工人下岗了。鲁润德所在的101冶金建设公司调离了三线,参加了江西一个铜矿的建设,铜矿工程完工以后,101冶也和其他一些参加三线建设的企业一样,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垮掉了,工人们纷纷下岗,自找出路。这些工人不仅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改革开放承担了沉重的代价。其间有许多催人泪下的故事。

小说的前半部分写到主人公鲁润德亲手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上刻下了毛泽东的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结尾与前半部分相呼应,写了第二代、第三代建筑工人参加了鸟巢和水立方的建设,在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同一经度上接过了父辈手中的锤子、錾子,成为新一代建设者。鲁润德的儿子站在中轴线上,感慨万千地说:“不管我们经历了多少苦难,不管我们的日子过得有多么艰难,不管我们心中有多少不平,我依然热爱着自己的国家,希望他的人民都能过上父亲期望的好日子。”

小说并没有停留在对工人生活的简单描摹上,小说的结尾实际上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就是如何看待和对待工人阶级,如何看待和对待几亿农民工的问题。改革开放走到目前这一步,中国的城市化和几亿农民工如何安置的问题已经成了一个最重要的社会问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课题,这个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关系到改革开放能否取得最后的成功。也许通过这部小说,能引起全社会对工人阶级生存状况的关注,这才是作者的最终目的。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窗前的枣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何音推荐:何音
☆ 编辑点评 ☆
何音点评:

工人,曾是多么伟大的名词,他曾经是多么让人向往,有多荣耀就有多荣耀,只是如今,时代变了,工人成了劳工,民工,下岗工的代名词。而作者却以“工人”是题材,向读者展述了这特有阶段的伟大史话,望能影响更多的人来关注目前工人的处境之艰辛!

文章评论共[3]个
何音-评论

我相信《工人》一定是一部非常伟大的长篇小说。但要提醒作者,烟雨十分重视作者的权益,特设有首发制度,而本文却并非首发,还请作者注意,如是再发作品,还请注明是“再发”,谢谢,问候!at:2012年01月15日 中午2:29

窗前的枣树-评论

谢谢您的提醒,因为是新手,许多规矩不知道,我以后会注意的。at:2012年01月16日 晚上9:49

窗前的枣树-评论

刚来贵网安家,初次看帖时没注意,何音兄用了伟大两个字,实实不敢当,折煞我也。因为不懂网站的规矩,说话也许还有许多不得体或冒犯处,还请何兄谅解。at:2012年01月20日 凌晨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