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京 心
一
北京城,面临黄河长江,背靠历史长城,西瞰天山珠穆,东望渤海太平,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的风水圣地。
二
北京西站是全国铁路交通枢纽的主动脉,京沪线、京九线沟通黄河长江,而在此汇集。首都国际机场像是鸟巢,时而有鸟儿振翅高飞,飞向海外而去;时而有海外飞来的鸟儿,群集栖息。一辆辆,一辆辆小汽车穿行在群群高楼之间,不知来自何方,也不知去往何处。一矗矗,一矗矗高楼大厦,仿佛按捺不住寂寞似的,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也不知说些什么天语。街道两侧的行人,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有的低着头,把手机捂在耳边,不知是给高楼打电话呢,还是给海外打电话。
傍晚时分,夜幕降临,无论高楼大厦,还是寻常人家,纷纷射出五颜六色的光,与车灯、路灯交相辉映,一道道,一簇簇:红的,绿的,蓝的,青的,构成一幅幅五彩斑斓、如仙似幻的画卷。坐上小轿车,徜徉在蜿蜒崎岖的高架桥上,好像蝴蝶飞向未来的城堡,也如神州飞船在太空里遨游翱翔,似乎伸手就可以采满珍珠钻石,远远眺去,就像是聆听仙女拨弄瑶琴一样……
三
北京城紧紧背靠着绵延不绝的长城,就像一个巨人踩着万年的足迹,从远古缓缓而来,向着未来从容而行。
也不知多少万年以前,就已然有了举世闻名的“北京人”了,他们用自然之石撒下文明的种子,他们用自然之火点燃未来的希望。这文明,这希望引得四面八方为之倾心。就说秦始皇修筑长城吧,是为了把匈奴挡在外面吗,还是拒绝吸纳别派民族?可是匈奴人是向往文明的,更是满怀希望的,巍巍长城还是挡不了他们汉化的脚步。到了辽金年代,显得加快了汉化的进程,小说《天龙八部》里,耶律洪基和萧峰便可谓之典型。一日,耶律洪基和萧峰一起矗立在一座山峰之上吗,耶律洪基挥鞭遥指辽远的中原大地,对萧峰说道:“过了这座山岭便是燕云十六州,如今这些地盘已为我所有,不日,我欲席卷中原,还望兄弟助我一臂之力。”萧峰答道:“如今民心思治,不宜再起战乱,以致百姓受灾受难。”耶律洪基听此话自是不喜。不过就此二人来看,却有殊途同归之妙。耶律洪基是地地道道的契丹人,希望有朝一日能到中原来接受汉人风俗的熏陶。而萧峰是完全汉化了的契丹人,骨肉里全是汉风汉俗,思想里全是汉族文明,虽身处辽地,哪里又能允许别人扰乱汉人的平静!就是他得知自己是契丹人的身份后,便狂奔至山头放声疾呼:“我不是汉人!我不是汉人!”就是在其于南京(今北京)任期之间也颁布了一些契丹人与汉人平等的法令。
而真正以法令通行中原的少数民族却是元、清两代。元之蒙古人以大都(今北京)为核心试图遥控中原,他们可能猜不透萧峰的心思,竟公然排斥汉人,竟把汉人排在最低等级,如果不是这样,他们反客为主的命运或许不至于这么短暂。与此相反,当满清入主北京的时候,就将年代延续的相对长久一些。以康熙,乾隆为代表,躬下身来,带头向汉族文明学习,居然创造出封建社会晚期所谓的“康乾盛世”,确乎发前人所未发。
至于后来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企图消灭汉人文明,企图毁灭华人希望,简直天方夜谭!它们哪里知道,“北京人”早在多少万年以前就已经将文明之心、希望之心刻在了每个中华儿女的心坎上,中华儿女彼此心心相印,岂是它八国联军说能毁灭就能毁灭的吗?!
四
天山珠穆崇上云天,固然是“天然文化”的象征;东方明珠巧夺天工,当然是“人类文明”的代表;北京城“究天人之际”,确凿诠释着中华儿女先进文化的指向!
五
从北京向东,行不多远的路程,就来到美丽的渤海之滨。出了渤海湾,就可以看见汪洋浩瀚的太平洋了。北京距离太平洋如此之近,宛如神龙盘踞在太平洋西岸,一面沐浴着太平洋的暖风和气,一面聆听着太平洋的惊涛骇浪。
在北京,或许有这么一所房子,可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以在清晨起床的时候,看那海上日出;可以在夜晚思念的时候,看那海上生明月。
在北京,或许有这么一家ktv,可以歌舞大海的浪涛,或是茫然走在海边,看那潮来潮去;或是沧海一声笑,涛涛两岸潮。
在北京,或许有这么一处林荫,幽静的林荫下有清静的人,正面向大海,有时极目畅想,有时低眉凝思,有时握笔托腮,有时涂涂画画,过路人或许想不到他会画些什么,或是风吹草低见牛羊,或是杏花春雨江南,或是大漠孤烟直,或是秦皇岛外打鱼船……
……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星期五 于北京
-全文完-
▷ 进入天龙飞天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