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延安的窑洞朱文科

发表于-2011年12月15日 中午2:23评论-3条

想起延安的窑洞,就会想起陕北,想起黄土高原。那广袤浩瀚的气势,那山峦叠嶂的地貌,那繁星点点的洞穴,以及藏在洞穴里的荣光,让人无比激动,无比震撼。

史载,自辕黄帝始,陕北人就居住窑洞。那时的窑洞,十分简单,在崖根挖掘一个土窑洞,就直接住进去。黄帝子孙在这里繁衍,生生不息。受地理条件的影响,窑洞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建造样式,主要分为崖窑、地窑、箍窑。崖窑有靠山式和沿沟式。如果山坡高度合适,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看上去如楼房般阶梯而上,极为美观;地窑就是地下窑洞,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挖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箍窑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无需靠山依崖,能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到了民国初期,开始出现接石口或者砖口窑,后演变为砖石窑,用石条或砖做成的,坚固耐用。上世纪八十年代,薄壳窑洞出现了。而延安窑洞,在解放前主要以土窑洞为主,是陕北窑洞的典型代表,也是陕北民俗的集中体现。

延安的窑洞,高宽三四米,深六七米。门窗用木框,窗户上糊纸或镶玻璃。里面陈设非常简单,土炕,木桌,木椅,农具物什,是主要的家当。延安的窑洞,冬暖夏凉,能防火,能防噪音,在四季分明的陕北,无疑是理想的居住地。炎炎夏季,阳光火辣辣地焦烤着黄土地,劳碌一天的农人,带着浃背汗流,回到窑洞,坐上炕圪硓,靠在墙洼上,顿时感觉凉快无比。到了寒冬,勤劳的婆姨在炕洞里填上牲口的干粪便,用荞麦柴点燃,很快,炕就热烫烫的,窑就暖烘烘的。一家人坐在炕上,说着悄悄话儿,或者与庄邻院舍们聊聊天,打打牌,一整天下来,都不会觉得冷。

延安的窑洞,虽然简陋,却不简单;虽然朴实,却有内涵。窑洞里充满真理,充满奋斗,充满荣光。凤凰山麓,吴家窑洞里,一篇篇指导中国革命的雄文,在昏暗的油灯下流光溢彩,在毛主[xi]笔尖化为真理。为了赶写《论持久战》,他通宵达旦、废寝忘食,鞋子被火盆烤着了,都浑然不觉。当年,爱国华侨陈嘉庚率团访问重庆和延安后,得出了“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结论。因为在重庆,陈先生耳闻目睹了国民党要员的花天酒地、挥金如土,蒋介石招待他的一桌饭,就花掉了八百块大洋。而穿着带补丁衣服的毛泽东,招待他的晚餐,只有自己菜地里种的白菜,唯一的鸡汤,还是邻居老大娘知道主[xi]来了贵客,特意送来的。陈嘉庚还发现,住在延安窑洞里的主人,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战士,穿的都是粗布衣,吃的都是小米饭,为了共同的事业而艰苦奋斗。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窑洞的主人没有低头,毛泽东、朱德带头开荒种菜;刘少奇同志身患胃病,拒绝增加细粮照顾;周恩来参加延安军民纺线比赛,所纺的线还被评为一等线。而著名的抗日军政大学,就是学员用双手创造的窑洞大学,他们挖窑洞,建校舍,以石壁当黑板,以膝盖当课桌,桦树皮当纸,子弹壳做笔,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窑洞里的歌声,窑洞里的思想,窑洞里的精神,窑洞里的乐观笑容,与重庆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陈嘉庚坚信,救国救民的真理不在重庆,就在陕北延安的窑洞里,胜利不在国民党,而在共[chan*]党。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陈嘉庚的预言。在撤离延安之前,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一起察看了王家坪的几孔窑洞,一再叮嘱同志们:“把窑洞打扫干净,桌椅板凳摆放整齐,要告诉胡宗南、告诉蒋介石,延安是我们的,我们还是要回来的。”必胜的信念很快为历史所印证,1948年4月21日,被国民党军队侵占了一年又一个月零三天的延安,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河水”,英明而英勇的共[chan*]党人,最终用“小米加步枪”创造了人类的奇迹,打下了红色的江山。

如今,延安的窑洞,在党的阳光政策普照下,沐浴着新时代和谐的春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潮中,焕发新颜,人们住上了贴瓷砖的“洋窑洞”。那些破旧土窑虽然远去,但窑洞里的理想和追求,窑洞里的真理和奋斗,窑洞里的温暖和歌声,正被中国人民代代传承,代代传颂。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朱文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风儿那么缠绵点评:

从延安窑洞的起源,到它的历史和革命意义,再写到如今的改革开放大潮,从土窑洞到洋窑洞,记载着几辈人的风雨历程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好文章,有理有据,读来很受教育。

文章评论共[3]个
绍庆-评论

欣赏佳作。晚上来看看朋友,祝福明天更快乐。(:012)at:2011年12月15日 下午6:23

金子川-评论

过来欣赏朋友美文(:002)at:2011年12月16日 早上8:30

文清-评论

老友早晨好!清晨为你送上一声祝愿:祝一天好心情!at:2011年12月16日 早上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