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号那天,是星期天,天上毛着细细的雨,我和同事们骑着车踏上了去重阳村的路。
一路上,天气时好时坏,深秋的山越发的朦胧和灰黄起来,只有路边不知名的野草还透出些许的绿意。
实话说,除了某个孩子特别的调皮或者是辍学需要家校配合教育或者流失生劝返家访,像今天这样以了解学生生活环境,单纯的老师和家长沟通的家访活动若干年来基本断绝了,所以我对这次家访活动有着几分的期待,而且这里还住着好几个我很为欣赏的孩子。冯豪就是这其中的一个,他个子很小巧,有一股子机灵劲,聪慧踏实,我只知道他和他奶奶一起生活,是个留守生,更多的就无从知晓了。
接近中午的时候,我们从集合地点杨环家步行出发,走了约二十分钟才到了他家。正街面上的一幢三层楼房,看起来盖的时间不是很长。听见外面的脚步声,一个老年妇女从屋子里大步的走出来,人约莫六十多岁,古铜色的脸,健壮的体态,端庄而凛然的样子,一看就是个主家的人。听说我们是冯豪的老师,她高兴极了,赶忙把我们让进屋里坐,一边大声的喊正在楼上做作业的冯豪下来。
进屋的时候我看见了堂屋里堆了半屋子小山高的玉米棒子,金黄的,特别的饱满,中间放了一把小椅子和一个筐子,筐子里装了半筐才捋的玉米粒。老人引着我们穿过正房,来到后面附属房的楼顶坐下,这时候冯豪也从楼上下来了,笑的很甜,逐次的叫了来的老师,帮忙我们搬椅子,洗杯子,帮忙泡水,忙的不亦乐乎。
因为我们来的突然,老人有点手足无措,不停地说家里条件有限之内的客气话,我连忙让她陪我们坐下来拉拉家常,一说起自己的孙子,她的话就一下子敞亮了起来,滔滔不绝。
在冯豪不到三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就离家到广东去打工,目的只有一个:那时候家里条件很差,住在老家几间矮房子里,种着几亩薄田,生活了好几年。到了冯豪三岁时房子快塌了,实在没有办法之后夫妻两人就出去打工,想挣点钱把房子修好。于是奶奶过来带小冯豪。因为路程太远,父母隔上几年才回来一次,每次也就小半个月的时间,冯豪基本上是他奶奶一个人牵扯大的。家里种了些田,完全靠老人一人操劳,一直艰苦的过了近十年。当然现在好过了许多,父母挣到了钱,房子也修了,面积很大,我目测了一下大约两三百平米的占地面积,装修的也很整齐漂亮。因为和奶奶长时间生活,冯豪对老人很孝顺,也很听话,平时很少出门,回来就一门心思的做作业,农忙的时候还能帮上些忙。言语间,老人对孩子特别的满意。
我默默的听着,偶尔插上一两句话。要说我十好几年的教学生涯,带的孩子也特别多,留守学生自然不会少,但真正能够很诚实勤奋生活和学习的不是很多,养成了一些极其不好的习惯比如说谎、上网吧、好吃、乱花钱、跟狐朋狗友拉帮结派等等的倒为数不少。他们也和冯豪一样,都是从小和自己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但因为隔代教育的问题出现了很多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甚至在家里完全不听老人的教育,慢慢的演变成了问题学生。应该说冯豪的父母对于他的影响极小,他的成长完全靠他的奶奶的教育,但是很成功,甚至比一些父母亲还要成功。
我刻意的了解了她对冯豪的教育方法,她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就是严格管理,就是细心疼爱。但通过观察,我有着她没有意识到的认识,那就是家庭的环境,虽然这个家庭只有两个人——冯豪和他的奶奶,但这个主家人很有家长的风度,大方而有主见,端庄而有威严,勤劳且又富爱心。或许影响一个人成才的因素很多很多,但我想这种良好生活环境的影响是其他的教育手段所难以代替的,虽然有些人才也出自不良环境。从这个角度去看,在社会中营造一个真善美的淳朴的人文环境,在家庭中营造一个和善勤劳规范的亲情氛围,或许才是我们这个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之道,而我们目前的社会却相去甚远,甚至越走越远。
留守生的教育,很多的地方出台了许多的对策,甚至是让教师来当留守生的临时妈妈。试想一个临时妈妈又能做多少了,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呢,因为这个孩子内心的阴影已经存在甚至萌发。作为一名教师,我只能去竭力的做上一做,力求去舒缓,力求去消弱那些不利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作用,力争去引导他们走上正途。而想真正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完全去消除的又能有几个?
冯豪是幸运的,幸运在他遇上了一个严格而细心的奶奶,一个善于教育孩子的大人。而很多的孩子没有这种幸运,包括许多父母在家的孩子。
临走的时候,冯豪和他的奶奶送了我们很远……
昨天,我在教室里看见了冯豪。我含着笑问他这次放假回家你奶奶煮了肉你吃了没,他一脸的灿烂说:早就煮了。
-全文完-
▷ 进入荆山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