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海潮》十岁了。这对于读者、作者、编者和所有关爱她、培育她的人都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
我始终把与《黑海潮》有关的工作看作是在营造一片城市的绿地。近年来,我们所置身的矿区,绿化、美化、净化工作不断加强,且成效显著。在日益茁壮的城市和芜杂熙攘的街巷,拥有一处举目可及的绿地是令人心怡的。绿地的功用绝不限于增添一处街头的风景,它能给我们那些在地层深处集滴滴汗水汇滚滚暖流的父老兄弟以劳作后的休憩和安闲,使他们在险恶的自然条件和沉重的生活负荷的双重挤压下透一口清新的空气,以葳蕤的生机和家园的气息慰籍他们的身心、滋养他们的精神,并示以生活的美好和向上的力量。在荒漠化日趋加剧的年代,一块绿地对于改善生态的作用也许是微弱的,在可预见的未来,也许难以长出冠盖如云的大树,抑或枝头硕果累累。但它所有的根须都是扎在我们脚下这块土地,所有的枝蔓都伸向高远的天空,以不断生长诠释生命的真谛,这就足够了。
我想,《黑海潮》也应该成为我们精神生活中的一块“绿地”。即为绿地,它的本应该是生机盎然的,拒绝任何枯萎和病害;它的质应该是清新向上的,排斥一切低俗和灰暗。
这块绿地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它的一枝一叶都散发着我们矿山特有的气息,让所有走近它的人都真切地感受到煤矿工人这个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不厌其烦的描写了顿河河水的气息,草原上青草、干草、腐草的气息,还有马匹身上的气息,哥萨克男人和女人们身上的气息……他在小说的卷首写道“哎呀,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我想,我们这块“绿地”散发的气息就是煤矿工人――我们的父兄们心灵的颤动和生命的气息。
这块绿地应是我们精神家园的一部分。它所凝结的精神果实不是有闲阶层花前月下把玩的尤物,也不是百无聊赖者茶余饭后消遣的谈资,而是煤矿工人不屈精神的提炼升华,同时也为创造者提供精神食粮和人文关怀,给他们的精神注入新的力量。拿破仑曾动情地说,哪怕蒙上双眼,他也能回到他的故乡科西嘉岛。因为岛上有一种植物,风里弥漫着特有的气息。其实,我宁愿相信,是科西嘉岛在人类文明的激荡中砥砺出的强悍勇武的精神已渗入他的血液和灵魂,无论在其成就霸业之际还是英雄垂暮之时,都作为他的精神家园哺育和激励着他不断前行。我想,我们所营造的这块“绿地”就是要生长出这样的“植物”。
这块绿地应成为我们这方土地风雨历程的见证:。有人说,文学是心灵的历史,一个民族的文学可以看作是一部民族的心灵史。我们这方土地因煤而兴,也因煤而经历过多的磨砺。特别是近年来在社会重大转型期,我们的父老兄弟面对困境所表现出的忠诚、坚韧、达观、顽强的精神,永远不会被时光消解。他们的生命注定随煤炭而燃尽,他们的灵魂将以另一种形态薪火相传,烛照历史。我们这块“绿地”上“生长”的一切都应是从那些沿着历史和现实的巷道中走过的一代又一代矿工心灵足迹中破土而出的,他们鲜活的灵魂赋予作品以华采,他们特有的性格赋予作品以生命,无需精细的技巧,无需过多的雕饰,只求真实,只须让时光洗去他们身上的烟尘,刀砍斧斫的头像即可摆入文学艺术的殿堂。“绿地”上生长的枝枝叶叶都会成为这片土地风雨历程的记录,成为我们这个产业乃至民族和国家历史的一段注释。
古人说,文学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可能赋予了文学太多的功用而难以企及,但应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权作本文结尾,以此与《黑海潮》诸同道共勉。
写于二○○二年六月,《黑海潮》创刊十周年
本文已被编辑[白水黑糖]于2004-11-18 9:27:20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胡马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