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师生情,同窗情耳关音

发表于-2012年01月08日 晚上11:11评论-7条

师生情,同窗情

——献给我的启蒙老师和小学同窗

写下这个题目,完全缘于一次小学同班同学的聚会。

前几天,平时不常见面的同乡同窗许增宝突然打电话说定于某天某时在某地方举行小学同班同学聚会,并称已经通知到的就有20多人了,邀请我能届时参加。50多年前的小学同班同学相聚,机会实属难得,所以我就慨然应允。不过,接过电话之后,我脑子里立马便开始翻江倒海起来……

我这个人经常爱犯傻,一但坐到书桌前净胡思乱想,琢磨琢磨这,琢磨琢磨那,直到把自己琢磨神经了,记下些孤芳自赏的心得体会,然后拿到酒桌上作为同朋友的谈资,那怕只是博得朋友们的会心一笑,也就算心满意足了。这一回犯傻又该琢磨些什么问题呢?略举一二,不怕贻笑大方。

先说其一,人们为什么称教书的人叫“老师”呢?“老师”又为什么称作“师父”呢?

说到老师,我自然联想到唐代大文人韩愈的名篇《师说》。韩愈的《师说》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寥寥数语,便将“老师”诠释得精辟之至。

我想,也许正因为师道如此重要,国人才一向将老师看得格外神圣,神圣得居然高居“天、地、君、亲、师”祭祀之列,可与父母相提并论,叫作“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所以,老师又称作“师父”。上至一国之君,下至黎民百姓,只要学习天下大道,就不能没有老师。即使是学富五车的孔夫子还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更何况我等愚昧之辈?!

此次又因为朋友提议举行的是小学同班同学聚会,所以,我就不能不想到小学老师。老师因崇高而受敬仰,自属常理;小学老师又可谓启蒙老师,所以,小学老师更值得敬重。我在故乡小学读书六年,为我“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有好多位,五十多年之后的今天,能够让我记起尊姓大名来的实在是为数不多了。可是,担任我初小四年班主任的李久芬老师对我的教诲与影响却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那原本是一件小事,具体发生在哪一年也记不大清了,也许是小学二年级的事吧,只记得那天她为我们讲授过语文课课文《狼来了》之后,深情地对我们说:“诚实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你们从小就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千万不要像那个放羊的孩子那样学撒谎,撒谎早晚会招惹祸端的……”就在那天中午放学的时候,李久芬老师交代给我一项任务,让我路过本村信用社时为她代办一笔数额不大的存款,存款的具体数目我也记不大清了,反正那时还没有10元面额的人民币,更没有百元大钞,最大面额只有五元一张的,李老师的工资又不高,交给我的全是一元两元面额的零钞,一共是二三十元的一个整数。我还依稀记得,当时信用社的营业员叫张全符,他在数款时将多出的一元钱递给我说:“我数了几遍,多出一元,回去交给你老师。”我还记得真真切切,那是一张玫瑰色的一元人民币。不知道是李老师一时粗心,还是她有意考验我。要知道,当年看到一元钱,就像今天看到一张百元大钞的感觉差不多。中午回到家里,母亲听我叙说了事情的原委之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不要说是一元钱,就是一个金砖咱也不能要,你说啥也要还给老师,可要千万记住,贪小便宜必吃大亏。”所以,下午一到学校,我就将存款折和那张玫瑰色的一元人民币一起交给了李老师,并向她说明了情况。李老师感到非常惊讶,当即在班上表扬了我,夸我不贪钱财,品质高尚,是个诚实的好孩子,不仅让全班同学向我学习,而且还提拔我担任了少先队大队委员和副班长。可惜的是,李久芬老师将我们刚刚送上高小便因病英年早逝了,去世那年,她还不满30岁。

也许一元钱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就是那张玫瑰色的一元钞票以及《狼来了》那个悲剧式的伊索寓言故事却扎扎实实地奠定了我的人生之路,甚至影响了我的一生,让我一直回味至今……

再说其二,人们为什么称求学者叫“学生”或“学子”呢?“同学”为什么又叫“同窗”或“学友”呢?

我瞎胡琢磨着,人既非“生而知之”,那一定是“学而知之”;“学而知之”者,必也“学而生之”也,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知识决定命运”,“学习改变人生”。所以,人们将求学者称之为“学生”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样道理,既然“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或“一日为师,终生为母”,那么,将学生称作“学子”也就天经地义了。说到“同窗”这个词,似乎有点儿费解。或许因为古时候求学者大都非常清苦贫寒的缘故罢,所以才将求学生涯称作“寒窗”,不得而知;假若这种猜测成立,那么,将曾在同一个教室或学校有过“寒窗”求学生涯的学生称之为“同窗”也就自在情理之中了。至于“学友”这个称呼,大概因“朋友”而衍生,“同学”加“朋友”,是为“学友”。以此类推,“学生”加“兄弟”,便可称之为“学兄”、“学弟”了……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缘分。人的一生中能够成为“同学”、“同窗”者,已属不易;能够真正成为“学友”的,不仅很少,而且很难;能够真正成为“学兄”、“学弟”的,则少而又少,难上加难。这是因为,

古人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称之为人际关系的“五伦”,其中,“兄弟”、“朋友” 在“五伦”关系中虽然排序居后,但能够与“君臣”、“父子”、“夫妇”相提并论,其份量也丝毫不轻。可见,真正意义上的“学友”、“学兄”和“学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名分之显,由此可见一斑。

琢磨起来很有意思,仓颉造字,偏偏选择两个美丽的月亮组成一个“朋”字,这其中的用心何其良苦。分则为“月”,合则为“朋”。月亮虽美,一个月亮只能自照,难免孤独;两个月亮才能互照,交相辉映。因此,孔老夫子在《论语》的开篇便喜出望外地惊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旧注则进一步诠释说“同门为朋,同志为友”。这就是说同一师门者曰“朋”,志同道合者曰“友”。同窗学友,乃人生友情中最珍贵的情感之一。从汉乐府民歌《箜篌谣》中的“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到唐代大文豪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中的“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直至一代伟人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和先哲鸿儒都用无比优美的诗句来歌颂赞美它。

然而,朋友绝非一个轻飘飘的赞美词语。从古至今,“朋友”就分有许多种类,有“密友”、“挚友”、“难友”、“诤友”、“贼友”与“敌友”;交友的方式也分有“总角之交”、“忘年之交”、“莫逆之交”、“刎颈之交”、“伯钟之交”、“管鲍之交”、“君子之交”与“小人之交”;交友的类型还分为“风云之交”、“风光之交”、“风味之交”、“风情之交”与“风险之交”;交友的原则也有区别,分为“深交”、“浅交”、“慎交”、“少交”与“绝交”……难怪一生饱经风霜的狷狂之士鲁迅先生在书赠瞿秋白的对联中曾经一针见血地写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就连一代伟人毛泽东也说过:“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可见,交友之重要。

我琢磨着,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友情,必定成为一片沙漠;一个人如果没有友情,必定是一个孤独者。

我又琢磨着,朋友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患难见真情,时穷节乃见”。有些朋友是腊梅,只在严冬绽放;有些朋友是春天的花朵,严冬一到就凋谢。有时候,朋友可以变成仇人乃至敌人;有时候,仇人乃至敌人也可以变成朋友。当仇人乃至敌人变成朋友时,可能比朋友还要亲密;而当朋友变成仇人乃至敌人时,可能比仇人乃至敌人更无耻、更疯狂。

我还琢磨着,朋友是一堆彼此相互吸引的磁铁石,磁性愈强,引力就愈大;磁场一旦消失,无需风暴,即便是皎洁的明月,也不再互照。这种磁性就是你的人性、人格和人品的魅力。友情是一张存款折,或者一张银行卡,积蓄愈多,愈加丰厚;倘若只知提取,早晚会发生透支。这种储蓄就是你的付出、牺牲和奉献。总之,朋友是资源,是财富,也可能是陷阱,是炸弹……

如今,当我们渐渐地老去的时候,这些道理才好像越来越近的雷声在我们耳畔时常轰鸣……

扯远了,我一发神经就不着边际了。如果重新回到正题上来,我还想着重强调两个要点。第一,启蒙老师的基础教育犹如一盏指路明灯,伴我们一路前行,成就了我们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人生,我们应当珍视师生之情,终生感谢我们的启蒙老师;第二,我们是“同窗”,我们是“学友”,我们应当珍视同窗之情,我们的友谊不仅要像朋友加兄弟那样亲密无间,而且我们还应当做一株耐寒的腊梅,在朋友的严冬里美丽绽放……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耳关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风儿那么缠绵点评:

师生情,同窗情,是人生难以忘怀的情谊。虽然时过境迁,但每当回忆起当年的一切,依然有数不尽的温馨与深情厚意在心中回旋。我们应当珍视师生之情,终生感谢我们的启蒙老师,我们要珍惜同窗的手足之情,因为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友情,必定成为一片沙漠;一个人如果没有友情,必定是一个孤独者。文笔洒脱,书写自如,推荐!期待朋友的首发!

文章评论共[7]个
风儿那么缠绵-评论

问好朋友,再来赏读!送上清晨的问候。at:2012年01月09日 清晨5:45

耳关音-回复谢谢编辑老师抬爱! at:2012年01月09日 早上9:16

文清-评论

接一片雪花,送一丝浪漫给你,这浪漫是一份祝福:祝冬日幸福甜蜜!at:2012年01月09日 上午10:26

耳关音-回复谢文清! at:2012年01月09日 上午10:29

绍庆-评论

(:012)拜读朋友佳作,祝福朋友天天有个好心情,年年有个好心情。(:012)at:2012年01月09日 上午10:40

耳关音-回复谢绍庆赏光! at:2012年01月09日 上午10:42

耳关音-回复谢谢! at:2012年01月09日 中午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