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诗和散文重在主观抒情,小说则偏于客观的描写,用第三人称,视野开阔。但,有一个问题:如何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就引出一种笔法:“述怀”。主人公自己倾吐心声。此处要注意的一点,无论是悲是喜,是痛心或快慰,也无论是安闲的惬意,悠然自得,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发自内心,情绪要铇满,要溢出。不顾一切,袒胸露怀,声情并茂,一吐为快。唯其如此,才能真诚地表达主人的心声,刻画主人的性格。
笔者在河村轶事中写了一个书生,他崇拜庒子和陶翁,想逃避乱世和地主家庭的纷争,跑到河村来教私塾,和纯朴的农民在一起建他的乌托邦――世外桃源。一次为了给孩子做桌椅去树林伐木,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他得意了,情绪便溢出了:
“你们二位说,六年前,我为啥到河村来?”稍停,复又自语,“我喜欢这儿,几十户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怨恨,没有争斗;走到树林里,鸟儿从你头上飞过,不受惊吓;躺到河边,鱼儿在你身旁游来游去;闲时坐在庙庭的树阴下,端一碗秫米饭,听学生诵书声,心里静静的。我还要什么呢……我不会扶犁点种,没力气打铁,木匠活石匠活全不在行,所幸的是教书也能糊口。我不教孩子争名夺利,也不让他们学我。老子说,总想按自己的意志治天下,那是办不到的,对学生何尝不如此……哥哥说我抛弃家业不分担父母的劳累是中了老庄的毒;其实老子、庄子我也未曾潜心研读;如果老子、庄子一定要他们的弟子费心研究自己的学说,那不是和他们主张质朴无为相悖吗……我羡慕陶渊明歌咏的贫士。说真的,我没有能力像哥哥那样应付经营,只有追随这些贤士的行踪,正是‘人事固以拙,聊得长相从’……”
周子休的这一段自白,辅以作者下面的剖析,他的性格便活灵活现了。
他们的谈话就这样结束了。谁也没理由说服对方,也都不想说服,这样挺好。私塾先生不会挨饿,纯朴的乡民对教孩子们读书的只求粗茶淡饭的老师是恭而敬之的。除了柴米油盐且有一点菲薄的薪水。肚子不饿,脑子便是自由的,有精力和庄周、陶渊明神交,陪金外公下棋,看孩子们戏水。当学生们问他,为什么“云腾致雨,露结为霜”(语出《千字文》)?他说自己不甚了然,四时轮回冷热交替是一种自然吧?这当然不能算一种回答;但是就连以五柳先生自诩的陶翁尚且不求甚解,他能如何呢!就这样他为自己的生活与志向画了一个框,那底线是不挨饿,上线是不甚解;在这个框子里,在这个圈子里,他就是庄周的鸟。
坐在小小的庙庭里,听柳河水涓涓流淌,忘却了功名利禄,精神便能遨游于无穷的境域……难道这就是至人、神人、圣人吗?
在那个敌伪统治时期,如果没有条件寻求革命,“无为”或者不失为一种洁身之道。
经过这样一番吐露肺腑,周子休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便跃然纸上了。述怀的力量正在于此。
-全文完-
▷ 进入行吟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