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嵩山之高三河汉子

发表于-2011年12月25日 下午6:44评论-2条

看过电影少林寺,上嵩山就成了一个梦。

每当关上窗子的时候,我就听见一个声音,如日光在玻璃上呼喊;走出高楼的时候,我听见同一个声音,如地平线在低语呢喃:如何通过时光的隧道,领略没有界限的雄魂?然而,陌生的山峰,陌生的地域,鲜有出行的我,迟迟不敢贸行。网上交了几位洛阳朋友,诚心相邀。素未谋面,谁敢相信?不过,试试看的心理作祟,还是冒险独行而去。

暮秋,当乘习习而来的晚风走下火车时,感受到的却是温热和暖意。一到洛阳,梁凌便开车来接,并备好晚宴。程远河、小马作陪。手与手相握,有力,厚重。坐下来,谈兴便浓,话题直指文学。

远河很忙,席间不断看表,饭没吃完,就说时间到了,急着要走。一问,才知道他代管着几个孩子,包吃住辅导,还包升学,担子可不轻。临行,问我能呆多久,要另约时间请我吃饭。那么忙,还特意抽时间出来接待我这远客,心底顿时热流澎湃。阿凌则全程相陪,真挚和热忱,如清亮亮的月色,可饮可浴,可餐可歌。

第二天去少林寺。老远,阿凌就指前方光秃秃的灰色石头山说,那便是嵩山。哇,嵩山原来是这么个样子!与南方的山比起来,似乎少了点什么。少了点什么呢,一时还不明白。等走过一段,眼前除了黑色的柏油路面,就是远处的那山。时不时,有几棵树一晃而过,夹杂着红叶的绿,猛然唤醒了我:嵩山少了点绿色,一种生命的颜色!

在南方,这样的山应该是满山的绿,满眼的翠。偶见岩石,也绝对是流淌的绿用来呼吸的气孔。那才是真真切切的生命啊!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原本高涨的情绪变为失落,开始打起瞌睡来——

我上了嵩山。满眼的荒原。阳光照耀,地面冒着腾腾热气。脚下沉沉的,欲往前,却迈不动步。前方,热浪逐渐变成褐色,像熊熊燃烧的火焰。有人,扛着巨扇,在不停地扇风,试图熄灭火焰。细看,却是上界之孙大圣。我进入了西游记?

到了,少林寺。阿凌的一声细语,我猛然惊醒,原来是在梦中。

眼前的嵩山已经改变了面貌。山与坡上,空地与路旁,铺满了绿色!金色与鹅黄夹杂其间,告诉着秋将离去。少林寺,这座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的中国汉传佛教寺庙,赫然呈现眼前。

我放轻脚步,虔诚地向寺庙靠近。穿过庄重肃穆的大门,迎面是夹道的参天大树和石碑。

花岗岩做成的石碑古朴典雅,侵淫着神秘。一块石碑就是一代君王的旨意。

树是千年槐柏。槐树叶子已经变黄。太阳光线透过树叶罅隙,把金色洒落在花岗石铺就的地面上,一地灿烂。我心底痴问:如何寂然望佛,又被佛望?

寺内人头攒动。我夹裹在人流里,东向西窜,找寻佛根。当“少林寺”三个大字在眼帘闪动光芒的时候,我寻到了第一个要寻的人——朱士行。

出生于嵩山南麓的朱士行,在嵩洛出家之后,以弘传佛教大法为己任,专心于佛教理论的研究。“誓志捐身,远求大本”,于魏甘露五年从嵩洛出发,开始他的西行求法壮举。

他出行是在一个秋天的早上。他走在嵩山之上,走在我刚才的梦境里。热浪如火焰,阻在前行的路上。没有孙大圣开路,没有猪八戒端水喝,没有沙僧挑担,更没有芭蕉扇灭火。他穿过烈焰,化缘万里,在于阗抄取了九十品《般若经》梵文本,遣弟子弗如檀等十人护送经卷回洛阳。后来被译为《放光般若经》二十卷。这就是少林寺兴盛之源?

暮秋的太阳暖暖的,我的脚在光洁如印堂的石板之上,很愿意为断然而来迈动。寒冬腊月,纷纷扬扬飘起漫天大雪的时候,是否还有这般虔诚?我问身边的游人。得到的解答是一脸微笑。这令我记起一首诗:今儿走的是一条新路。没人同行,没预定方向------

我想,冬天的庙堂覆盖在雪景里,应该比现在清静吧。历尽艰辛走出去的朱士行,是否想到了今天的喧嚣?

此时钟声响起,如梵音袅袅而来。我循声而去。去寻神明的晶体,佛之真谛。在高高的庙檐下面,我看到了印度名僧菩提达摩。

这是真正使少林寺大放异彩的人。公元527年,菩提达摩来传授禅法立寺,创立禅宗,少林寺因之名声大振。达摩被尊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因此称为禅宗的祖庭。阿凌说。

听这话的时候,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印度人。他身背佛经,双手合什,微向前倾,声声“阿弥陀佛”里,传送出智慧与善意。他走到嵩山,在少室山下的小庙里住下来,专注于传经宏佛。把一路走来的脚印,深深地烙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他这一停留,真真就把佛教弘扬开来。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是汉民族还是少数民族居住地,佛教庙宇从此林立。达摩自己,也被尊为了佛中地位显赫的菩萨。在所有的佛教庙宇里,显赫位置供奉的绝对是菩提达摩。

在我的印象中,佛教似乎还有很强的侵蚀性和扩张性。就我老家来说吧,几乎逢场必有庙,逢庙必有佛。在县城边一座山上和一个古镇上有两座很知名的庙宇。据老人们讲,最早两座庙都是道教,住的不是和尚而是道士。山上那庙宇,还是隋朝一个叫刘真人的在那儿得道而建,县志也有记载。但是现在,两庙都早已改换门庭,住着的全是和尚。可见,菩提达摩的侵蚀力有多强。

佛教宣扬从善诚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都厌恶,都希望诚信从善。佛教禅宗在传承中,不断吸纳中国本土教义(如道教等),成为了中国佛教的精髓。这,恐怕是佛教得以深入人心的根本原因。作为佛教禅宗祖庭,少林寺宏伟的庙堂,精致的建筑,熙攘的人流见证着磁石般的吸引力。就如一扇门,向世人——善者、恶者、有为者、无为者敞开,引你进春天的宫苑,去耕耘自己的季节,收割自己的收获。

从庙前到庙后,再去过塔林,算是领略了整座庙宇的精华。准备离开的时候,阿凌说还有武术表演,于是坐等。

下午两点半才进场。这寺庙的作息时间也和上下班一样准确。

演出时间不长,大约半小时。内容为刀棍单练或群练,还有硬气功。出场的和尚人人精神,个个了得。

相传,少林功夫起源于僧人的日常生活,许多招式都是僧人们受日常劳作如挑水、扫地、打柴、烧火动作的启发加工提炼而成的。最高深的功夫其实也是最普通的功夫。被誉为少林功夫之源的《易经筋》,记载的就是一种疏通人体经脉从而强筋壮骨的功夫。

《易经筋》也是菩提达摩所创。菩提达摩面壁参禅。长期静坐,感觉困倦。一日,他起身活动筋骨,一番伸腰踢腿,精神顿爽。之后,便潜心琢磨劳动动作,融入到强身的武术练习中。

达摩走后,僧人在洞中发现了一个铁盒,盒上没有锁,却打不开。僧人用火一烤,铁盒便开了,原来铁盒被蜡封住,以防水汽侵蚀。铁盒中有两部书,其中一本就是《易筋经》。

到了唐朝,菩提达摩创建的功夫就发挥了特别的功用,最终使得少林寺扬名立万。

武德年间,李世民在讨伐王世充的征战中被围,少林寺僧13人前往助战,救出了李世民。为打败王世充立下了汗马功劳。李世民登基后,封昙宗和尚为大将军,并特别允许少林寺和尚练僧兵,开杀戒,吃酒肉。由于朝廷的大力支持,少林寺迅速发展成驰名中外的大佛寺。宋代寺僧曾多达2000余人。明朝到达鼎盛。

现代,电影电视剧再次把少林功夫推到了前台,成为了武林至尊。一路走来,沿途林立的武校,庙里成千的武学生,见证着这一武术被发扬光大。武生们坚实的脚步声,和发自丹田的呐喊声,像一颗颗新长出的奶牙,让山野心跳活跃。

嵩山包容了少林寺,少林寺增高了嵩山!

离开的时候,时间仿佛凝成陨石,熄灭所有的疑惑与猜想。无形的真力拉我频频回头。春花谢落,并不会妨碍夏日。哲理,使我放松了情绪----

次日,我从另一胜景龙门石窟出来,准备乘晚上的火车返程。阿凌突然告诉我说,有位姓齐的朋友要请我吃饭。这人退休前是洛阳市委宣传部的领导,洛阳日报的总编。

我一凡夫,何德何能,劳一位不认识的人专为我而设宴。我欲推辞。阿凌说就吃个便饭,别人一片心意,还是去吧,他也不容易请客的,对你很尊重。我还能说什么呢。

一位素昧生平的人,本该受我尊敬的人,就因了文友们的闲侃,对我热情四溢。饭后亲自送我到火车站。友人的盛情,胜过“桃花潭水深千尺”。

是不是所有的嵩山人,待人都如此?我不知道。但相信与佛缘有关,与嵩山有关。

离开的一刹那,我不敢再回头。我怕再回头时,就会如同雪山上的雪,没有一刻想离开;不能平静的心思,久久不息------

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嵩山最高处1512米,最低处仅350米,应该说并不高。然而自古以来,却有嵩高之称。世说佛之禅宗,和少林之武功,推高嵩山之高。窃以为,除了佛教与武学,嵩山人之敦厚淳朴、诚实善良,更是无可比拟的高度。特别是信任缺失的今天,有这样的可信、可靠、可依之人,是嵩山之幸,天下之幸!

嵩山之高,无可丈量!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三河汉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推荐: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嵩山,为中岳。 
明朝的著名文学家袁宏道说:
嵩山像一条很清瘦的卧龙,
道出了嵩山独特的形体特征。
神秘的地方,让人向往。

文章评论共[2]个
文清-评论

雪花飘飘,素裹银妆。圣诞节的夜晚,祝老朋友圣诞快乐!at:2011年12月25日 晚上8:27

三河汉子-回复谢谢,也祝你快乐 at:2011年12月26日 中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