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拜读吴承恩老先生的神魔小说《西游记》,我便被他那丰富的想象力所倾倒,并为他塑造的多样的人物形象所吸引,感谢吴承恩给我们留下足以让中国人自豪的宝贵文化遗产。小说通过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艰难历程,表现人坚忍不拔追求完美理想的大无畏精神。这是人们基本公认的小说主题,孙悟空是一个形象极其鲜明直奔小说主题思想的人物,因此也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只是说一下我眼中的“齐天大圣”。
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这一类型出现在前几章回,孙行者给人以一个天不怕地不怕带有极强叛逆色彩的英雄出现的。若把〈西游记〉中各个神仙作为现实中的封建统治阶级,里面暴露的是他们的懦弱无能,齐天大圣大闹天宫大快人心,他就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这一阶段恐怕就是作者写〈西游记〉的最初主题:张扬个性,批判封建统治的思想倾向。而这时的孙猴子就是十几岁那种带有极强叛逆思想的青年一般。
小说取经的经历似乎脱离了张扬个性反叛思想的主题,小说中写了四人历经千险,里面妖魔鬼怪,陷阱诡计,八十一难拦路,孙悟空扮演了“斩妖除魔”克服困难的角色。这是的大圣变得乖得多了(或许是成熟了),与其他各路神灵称兄道弟关系甚好,各仙朋道友对他也是必恭必敬。如今且不论取经到底为何,那种为万民造福,什么摆脱苦难的说法暂且保留,单凭他的七十二变制敌的厉害劲也足让他爬进英雄行列,一个为理想奋斗的英雄。那么他的理想是什么呢?太模糊,是张扬个性?还是反抗封建统治呢?那个齐天大圣哪儿去了,难道是因为成熟而乖巧了,还是悟出佛法悟出真谛了?这时的孙悟空就像一位三十多的人为了理想而奋斗,不过他还算英雄吧,坚忍不拔,追求理想。
小说还在继续,似乎又转了一个主张:我佛有好生之德。大家都应该清楚的记得每次孙悟空正在大快人心的制服妖怪时都会出现一个几乎千篇一律的结果,那个十恶不赦的妖怪被他的主人“抓”回感化去了。试问吴先生是受了佛教教义的影响吗?既然说感化,为什么又是选择的感化,仔细的人应该都注意到,那些回去改造而逃脱应有惩罚的妖怪没有一个不是有着过硬的后台,什么太上老君的童子,弥勒的坐骑,甚至如来的亲戚,相比之下没后台的小妖无一不被斩除掉的。英雄也!英雄耶?呜呼!如把这些折射到现实中就更加可笑了。要知道惩处十个渣滓而纵容一个是不会被世人称道的,往往所纵容的人比惩处的人更渣。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人民的犯罪。在斩而不斩,制而不除的矛盾上看,这个孙悟空是否有保全自身的嫌疑呢?英雄的称号是否应该打一个折扣呢?这时的猴子也为了完美的理想用人的社会属性抵制他本身具有的反叛个性了,像四十岁事业临近成功的人处理人际关系的那么谨慎和微妙感呢——顾全大局,明哲保身,聪明呀!
后来他们到了西天,取到了所谓的经书,当然他们得到了理所应当有的且向往的册封,理想终于实现了。记得孙悟空成了什么圣斗士,修成正果,终于成了统治阶级的一员,服从了他一向所反抗的如来,成了神,他的思想也是仅仅从对中国道家最高统治——齐天大圣的向往转而向佛教里一个不大不小的统治者,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正果吗?今后看这个天生叛逆的猴子怎么去反抗他呕心沥血而加入的新阶级呢?这种历经千险取经和广大儒生十年寒窗为仕途有那么惊人的相似,我不禁要问这英雄到底“英”了拿一方面的“雄”?小说在这里主题是否是:付出终有回报呢?
人就是如此的矛盾着,像吴承恩老先生那样既向往追求八股取士,又在骨头眼子里反对八股,因此,反映到小说中孙悟空反抗天神又向往天神的生活和天神的地位给他带来那种所谓的统治欲。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作者在迷茫,因此他笔下的孙悟空也在迷茫了,孙悟空所折射出来的当时的社会人的思想就更加迷茫了。
亏得吴老先生把小说的大量篇幅用在斩妖除魔上,再一定意义上隐藏了一些东西,那么表现出人们坚忍不拔,追求完美精神作为小说主题这样甚好。
我总喜欢用完美的标准去评价一种事物,因此对猴子泼了这么多的冷水,对不起了,且不管我的感觉对不对,谨以奉上,茶后笑谈,愿共享之。
-全文完-
▷ 进入海程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