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十年前,不管城里还是乡下,家家都有一只大茶壶,夏天用来喝水解渴的。名曰茶壶,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茶壶,只是灌些凉开水。我们老家不是茶叶产地,那时哪来茶叶,能够放几片生姜片已经不错了。当时多数人家使用的是像陶罐一样的大肚子茶壶,表面或黄釉或褐釉,不是黄不拉几就是黑不溜秋,肩上有四只耳朵,用一根绳子穿过可以拎起。能用瓷质茶壶的人家很少。
丈母娘家有一只瓷质茶壶,在我做准新郎的时候,第一次去她家就在灶台上瞥见过它,壶身围一幅粉彩图案,当时我就心生好奇。但新女婿上门总不能放肆地东瞧西看,事后,它就一如过眼云烟,不再记起了。几年以后,随着收藏热的兴起,我忽然想起这把茶壶,一次跟着妻子回娘家就用心留意着,却不见了它的身影。询问丈母娘,她说后来有了净水器,用不着茶壶,就把它扔到羊棚里了。我立马赶到屋后,一看还在,它在羊棚的一角歪斜着,壶身上粘着几粒黑黑的羊屎。我清楚地记得这把茶壶是有盖子的,是一种带有双眼的平盖,但此时已经没有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此时我才有机会细细端详这把茶壶,壶身为圆柱形,高200mm,直径160mm,上口也即盖子(盖子丢失很可惜)的直径95mm,两只耳朵各有两个孔(一只耳朵残了一块),由两根铜环扣住作为拎攀。壶身的图案是一幅粉彩仕女图,为“石头记”人物画,画中婀娜着几个如花美女,何许人物不得而知。题款有些模糊,“石头记词”四个字倒很清晰,往左隐约是“六路之法……”等几个字,继而是“马生祥诗绘”五个字,底款只看清一个“曹”字。这把茶壶想是民国年间的普通民窑瓷,价值不大,作为无力收藏珍品的我,得此一物,也不无欣喜了。
丈母娘见我拿着茶壶爱不释手,便告诉我说家里还有一把呢,说着就在架橱里翻腾开了。只见她取出一把小巧玲珑的茶壶,我一看喜出望外,那把茶壶的图案和大茶壶如出一辙,没有丝毫差异,它既有把又有盖,是真正泡茶用的。该壶为圆锥体,高100mm,底面直径85mm,上口直径60mm。底款很清晰,为橘黄色印章“江西詹广发出品”。百度查无此人,可能是一个民间艺人所作。由此推测,丈母娘家的那两把茶壶来自江西无疑。
这两把茶壶价值虽不大,但一大一小相映成趣,放在一起组成一对母子壶,倒也饶有趣味。
-全文完-
▷ 进入东洲一道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