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中描写战场的惨烈是件难事,这矛盾就在于,文学写美,著重心灵感动,而战场的厮杀与搏斗在形象上是丑的,过多的感官刺激。砍杀,流血,垂死的挣扎,污秽的扭曲的面孔,沉重的喷血的呼吸……如果是电影镜头,为了追求真实,还可以,但在散文里,该是极力回避的。
怎样才能使这样的场面既悲壮又优美呢?电影《辽沈战役》有这样一个镜头,一个支前的大婶怜爱一个十六、七岁的小战士,玩笑地拍着他的脸蛋儿说,等打完仗我招你做女婿 ,天冷,她把一条红围巾系在小战士的脖子上。仗打到激烈时,孩子抡起铁锨去肉搏,一颗炮弹飞来,少年倒下了,那一条红巾在炮火的硝烟中,高高飞扬,像一曲悲歌,回环在空中,久久不息。
这一镜头给人的震撼是它调动的场景和道具的效果。
笔者在《洛杉矶书简》中有这样一段。
画面描述的是“九.一八”之后,蒲河岸边的一场血战。
夕阳沉入了高粱地,给激战后的沙场染一片血红的悲情。野李子和酸枣树的灌木丛暗淡下来,衬托出一匹白马在河畔逡巡。鞍鞯散落在岸边,壮士已没入了林莽,小河水呜咽流淌……须臾,浸入阳光的高粱穗,神奇地泛一圈圈红光,随风摆动,参差明灭。再看那白马,竟染成了玫瑰色。它那修长的身躯,摆动的颈项,弧形的脊背在亮青色的天空下,现出优美的曲线。那缓缓飘动的鬃毛像一缕火焰,在动荡的流水里现出灿烂的倒影。突然它仰天悲鸣――这就是我画面的定格――那一柄折断了的血染的马刀插在荒草中,刀把上的小小的穗缨像一撇微弱的火苗,荧荧地,在秋风中摇曳……
如此,回避了寡不敌众的惨烈的搏杀,用道具和场景展现了悲剧美。
断弦滴血!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行吟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进入行吟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四大名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