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腊月初八,我国有吃“腊八粥”的习惯,这个日子,虽不如端午节、中秋节那么正统,那么热闹,但也是人们十分重视的一个节日。
吃“腊八粥”的习俗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有多种说法,按佛家子弟所说,释迦牟尼成道之前,遍走名山大川,到处访问贤名,探求人生究竟。一天,他来到摩揭陀国的尼连河边,已几天未进食,外加酷热难耐,昏倒在菩提树下。一位牧羊女见了,用家里仅剩的一点粘米加上山上采摘的长生果,用泉水熬成粥,释迦牟尼吃后恢复元气,精神大振,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然后在菩提树下入定,得道成佛了。这一天正是十二月初八,从此以后,寺院僧侣在每年“腊八”的前一天晚上,用新鲜谷果经夜熬粥,做成“腊八粥”,第二天用来供奉佛祖,并用作一天的膳食,以示纪念。所以“腊八”也是“释迦牟尼成道日”,腊八粥又称“佛粥”。
民间还有一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穷困潦倒,给财主家放牛,有一天放牧归来,经过独木桥,老牛不慎摔下河,把腿跌断了,财主气急败坏,把他关在屋里几天不给饭吃。朱元璋饿着肚子在屋里转悠,忽然发现墙角有个老鼠洞,他扒开一看,里面尽是豆米之类的五谷杂粮,还有他难得尝到的红枣呢,屋里正好有座土灶,他加水煮成粥,饥不择食时觉得格外香甜可口。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有一年腊月初八,忽然想起此事,命人照法熬制,以此赏赐众大臣。后来就在民间传开了。如此说来,“腊八粥”真是功德无量,它既成全了妙妙佛缘,又拯救了一代帝王。
有资料说: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当时的东京开封各大寺院都要为贫苦百姓施粥,谓之七宝五味粥。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二月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僧众,谓之“腊八粥”。元人孙国敕作《燕都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果米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据说杭州天宁寺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众僧把每天的剩饭晒干,收藏起来,在腊八那一天,煮成腊八粥施于信徒。体现了寺僧爱惜粮食的美德。去年,南京的毗卢寺初七就做准备工作了,买来几千斤糯米以及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菱角、青丝、玫瑰、红豆等30多种原料,熬制腊八粥,初八那天,向市民派发了2万多份。这份腊八粥可谓洋洋大观,至真至美。
其实,在宋代以前,人们就很重视“腊八”了。先秦时,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日子。据《酉阳杂俎》记载:“唐代皇帝在腊日赐臣下口脂、腊脂,盛以碧镂牙筒。”口脂、腊脂是一种防冻油脂,臣下每日凌晨起身早朝,需要护肤防冻。杜甫《腊日》诗云:“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归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在武则天时代,腊日为祭祀百神之日,由于是冬天,请不来花神,武则天作一诗:“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次日凌晨,果然百花盛开。此事当然是虚构的,这一情节我们在小说《镜花缘》中可以看到。
-全文完-
▷ 进入东洲一道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