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上大学时,带回家一个新名词,叫“ab制”。以往我只听说过“aa制”,怎么又冒出了一个“ab制”?女儿见我不解,作如是说:
现在的大学生,来自不同阶层,各自的家庭底子厚薄不均,父母给予的生活费用数量不等,有的富足有余,有的捉襟见肘。而他们又喜欢在假日里轻松一下,聚个会,吃顿饭。同样是莘莘学子,举行这种活动在他们之间是没有等级之分的。但囊中羞涩的学生为了避免开销过大,有意回避这种活动。一些富家子弟倒也慷慨大方,每次都乐意承担费用。尽管如此,一些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觉得老是让他们掏钱很是过意不去,所以参加时总有些勉强。为了顾及他们的自尊心,就有人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家庭条件上好的人多掏些钱,条件差些的人象征性地掏些钱,这就是所谓的“ab制”。这种方式被众多的大学生接受,所以很快在各所院校流行开了。
女儿的解释让我生发诸多感慨,觉得年轻一代早早地懂事了,他们将父辈们的aa制创新发展,注入了浓厚的人情味。回过头来想想眼下社会上流行的“aa制”,比之那些学子们的所作所为实在赧颜得很。同事聚会要aa制,结伴旅游要aa制,给亲戚送礼,相同的辈分要在数量上aa制,甚至有的夫妻之间也马虎不得,在家庭开支上非aa制不可。但凡涉及经济利益的,需要用金钱支付的任何应酬或者聚会,人们首先考虑的是开支的分摊。似乎只要开支言明,就什么事都好办了。有些活动,表面上看似其乐融融,但事后为开支的分摊不均而产生口角的现象并不鲜见,真正大度从容者实在乏善可陈。
由此想到,我们的大学生们真是不简单,年轻一代比我们做父辈的豁达多了。女儿大学四年,共换了三部手机。每次换手机我心里都有些不悦,好好的换什么手机呢?尽管满心里不愿意,但都忍了,心想大姑娘总是要赶些时髦的。后来我才知道,她把换下的手机送人了,送给了一些贫困生。她告诉我,学校有不少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为了节省开支,至今还没有用上手机。我在恍然大悟之时,实实地夸奖了女儿一番,她却说,这算得了什么呀,有人还把换下的手提电脑送给人家呢。
看来,年轻人在想着如何事业有成的同时,已经在考虑怎样修身立命了。
-全文完-
▷ 进入东洲一道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