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教育策略
【摘要】 “差生”作为现代“教育病理”最明显的征兆之一,已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社会问题。本文介绍了“差生”的来由和特征,并指出“差生”实为潜能生,由此提出新形势下“差生”的教育方向,并就如何加强“差生”的教育进行了探讨。
建国以来并没有那一款教育法规明文将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但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存在着尖子生、中等生、差生之界定。在许多人心目中,“差生”是一个不稳定因素、一股消极势力、一块心病。我们的教育也很少从根本上为他们做些什么,只是简单地贴个标签就算完事。即便有转化措施,前提依旧是无可救药,出发点也是求稳怕乱,重点关注的背后隐含“种族”歧视的成分。
“差生”作为现代“教育病理”最明显的征兆之一,已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社会问题。布卢姆认为:“差生”是教学失误积累所致。其一,长期受家庭、学校或社会不良因素影响,对学习缺乏动机与兴趣,没有求知欲和上进心,干脆不学;其二,个别教师教育手段简单粗暴,动辄训斥、体罚或通知家长,使之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学习及教师的恐惧,只有逃学;其三,由于认知方式不当或体质虚弱,学业日益亏损,自卑与日俱增,因此畏学;其四,本来素质较好,基础也不错,然苦行僧式的学习生活,导致厌学。他们中的很多人一辈子都被规束着,生命的力量消耗在一种焦虑、等待和被动的状态中,这一点令人遗憾。
“差生”真差吗?话说爱因斯坦,小时吊儿郎当,逼得学校将他“请”了出去,上了大学也不“规矩”,这样的“差生”却鼓捣了伟大的相对论;华罗庚初中时数学成绩并不好,可这并没影响他日后成为著名的数学家;很多成功者年轻时都可能失败、荒唐过,之后他们依然能回到主流社会。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也告诉我们:每个学生既独特又出色,所谓的“差生”是不存在的,即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而是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笔者以为,每个“差生”都极具潜能,“灵魂工程师”的拿手绝活就在于用他那爱生敬业、锲而不舍的“钻头”在“差生”自己都找不到希望的地方开掘出深层的潜能。
一、殷切期望
罗森塔尔曾对某校部分学生煞有介事地作发展预测,将“极具潜能”的学生圈给有关教师。这些学生之所以进入“先发阵容”,并非真有什么过人之处,纯粹是“乱点鸳鸯谱”。一年后综合测评,被圈点的学生各方面都进步神速,且快于其他同学。原来,这是一项心理学实验,罗森塔尔“权威性的谎言”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同时又通过教师殷切期望的言行传递给这些学生,使之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立,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该实验证明教师的期望作用是巨大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罗森塔尔效应,摒弃性恶论,坚信“差生”实为潜能生,诊断他们的优势智能,并激励其发展成材。“差生”被教师的殷切期望感染后,就会很自然地产生肯定的倾向,自信“我能行”,对未来也充满希望,从而加倍努力,获得进步。
二、赏识教育
一著名画家,小时候并不擅长也不喜欢图画。有一次美术课,老师要求大家当堂画一幅画,之后,老师说:“大家把自己的作品放在桌上,然后闭上眼睛休息会儿,我来欣赏你们的作品,如果我摸了一下你的脑袋就说明你画得很棒。”那一次他的头被轻轻地摸了摸,他激动不已,从此对画画充满信心。成名后他才知道,那堂课,老师抚摸了班上所有同学的头。
詹姆士说:人性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赏识。作为教师,赏识学生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更能维持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点对于“差生”尤为重要。当教师真爱“差生”时,注意力就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即使是流星式的,也能发现,赏识此时就油然而生。赏识要从小处着眼,积极鼓励“差生”的每一个进步。如果只关注期末考试,而忽视平时,会使其索性不去尝试每一个微小的努力,因为他一下子看不到长远的目标,会缺乏耐心和意志力。
三、宽容仁慈
陶行知先生有个《四颗糖》的故事。一天,他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予以制止,并令王友放学时到校长办公室。放学后陶先生见王友已等在门口,随即掏出一颗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赴约,而我迟到了。”当王友怀疑地接过糖,陶先生又掏出一颗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敬我。”说完,陶先生又掏出第三颗糖塞进王友手里:“经调查,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正直!”王友哭了:“你打我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陶先生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颗糖递过去:“为你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颗糖……我的糖没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差生”毕竟还是孩子,正值多事之秋,调皮捣蛋是常事,正如冰心所讲:捣蛋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四颗糖》就如何应对“越轨”行为具有一定的启示。
突发事件时,宜静不宜躁。要善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自己能解决的,就尽量不要把影响扩大。
调查情况时,宜仁不宜凶。要营造自由、民主、平等、亲和的谈话氛围,使之“亲其师而信其道”。要蹲下来和“差生”对话,“蹲下来”不是肢体的蹲下而是心灵的蹲下,“对话”不是生听师训话,而是师听生解释,即使是诡辩也要友好得听下去,然后再顺势引导,互动交流。
处理问题时,宜宽不宜严。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远比严惩来得激烈,“差生”教育是一门艺术,爱的艺术,而不同于审讯。在这过程中,教师应是律师,而非法官,更不是独裁者。“越轨”既已事实,对事件性质的评判就不再是主要,重要的是将矛盾和问题以适当的方式告知“差生”,使之不能逃避,必须做出反应,重要的是对其此刻心情的理解和行为动机的接纳。对于“差生”,他们怕的不是训斥与责骂,他们缺的是理解和信任。对于事件产生的后果,“差生”也在自责、自疚、自省,并努力自戒、自改,直至自律。如轻易训斥、否定,不仅容易伤其自尊,甚至激发逆反情绪。更可悲的是,鞭挞会使“差生”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将其推向教育的另一端,逼上自暴自弃的不归路。
四、智育领头
在素质教育初级阶段,应积极稳妥地摸索和构建“差生”之教育模式。笔者以为:拯救“差生”,先攻“学分”。首先,学习是“差生”入校最基本的事情,如文化学科门门“大红灯笼高高挂”,即使其它方面很成功,也无济于事;其次,之所以沦为“差生”,绝大部分也是学习差,此时教师应及时给他们补习,为其减缓学业压力;第三,“学分”能改变“差生”的成分和博得家长的认同;第四,认知水平的提高让是非辨别能力也水涨船高,“德”、“智”提高了,其他的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先攻“学分”并非每门功课都得“优良”或“100分”,而是完成最基本的要求就行或“进步就是100分”。所谓“进步就是100分”,即把对“差生”的期望值降低一点,从小、从低开始,一步步向上攀升,积小胜为大胜。有了进步的体验,就会萌发自信,有了自信,就更容易取得进步,从而形成自信与进步的良性循环。
五、“绿化”课堂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逆境成才的例子,如“卧薪尝胆”、“悬梁刺股”等。是我们的文化让我们选择了这种苦的、黑色的教育模式。于是希望孩子成功时,就会不自觉地采用激怒、羞辱的方法去鞭策孩子。虽然这种方式让不少教师的内心也很痛苦,就像从前做父母的要给女儿裹脚,虽然心疼也得裹,因为不裹脚的女孩嫁不出去,那是家门不幸。
殊不知,在快乐、平和的环境里,孩子的进步更快,成长更顺利。比如,婴幼儿学说话、学走路,既成功又快乐。寻找教育的规律,因为那时,快乐最重要而对错不重要。然而当孩子入学后却变成了快乐不重要,对错最重要。于是,孩子只能缓慢而痛苦地“爬行”。“差生”之所以不学、逃学、畏学、厌学,十有八九皆学习之有苦无乐矣。要扭转这种局面,唯有“绿化”课堂,赋予其生气、兴趣和快乐,方能激活尘封已久的自信与潜能。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柏拉图的学园,也是为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而创立的。东西先贤,不谋而合,把学习看作与游戏合而为一的乐事。
人皆有好乐之天性,做中学、玩中学、乐中学,知识才会容易掌握,个性才会容易塑造,创造力才会容易提高。一些发达国家,他们对教育远远不像我们这般“严肃”。他们的教育活动多多、游戏多多、趣味多多,学生皆做中学、玩中学、乐中学。这样的学习才是和蔼可亲的学习,这样的教育才富有人性,才意味着人的解放。
六、因材施教
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差生”能否教好关键不在自身而在教师,你会不会教,教得好不好,会不会因材施教。
首先是识材。如不能识材,便会像韩愈《马说》中所讲:“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由此看来,识材本身就是对教师自己的考查。了解一个“差生”,不能只看看分数或谈几次话就判其是否有可造之材,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施教是在识材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差生”各自的材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资质高的方面应因势利导,使其特长得以发挥,让其在兴趣中看到成功的一面,进而引导他们的自信,改变他们的生命状态。而满足了兴趣之后,愉快学习便会自然而然地降临。对吃力的方面,应注意捕捉其中之“苗头”,并对其加以熏陶培育,让这些苗头终能成苗成材。
施教时应兼顾“差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局限于某一方面,如作文好就一味地发展作文而不管其它,最终只会“江郎才尽”。我们不求人人都是通才,目的使个个成为健全的人才。
另外,各人成材周期长短不一(有的少年得志,有的大器晚成),所以教育“差生”要循序渐进,切莫揠苗助长,不能一发现有某种材就过分催化,加班加码,结果落得个“毁”人不倦的骂名。
七、集体教育
“差生”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凭几个“灵魂工程师”是远远不够的,还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等诸多因素。
以往的“差生”教育弊端不少。教师重教轻育,热衷规范日常行为忽视个性发展;学校穷于应付升学率,无力兼顾其它;家长望子成龙,然教育思想相左和手段落后,结果作茧自缚;社会注重办学水平,却疏于优化环境(影视舞厅、网吧、游戏室等)。教师“卡”,学校“压”,家长“管”,逼得“差生”将游戏厅当“避世轩”视网吧为“家”……这种状况下,“差生”自然只能是差生了。
应如何对“差生”实施集体教育呢?笔者以为,教师要倾情,校长要转型,家长要同行,社会要关心;同时还要发挥“联防”的积极作用。惟有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差生”教育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差生”早日过上“温饱”生活: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吧,进步就是100分!……
-全文完-
▷ 进入赏金蜡笔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