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走海南三河汉子

发表于-2011年12月23日 下午3:53评论-11条

橡胶树

从海口到三亚,沿途看到最多最壮观的,是接连不断的绿色橡胶林。橡胶树粗粗壮壮,瘦瘦细细,密密地排在公路的两边。一片一片的林子里,看不到一根杂树。从眼前一晃而过的,全是乳白色的树干。只有在一片林子到另一片林子的过渡,才有矮小的绿丛和零落的杂树。春雨细细地下,海风簌簌地吹,原本应该高温的天气,被吹冷到17度以下,我们全缩紧了身子。橡胶林却依然挺直,迎雨微笑,迎风招展!

第一次见到橡胶树,原来是这般挺立,伟岸而坚韧,把精神都绘在那一处处风景线上,绿叶如笑脸舒展。

不用解说,一看那整齐划一的排列,就知道橡胶林全是人工栽种的。这么大片的橡胶林,靠人工栽种需要多少年,多少人力!我在惊叹的同时,又不得不佩服海南人的勤劳和韧劲。

中国是缺橡胶的。工业化迟钝的国度,早年不产橡胶,也不需要橡胶,所以,我辈对橡胶的认识也很迟钝,很久很久还不知道其用途。遍翻书籍,搜肠刮肚,方找到一点点关于橡胶的文字。橡胶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cau-uchu,意为"流泪的树"。这是一种常绿乔木,茎皮部富含胶乳。春季开花,单性,雌雄同株。蒴果成球形,成熟时分裂成3果瓣。提取橡胶树的胶乳,加工后可制成具有弹性、绝缘和不透水,不透空气的材料。读到这里,耳畔仿佛有芳郁的风在轻柔地吹,橡胶林摇漾出一片迷人的光,我从光曦里看到了太阳——

“ 海南是我国橡胶最早的种植地。”导游说这话的时候,我眼前已经站立起一个人,他伫立海边,迎着海风,微微笑着。他的笑里,显露出中国人的自信,暗藏着对大洋彼岸的讽嘲。这个人叫何鳞书。史料记载,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乐会县南盈村(现在的朝阳区南盈村)华侨何鳞书,从马来西亚回国,在乐会县崇文乡合口湾创办 “琼安垦务有限公司”,种植了 200多亩橡胶,建起我国第一个橡胶园——琼安胶园。其种子撒向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地。曾经有国际权威专家认定,像中国这样的亚热带地区,是橡胶树种植传统禁区,不可能种植出橡胶。但是,这位第一个敢吃螃蟹的华侨先生,却并不信邪,偏偏在海南岛种起了橡胶,为这里后来的橡胶种植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他水兰幽深的胸怀里,耀出一片真情与大爱,如橡胶林里那片艳阳,把中国忧郁的心照亮。

海南大规模种植橡胶是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开始的。新中国刚建立,国际市场就对橡胶封锁禁运,梦想把中国的工业扼杀在摇篮里。面对噩梦,中央政府做出了一个决定:建立自己的天然橡胶基地!1952年, 40万解放大军脱下军装,来到海南岛和雷州半岛。一群汉子扛着锄头挑着胶苗,挥动双手给自己额上刻下皱纹,衣服上渗渍汗碱,水桶儿碰得瓦缸呯砰响,木做的门吱嘎地迎进春风,纸糊的窗前亮着烛光,木碳在静静地燃,鼾声从窗户里迸出,月儿正圆------50多年过去,阳光,黑土,几代植胶人用凿子般的风,雕出一副海南汉子阴柔刚硬的躯体。“没有身子骨的如钢如岩,怎敢在这块土地上站一站?”导游如是说。是的,他们艰苦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让橡胶树在我国北纬18-24度地区大面牢牢扎下了根。因为他们,我国的天然橡胶产业得以蓬勃发展,形成了以海南、云南、广东为主的三大橡胶种植基地和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橡胶种植面积达到66万多公顷,年产天然橡胶50多万吨。仅海南岛上,就有350多万亩热带土地种植橡胶。海南橡胶林,不仅遮阴一片绿地,更撑起一片蓝天。

海南人完全有理由自豪!因为他们的贡献,使我们这样的泱泱大国不再受制于人,不再被人卡脖子欺侮。他们自豪得这片贫瘠的山峦,也闪射过诱人的光彩。中国的橡胶树,如果少了海南,历史就是个跛子!

了不起的海岛,一个有先见之明的海岛!何鳞书,一个值得记住的名字;中国人民解放军,值得记住的一群人。

一艘装满橡胶的大船离开海岛,站在船头的那个人,回头看了一下岛上冉冉升起的日出。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焕发的青春与自信,正和日出一起上升。

博鳌

博鳌论坛像春天里的暖风,在环宇间震荡扩散。博鳌这个地名,也因之而闻名于世。有意思的是,大多去博鳌的人,却并不冲论坛,而是冲那里的沙滩。沙滩的沙不染一点尘埃,赤脚踩过,满脚的沙子用手一抹,立刻干干净净。最大的特色是人多而拥挤。不大的一块地方,人挨人透不过气来。站立滩头,眺望大海,湛蓝色的海水直达天边,辽阔而舒展。

博鳌论坛建在博鳌最大的一个海岛上,与沙滩有一水之隔,不宽,大约千米左右的水道。从岸上去沙滩需要乘船,去来途中,都有机会眺望论坛远景。不明就里的人,一定搞不明白,泱泱水岸,论坛怎么就选中了这儿?

据说,这沙滩和小岛颇有来历。往昔万年,南海龙王敖钦的女儿小龙女于小岛上艰难诞下一子,名鳌。此子诞生时,龙翔凤舞、百鸟齐鸣、海天一色金光。而鳌长相奇异:龙头、龟背、麒麟尾。龙王见女儿竟生此怪物,勃然大怒,一气抽出腰间玉带抛向水间,划出玉带滩,阻隔鳌母子欲归南海之路。小龙女苦苦哀求,望龙王认鳌,却三秋未果,终心力交瘁,面向南海化作了龙潭岭。鳌见母遭此大难,凶性大发,兴风作浪,祸及百姓 。 观音闻讯,足踏莲花赶到南海,与鳌斗法七十二回,终将鳌收服。降惊涛骇浪为龙滚河,聚百川千水为万泉河,合纵溢横,流为九曲江。三江汇拢鳌头,直泻南海。并赐金牛一尊,化作金牛岭。从此三江之地天降财宝,地涌甘泉, “财源茂盛达三江”一说即由此而来。观音乘鳌而去,留下身后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宝地——博鳌。

中国人迷信风水。虽然知道传说不可信,但对博鳌的“鱼多而肥”、“财源茂盛”深感兴趣。外国人不懂中国风水,却迷恋海岛迤逦风光。其时已是20世纪末端,海南岛借建省契机,招商引资,大举开发。投资的热潮引来了一位文化人,其人从海口到三亚,从五指山到万泉河,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把海南岛跑了个遍,最后看中了博鳌海湾中最大的小岛。很快建起五星级宾馆,高尔夫球场。设施建起来了,需要有人来玩耍,来住宿。这样的设施当然不是为一般人准备的,普通的人群消费不起。思来想去,最好的方法是能弄一个高级别的会址,而且是永久性的。这个想法驱使他开始行动。最先请到的是菲律宾的当政总统拉莫斯、澳大利亚总理霍克和日本首相细川护熙。夜晚的海岛上,海也茫茫,雾也茫茫。远处吹来的海风,把草坪边上掉落的树叶,轻轻翻过身来。一杯热茶,几碟海鲜,悠悠地慢品着,将所有的感觉都送去了可去的地方。大家的视线在梦域间重重叠叠,有的为经,有的为纬,合力编织一张捕捞岁月的网。论坛的构想,成为了现实。

2001年2月27日,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26个发起国的代表聚会博鳌,宣告成立博鳌亚洲论坛,并通过《博鳌亚洲论坛宣言》。论坛为非官方、非营利性、定期、寻址的国际组织;为政府、企业及专家学者等提供一个共商经济、社会、环境及其他相关问题的高层对话平台;海南博鳌为论坛总部的永久所在地。

那一个晚上,其人躺在清新的草坪上,和他的幸福他的梦想躺在一起,享受从太平洋上吹来的,春天的暖意。远处,点燃起了篝火;音色混合五彩缤纷,柴可夫斯基悄悄走来。音乐里那支长笛,遥遥吹响。围坐篝火的人,靠着翻译,互通着语言取暖。洁净的手掌之上,雀跃着的一簇簇褐色火焰,越过蓝蓝的海天,在环宇里,不息荡漾。举目四顾,他还有什么不感动的呢。

一个人,抓住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亚洲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发展这一背景,竟融汇半个宇宙智慧,活动了一方经济。又是一个值得记住的人。

我走进博鳌的时候,已是2011年3月,论坛即将开幕。沿途,高速公路正在整修,会址已经封闭,进不去参观。报道说,除了不少外国政要,国家主[xi]胡锦涛要亲自出席。博鳌又将忙碌,世界的目光,又将在这里聚焦。

从玉带滩回岸上,冷雨疏落,海风穿透船窗,试图谋杀燃烧起来的热度。但是,环宇里无形中传递出来的那个信息,让思绪在潮汐的涌动中飞升,心帆一次次鼓起。一只暖暖的手轻轻托起坚毅的脸,微笑瞬时变为激动。站立的躯体里,热的能量在升华——在升华中享受着征服后的酣畅和满足。真想唱一支歌,唱高山的歌,大海的歌,共和国的歌!

今天的博鳌,是博鳌啊!

天涯海角

天涯,四川话说是天边边头。海角,大海的最角角头。天涯海角一词最早出自韩愈悼侄子十二郎的祭文“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后人把它引伸成“天涯海角”这句话,用来比喻极其遥远的地方。现在,海南岛用作了三亚市西郊23公里处海边的地名。其实韩愈本意里,天涯海角并非地理位置上的尽头,而是意境意义上的天涯海角。比如封建王朝时代,整个海南岛都被看着是“天涯海角”。

当我走进天涯海角,看澄碧海水上帆影点点, 烟波浩瀚里水天一色;穿行于婆娑椰林,林立奇石,沙滩上耸立的大小块石间,饱享“天涯”、“海角”巨石突兀,昂首天外,峥嵘壮观美景时,脑子里出现的却是的另一种景象:交通闭塞,人迹罕至,一个“鸟飞尚需半年程”的蛮荒地。一位古人,羽扇纶经,迎海而立。这便是苏轼。他是千年封建王朝中几十个流放到这儿的“逆臣”中的一个。悲凉和愤懑,穷困与潦倒,使“逆臣”们再也没能走出荒岛。苏轼幸运,是活着离岛的两个人中的一个。

我是冲着苏轼“九疑联绵属衡湘,苍梧独在天一方。孤城吹角烟树里,落月未落江苍茫。------ 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这首诗去天涯海角的。我想看看,想寻觅当年苏轼的海南行。

1097年4月的一天,海边靠岸了一艘小船。年逾花甲的苏轼,在几个差兵的押解下,慢慢走出船舱,走上岸来。尽管连日辛苦,旅途劳顿,他仍像一尊洁白的瓷,和微笑一同站立。身边的差兵,虽然,心灵并不颤动,神经却很痛。他和他们,深深吸上一口气,探出清癯与修长——

苏轼抬眼看看苍翠的树林,暖风中虽然感觉有点凉,但风景让他抖起精神。码头有细娃,手托椰子,背背背篓,瞪好奇大眼,不解地看着。“怎么又押来一个老头?”心中疑问还没消散,苏轼已经走上前,亲切询问:读书了吗?细娃摇摇头,一脸茫然。苏轼知道细娃没听明白他说什么,于是重复再问,读书了吗?细娃还是茫然。苏轼无奈地摇摇头。他知道细娃听不懂他说的话。那一刻,他的心像被人猛抽了一鞭,隐隐生疼。刚才的精神抖擞,立刻变成了打瞌睡的风车。他希望,北向风来,将他们唤醒。

在中和镇住下来,满街的黎、苗、回族娃娃,满嘴的海南话、儋州话、黎苗话让他无所适从。不仅是语言,还有教化,万年海岛居然依旧蛮荒!尽管经常饥肠辘辘,他仍决定做好一件事情,一件重要如春天美好的事情。他要让孩子们敞开心窗,享受海风吹来春雨的浸润;他要比农夫更勤劳,用走失的时间,让阳光停留在岛上。他决定在荒岛上撒播种子,用雨露催生,在太阳下抬头。

开门,办学,授徒,苏轼诗词赋皆绝,学生蜂拥。

苏轼早晨起来,还没梳洗完毕,儿子苏过进来说,有人来访。有谁不顾殃及,光顾罪臣之家?他顾不及整齐衣冠,快步出房,原来是一陌生小子。来人见他,赶快上前叩头:学生姜唐佐,唐突冒昧,前来拜见老师,望能指教。苏轼这才明白,小伙子是来拜师的。随后,符确也来了。苏轼高兴,穷一生所学,说道解惑。他做梦也没想到,海南蛮荒之地,因为他的到来,竟文风大起。这时的他,就像走在前面的头羊,后面跟着群羊。朗朗的清音,铺展成一条大道,一大群羊跟着头羊前行。

苏轼成功了。他把一种风气,一种精神根植在了一块海上的疆域中。谁也不能想象,因为他这个“逆臣”的出现,海南岛走出了历史上第一个举人姜唐佐,第一个进士符确。海南人终于发现他所带来的文化效应,儒学从此盛行,官办和私办学校逐步普及,并开始接收普通人家子弟入学,教育得到了发展。累积起来的知识从此发酵。苏轼之后,海南岛在元、明、清各朝科举中人才辈出,相继中举767人,进士96人。其中更不乏显著作为的人。如官至礼部户部尚书的文渊阁大学士丘浚;南包公海瑞------当然,苏轼没等做完这一切就离开了。他走的时候是白天,荒原上聚集起的风景,还有鸟儿,在优美地祈祷。他已经没有怨恨,心中的愉悦,为海岛的光明而保存。

天涯海角成就了他。或许,朝廷万万未曾想到,正是发配天涯的御批,点化了蛮荒的精灵。

海南岛上,至今保留着五公祠和东坡书院,以纪念苏轼对海岛的贡献。书院里还有当年他与黎民讲学的载酒堂。他的学识才华,刚直胸怀,受到海南百姓的尊敬、爱戴与传颂---- 

我的思绪从遥远的古代拉回现实的时候,海潮已经哗哗地涌上岸边。尽管视线尽头,海市蜃楼虚幻美丽,脚踏之地风光迷人,但是,一阵倦怠还是从耳朵落进心里。不为别的,就为这天涯海角成为羁押文人的流放地。苏轼虽然成就斐然,但他无人关闭的窗前向晚而立的样子让人伤感。一条走廊穿过的许多早晨,瘦弱衰老的躯体似乎一阵风就可以将他吹走。海岛三年里,他一直在老年和青春中挣扎,要不是智慧和书,他能渡过劫难?

这就是天涯海角么?美丽的现实,苦难的过去!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三河汉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美泉推荐:美泉
☆ 编辑点评 ☆
美泉点评:

游记文章,最忌以景论景,平铺直叙。
该文着笔不凡,提取景中精华,通过橡胶、博鳌、天涯海角几处景物,
在博古论今中,把一份豪情,一份民族的铮铮气质,融入文字里,令人精神振奋。

文章评论共[11]个
美泉-评论

朋友文章不错,可惜是再发文章。期待朋友更多佳作!问好!at:2011年12月23日 下午4:20

三河汉子-回复呵呵,谢谢,网站是免费的,所以给杂志先发 at:2011年12月23日 下午5:01

文清-评论

雪花飘飘,素裹银妆。在圣诞节即将到来之际,提前祝老朋友圣诞快乐!at:2011年12月23日 下午6:25

三河汉子-回复呵呵,谢谢,好久没来,还好吧。给你拜个早年 at:2011年12月24日 早上8:25

影子的春天-评论

原来是大陆同胞们的眼里海南真的好美。但是,实在告诉你,海南确确实实真的很美!(:012)at:2011年12月23日 晚上10:18

三河汉子-回复是的,海南的确很美 at:2011年12月24日 早上8:24

影子的春天-回复欢迎常来海南游玩哦! at:2011年12月25日 晚上7:31

梦雨秋寒-评论

呵呵,欢迎朋友常来海南玩啊at:2011年12月24日 下午4:09

三河汉子-回复谢谢,有机会一定再来 at:2011年12月25日 下午6:03

梦雨秋寒-评论

也许是熟悉的地方无风景吧,我在海南这么多年,笔下却未写出一个字来。向朋友学习。at:2011年12月24日 下午5:16

三河汉子-回复谦虚了。其实风景处处皆是,只要有心 at:2011年12月25日 下午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