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冷的寒风从北面吹来,掠过楼林栉比,喧闹繁华、霓虹光影四处摇曳的现代都市——邯郸城头,急匆匆地从大片的杨树林上空呼啸着向赵王城扑来,啸声是那么的悲戚与号哀。
赵王城亦称赵都宫城,位于河北邯郸市西南,建于赵国迁都邯郸前后,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唯一战国古城址。赵王城由东城、西城、北城三个小城组成,平面似“品”字形,总面积512万平方米。遗址周围保留着3至8米残高,蜿蜒起伏的夯土城墙,城墙内部布局严整,从星罗棋布的古建筑基台上可以看出王城的气势有多么的宏伟,留给后人们以无限的想象。遗址四周有城门旧迹多处,足可以想象出当时的赵王城该是多么地繁荣与昌盛。
据记载,赵王城建于赵国迁都邯郸前后。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赵国把国都从中牟迁到了邯郸,历经八王,共158年。至赵王迁八年(公元前228年)为秦国所占。公元前209年,秦将章邯攻下赵王城之后,便下令军士“夷其城廓”,从此,一代名都赵王宫城便被一把大火烧毁殆尽,逐渐成为废墟。这座历史古城遗址,在经历了两千多年后,至今仍雄伟壮观,它对于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初期都城布局和建筑艺术具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那天傍晚,我随《邯郸晚报》《燕赵散文》《泗水文学艺术》的主编老师以及邯郸四中的工会王主[xi]等人一起,顶着呼呼的北风,踩着被寒风吹得晕乎乎的夕阳的余晖,来到了赵王古城遗址。当门而立的大条石上,醒目地凿写着“赵王城遗址公园”几个红色的大字,在殷红的夕阳下似熊熊大火在燃烧,仿佛在告诉今天的人们,当年秦将章邯“夷其城廓”的一声令喝,那无情的大火将她焚毁,严实的黄土将她深埋,一座王城从此沦为废墟,怎不叫人扼腕,让人深叹。
曾记得刘昭在《赵都赋》里这样写道:“百里周回,九衢交错,三门旁开,层楼疏阁,连栋结阶。峙华爵以表甍,若翔凤之将飞,正殿俨其造天,朱棂赫以舒光。盘虬螭之蜿蜒,承雄虹之飞梁”。可如今,我们行走在赵王城头,哪里还见得到当年的半点影子?苍凉的土地上,写意着历史的血雨风霜。呼啸的北风在阵阵哀嚎,似在向今天的人们诉说着赵王城那无尽的屈辱与辛酸的血泪。
进得园门,踏着新修的础石台阶由南往北而行,脚下是一条长158米的“历史长卷”。该长卷是由众多的花岗岩石板做成的竹简所组成,每个竹简上面都记录与雕刻着赵国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或成语典故。长卷之所以被做成158米,是因为它象征赵国在邯郸建都158年的历程。
走在这条雕刻着赵国一百多年进程的历史长卷上,我们仿佛置身在时光的隧道中逆时空而行去重温历史的枯荣,鲜活的画面不时地在我们的面前闪现。渑池之会上的机智与勇敢,足以证明王赵之地的人民具有的超人智慧;廉颇与蔺相如的将相和足以证明赵人的宽阔胸襟以及海纳百川的无私情怀。这里原本是一块滋培文明的沃土,是生产文明的地方。但可惜的是,在强盗的铁蹄践踏下,面对野兽的蹂躏,文明终将敌不过战争,被战争这个刽子手所斩杀。“夷其城廓”简简单单的四个字竟然就将百多年的王赵历史一刀斩断,可见战争是一部多么可怕的人类机器?
一言及此,又不由让我想到了位于赵王城东北面的武灵丛台。赵武灵王是否泉下有知,这“夷其城廓”是否就是他“胡服骑射”的反面教材?就象西楚霸王,不是也曾一次性地坑埋了秦军二十万将兵么?这是否足以说明,天道之轮回乃是冥冥中自然注定的,靠人力的强横是终将不可取的。
行走在赵王城头,心思满腹地在赵王城行走,我不由想起曾经听某位禅家说过的这么一句话:“世界要和平,社会要和谐,家庭要和睦,这是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最后的必然选择。”一念至此,我不禁向面前表现出古朴、刚毅,并透射出一种深重历史沧桑感的梯状土台——龙台,发出一声由衷的感叹:我拥抱和平,拒绝战争!
-全文完-
▷ 进入明然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