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王一民”这个响亮的名字,应该是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期。
那时,我还只是一个懵里懵懂的小子。仰慕王老师,是源于对他创作的反映鄱阳湖地区农村题材的一部电影的喜爱,这部影片的名字就叫做《乡情》。时隔不久之后,全国各地又相继上映了《乡情》的姊妹片《乡思》和《乡音》这两部影片,这三部影片的热影,给当时的电影界带来轰动,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后来,以上的三部影片亦被人们称之为《乡情三部曲》,从此王一民与《乡情三部曲》在我年青的心中刻录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初识王一民老师,这得益于现代的网络家园。王老师是个与时俱进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王一民老师在新浪的网上家园——电影人王一民博客。当我看到电影人王一民这几个字时,眼睛就立马一亮,一段关于王一民老师的轶事传闻,随之从记忆深处浮了出来:故事说的是某年,王老师去参加某次电影人会议,开会期间,与会者都互相通报家门,有人说我是上影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我是北影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八影的(八一电影制片厂)、长影的(长春电影制片厂)……等等,临了,到王一民老师介绍自己时,他风趣地说道,我是马影的。此言一出,大家不由愕然相视,原因是与会者均不知马影是国内哪家电影制片厂,是闻所未闻的,所以他们都怔在那里无言以对。其实,这根本就怪不得他们不知道,只怪王一民老师幽默了他们一下,王老师原本是江西湖口县的马影乡人,所以他常自称马影人。这有他后来的《西江月?马影》为证:昔日传闻神骏,历来有影无形,今朝方见马奔腾,更喜诗文昌盛。三十余年从影,编导制片发行,影坛聚会报家门,我自笑言马影。从此首词文来说,我们不难看出王老师心中郁结着的浓浓故乡情结,保持着诙谐、幽默、趣妙,乐观的人生态度。
真正零距离地接近王一民老师,是今年夏天的事。
我与姜新华兄是《中国散文家网》的文友,经常见他到王老师的博园走动,我便与他多次提起过我对王老师的仰慕和崇敬之意,希望他能介绍我与王老师见个面,以解多少年来的慕思之苦。姜兄闻听之后爽快地答应了我。于是,我便请了一天的事假远赴浔阳,我要学那少年人,去圆自己几十年来的一个追“星”梦了。
随姜老师来到王老师家,王老师热情地把我们迎进了客厅。坐下后,我发现沙发前的茶几上放着一台手提电脑,看来,王老师这是在敲键盘呢。我的心里好一阵感动,一个年愈古稀的老人,一个成绩赫赫、誉满全国的剧作家,居然还放不下这热爱的事业,笔耕不缀,真的是我们这些后生小辈的人生典范和学习的楷模啊。王老师亲切地问我,你搞文学创作有多长时间了,你喜欢写哪种体裁的作品呢?我坦诚地回答他说,我是06年才开始喜欢上摆弄文字的,初时是什么样的体裁都写,只是近两年逐步专到散文这方面来了。并随之拿出带来的文稿《鄱湖深处是故乡》请王老师在有空的时候能作个指导,王老师爽朗地接了过去,并半开玩笑地说,你不是要我在读后写点东西吧?这你可别给我限定时间呵,我老头子可是急不得的。我笑着回道,王老师言重了,今天你能于百忙中容我一见,本就感谢不尽呢,哪里还有奢望啊,今后如能得老师指点一二,我今生当是受用不尽了。中午,王老师很随和地随我们一起在一家小餐馆共进了午餐,午餐是姜兄安排的,其间李林兄与徐春林老弟也专程赶了过来陪王老师吃饭。席间,王老师全然没有一些所谓名家的作派,和蔼可亲。我们感觉是与自己的父辈在一起,竟然没有丝毫的拘谨和不安。
第二次见到王老师,是在12月10号的《王一民文集》首发仪式那天。我和许明亮老师吃过中饭就打上的士,急急地往首发现场赶。由于四码头那里塞车,我们就一路绕行到滨江路往前赶,刚一到新华书店门前的台阶下,一个熟悉的背影突然闯入了我的眼帘,我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大声地叫了一声王老师之后,迅即跑上台阶来到了王老师身旁。也许是王老师听到了我的呼唤,停下脚步并转过身来一眼就认出了我,他大声地跟我们说,来了就好,太谢谢你们了。我们赶紧回答道,王老师太客气了,我们这是应该的。
那天的首发式隆重而又热烈。整个会场上是人头攒动,欢声笑语飞扬。王老师精神饱满,神采奕奕。现场的老朋友,新朋友,大朋友,小朋友们全都围着王老师要跟他在一起合影留念。我为了等王老师给我收藏的那套《王一民文集》签个名,我一直抱着书在旁边等了整整两个小时才签到。那天,记得王老师曾在感言说到,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了,他还是应该坐下来冷静地思考,认真地写点东西,以回报给广大的读者,不辜负大家的厚爱。联想到初次见到王老师的情景,我知道王老师说这话时是认真的,是负责任的。一种肃然的,由衷的敬意不自觉地自我心头升起,弥漫全身。
王一民老师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双料会员,中国著名的电影剧作家。从事过电影的编导、制片、发行,是享誉全国的著名电影人。他是一个情感朴素的人;是一个对事业执着不懈的人;是一个达观向上的人;是一位可敬可亲的长者、谦恭和蔼的老师!这就是我印象中的王一民。
-全文完-
▷ 进入明然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