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夜里人静的时候,会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的句子:“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不仅仰望朱老的才华,更是佩服他不吃五斗嗟来之食而宁可饿死的精神。也许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就是他散文里最宝贵的灵光,这精神一直吸引着我对散文的热爱,虽然写不出好作品来,学着写写也是我一直的心愿。
记得有段时间,我特别痴迷于朱老的《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这是他在“八千多日子”溜走时对时间的追寻,我反复呤诵他的句子,渐渐走进他的心里,很久都出不来。因为同样迷失八千多日子的我,却写不出哪怕一句这样的好句子来。在年少的时候,是他告诉我时间的宝贵,让我明白写散文也是在和时间赛跑,把心中的所想大胆的抒发出来,告诉人们不虚度时光,更加热爱生活。
其实朱老并没有让时间白白浪费,他一生写过很多优秀的散文,给人们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可分为写实议论和叙事抒情两大类。前者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是以夹叙夹议手法抨击黑暗社会的名篇;后者如《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荷塘月色》、《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白水漈》,更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而脍炙人口的佳作,代表了他的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26岁的他写的《绿》就是最鲜活的见证。整篇文中,格调明朗,节奏明快,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洋溢勃勃生机,正反映了那个时期他勇于进取的激情。
纵观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从清秀隽永到质朴腴厚再到激进深邃,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旨趣。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应该说,这是对朱自清散文艺术的一个很精到的评价。本书是含概了朱自清的经典散文包括了《憎》、《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航船中的文明》、《正义》、《春晖的一月》、《说梦》、《绿》等。从思想内容说,他散文的核心是一个“真”字。用真挚的感情,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记写真实的景物,发表真实的议论。朱自清的散文,从题材上说是比较狭窄的,不过是亲友的交往,家庭的琐事,即使后期那些议论的文字,也很少发空论。但就是这样,因为时时追求真切的内容,却能感动读者。正如当年作家赵景深说的: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就是因为这样,朱自清散文才取得了感人的力量。我想就是这种“真”东西在感动每一个读者,这“真”里涵盖“真,善,美”的成分。
对诗还一知半解的我,这几天常彷徨于夜里,找不到黎明的缺口,如是我学着写写散文,从朱老的作品里获得一些“武器”来,希望自己走一条所谓“宁静”的路来。
-全文完-
▷ 进入周末有约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