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丛台遐思明然

发表于-2011年12月29日 晚上10:12评论-3条

初冬的邯郸,不久前刚刚下过了一场大雪。楼旁屋后,随处尚可见还未来得及消溶的,残存着的积雪。丛台脚下的河面上已完全被冰冻封锁,冰面上四处散落着碎碎的冰块与冰屑,阳光下折射出晶莹的光芒,夺人眼目。

迎着瑟冷的寒风,踩着用历史的方块垒砌而成的青灰台阶,缓步登上丛台,当门而立的照壁上,镌刻着清代乾隆皇帝手书的《登丛台》诗一首:“传闻好事说丛台,胜日登临霁景开。丰岁人民多喜色,高楼赋咏写雄才。襟漳带沁真佳矣,雪洞天桥安在哉!烟树迷茫闾井富,为筹元气善滋培。”是啊,我原本就是赴“邯郸四中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颁奖大会来的,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今日登台,又恰值雪后的天气晴好,四野清明,怎不叫人心怀畅怡,激情澎湃。

丛台,原本是赵武灵王的点将台。丛台之名,因是源于当时有许多的亭台建筑相连接,逶迤成列而名的。《汉书》颜师古曰:“连接非一,故名丛台”。古人曾用“天桥接汉若长虹,雪洞迷离如银海”的诗句来描绘丛台的壮观。相传,丛台始建于赵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前299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据史料称,丛台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发生地,故又称武灵丛台。战国时期,赵国原本是一介小国,长期饱受外力侵扰,受尽大国的欺侮。在武灵王即位之后,他下定决心要使国家强大盛兴起来。因见当时的胡人善骑射,于是,武灵王遂让赵国上下都改穿胡服,学习胡人勤练兵马,发奋图强,后来,终于使赵国一举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而雄霸一方,傲视天下。

站立从台,手扶城垛向远处眺望。我的耳边似乎响起急骤的“咚,咚咚,咚”的战鼓声,远处传来催人奋进的号角声,无比的振奋人心。近处的树木,远处的楼林,在我眼前幻化成一排排、一个个鲜活的勇土,他们是那么的英武,那么的勇敢。刀锋过处,沙飞石走;戟指所止,无不披靡。我仿佛看到赵武灵王正从历史的深处在向我走来,身形是那样的魁梧、伟岸;神情是那样的坚定、豪迈;神色是那样的刚毅、勇敢;琉璃冕下的双目炯炯有神,象聚束的光,似要洞穿人的心扉,摄取人的魂魄,令敌人心胆俱寒。

赵武灵王,不仅是一位英武的君主,更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绝世雄才。他“胡服骑射”的英明决策,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气概,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他辉煌的一页,让后世景仰。

神思恍惚中,我不禁想起今天的邯郸“四中”人,敢以一己之力承办如此大型的“邯郸四中杯《这个难忘的暑假》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这就充分印证了王赵之地的人们,那种大无畏的英雄豪迈气概?人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话不假!今天的邯郸人一点也没有丧失自我,丧失自我的英武豪迈。我相信,今后的“四中”人说不定还会在教学之余弄出些新的花活来,我们拭目以待。

行走在邯郸,游历在丛台。想当年,乾隆爷行走邯郸时曾留下了令邯郸人引以为豪的《邯郸行》:“邯郸市内赵丛台,秋日登临曙色开,照黛妆楼遗废迹,射骑胡服思雄才”。今天,当我再次认真仔细地端详着手上打印齐整的此次获奖作者名单,不由感从中来,激情满怀,不能自已。放眼王赵大地,看漳水静流沁河澄碧,一派兴盛气象,不禁随声吟道:“邯郸四中勇搭台,冬阳日暖喜色开。四海学子酬壮志,赵王城头展雄才。”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明然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罗军琳推荐:罗军琳
☆ 编辑点评 ☆
罗军琳点评:

历史对于一个城市的影响
是功不可没的
丛台象征了古城邯郸
也让人想起那个非常有名的典故来
邯郸人走路的姿态就是美
我想这也是邯郸人的骄傲吧

文章评论共[3]个
绍庆-评论

欣赏佳作,预祝元旦快乐!(:012)at:2011年12月30日 早上9:31

文清-评论

老朋友新年快乐!at:2012年01月01日 上午10:56

明然-回复祝文清老师新年快乐幸福! at:2012年01月02日 中午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