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蓑衣情灵笔

发表于-2011年12月24日 早上9:56评论-6条

蓑衣草像女人秀美的头发,柔而韧,沉而实。

认识蓑衣草是童年的事。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狠斗私念一闪间”的时候,我们那匹长约两公里的牛场大坡陡峭的山腰,那些四季长青的蓑衣草,不知怎么会被白岩场小包包上的苗族女同胞发现。她们三五成群地来,并且,除了背、一根木棍和棕绳外,还要带一把稻草芯来。在牛场大坡的唢喇洞前、撮箕下、金线吊葫芦的山背后,时常看到她们割蓑衣草的身影。

牧牛的我们,有时听到苗族女同胞用苗语吆喝,虽然听不懂,却好奇地想看个究竟。想看却又不敢近看。因为祖辈曾用故事告诉我们,“反苗倒仡佬”,说是历史以来,苗族常以汉族为敌,还会放“蛊”害人。长大后才懂得不是这么回事。仡佬族固守其思想观念,跟不上社会发展,所以称其为“倒仡佬”。关键是听不懂这些苗族女同胞的话,心有疑虑,想凑近看,怕引起误会。但年少好奇。年长一点的就大着胆子去看,去打听。并且回来后给我们说,那些苗族女同胞,在割蓑衣草的时候,各自分一片,割的估计够背了,就会有人吆喝:“那们……”好像是说“你们割的够了不够,走了吧?”很快,各自把草收拢,用棍子夹好,绳子捆好,就背起上路。我们三五个躲在一旁看着。她们看见我们,还对我们笑笑。于是我们觉得她们对我们并无恶意,相反还有点友好。为此,我们大胆地走近她们,尾随其后。我看到她们捆的蓑衣草很整齐,每把二碗口粗,而且都是用稻草芯认认真真地捆实捆牢的!看得出,她们对这蓑衣划的爱惜,比对自己孩子的爱惜还要细心!

跟随父亲赶场到白岩场,经过离场坝百十米远的小包包上(山村苗寨),常看到那低矮的石板或茅草房层上,摆着薄薄的蓑衣草把,经过多日的日晒雨淋,那浓浓绿便随着岁月淡了下去、颜色有点发白。父亲说,这蓑衣草,经过日晒雨淋后,经丝更好,编成蓑衣更经用!年少的我不知道为何会这样,对这蓑衣草却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敬意。

有一次和父亲赶场买蓑衣。几块钱的东西,在讨价还价之中,父亲专挑蓑衣的毛病,费尽口舌,好不容易才成交。我至今记得那位买蓑衣的苗族妇女,说是做成一袭蓑衣,从二三十里山路外去割蓑衣草开始,到背回家晒得半干,再到至烧水烫软,编成双层的蓑衣,花的时间、花的功夫如何如何。记得蓑衣里层,和织毛衣没两样,安需要扎实的细麻绳和蓑衣草一起才能编制,并且编得很密实。外层像盖茅草房一样厚实。不同的是先编小半截麻花辫后,再打结,并让一小撮、一小撮的蓑衣草一致向下排列。好像父亲是听了她不辞辛劳的反复介绍后,才不好再杀价而成交的。

我还跟父亲闹着要买一袭小蓑衣。父亲没说啥,而是将他买的那一袭大蓑衣往我身上一披,问我感觉怎样?这一披,我就摇头不再坚持己见了!好沉的蓑衣啊!至今想来,那蓑衣不下十斤重。要是湿草,那该多沉?一位苗放女同胞,花一天的时间,带着干炒的苞谷花,到远离家乡的大山之中,割上六七十斤的蓑衣草,背回家中,经过几道工序,像织毛线衣似的,编织成蓑衣,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才挣得几块钱?

改革开放以后,我已成了大小伙,并且远离家乡在外求学、工作,再也看不到苗族女同胞割蓑衣草的情形了,并且二十几年没看到过乡场上有蓑衣卖了。

我曾写过一篇题为《蓑衣屯语》的散文,被《屯堡人》采用。编辑部的一位女编辑唐姐对我说:“要是有一幅蓑衣的图片配文同发,那就好了”!然而,到那里去找呢?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就算是山区,耕田犁地不用牛,而用“微耕机”的地方渐渐地多起来了。加上退耕还林、整村推进、整乡推进、小农水工程的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的铺开等各项惠农产业政策的实施,那种望天落雨,趁雨打田的日子渐渐远去,用蓑衣草编织的蓑衣,就这样凝固在历史深处了。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灵笔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呆贝贝推荐:呆贝贝
☆ 编辑点评 ☆
呆贝贝点评:

看了这篇文章,就让我想起:“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蓑衣,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会随着一个时代而消失,但记忆中的那份美好,会让我们铭记。
欣赏佳作,推荐共赏!

文章评论共[6]个
风儿那么缠绵-评论

问好朋友,前来学习了!at:2011年12月24日 下午5:01

灵笔-回复谢谢问候!欢迎交流! at:2012年01月03日 下午5:56

灵笔-回复欢迎交流,欢迎批批评!谢谢来访! at:2012年04月03日 中午12:04

文清-评论

平安夜里说平安,愿平安围绕你身边,祝老朋友永远平安快乐!at:2011年12月24日 晚上8:23

灵笔-回复文清好!谢谢! at:2011年12月24日 晚上11:39

灵笔-回复谢谢文清!年终忙,迟复为歉。祝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at:2012年01月03日 下午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