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没事独自一个人在街上闲逛,无意中路过了一家音像店的门前,这时从店里面传来了一种久违而熟悉的声音——说书唱大鼓的声音。
听大鼓书,小时候在农村常是一种常见的娱乐休闲娱乐方式。在月朗星稀的晚上,经过一天紧张繁忙田间劳动的乡亲们,不分男女老少都会搬着个小板凳,从四面八方地汇集到生产队的麦场上。因为在白天生产队长就已经挨家挨户通知过了,说今晚麦场有说书唱大鼓的。那时候农村还没有通电,就更不要说电灯、电话、电视、电脑什么的了。其实乡亲们也别无选择,所以无论是爱听不爱听的还是听懂听不懂的都会来凑个热闹。这时大人们一般都在专心地听大鼓书,小孩们则往往会在旁边玩捉迷藏、过家家的游戏,玩累了就会躺在大人的怀里睡觉,深夜里待书唱完了便各自回到自己的家。说书唱大鼓的人,一般都是男性,且是嗓门特别洪亮的男人。在月光下,你会看到他一手打着鼓,一手摇着两块半月形的铜板,摇头晃脑、肆无惮忌地大声的吼唱着,那声音在寂静的晚上会传得很远。当时唱书的内容大都是一些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如《薛刚反唐》《杨门女将》《薛仁贵征西》《牛郎织女》等。从他们嘴里唱出的历史故事是否符合历史的史实,是没有人去追究的,只要是有趣动听就行。其实那时候也恰恰是这些说书人在向目不识丁的乡亲们普及了一些简单的历史知识。那时每到逢集的时候,这些说书唱大鼓的人还会到集市上摆摊子,而那些“书迷”们则会专为听一场大鼓跑到十几里外街上去。等他们听完书回到家后,又会神采奕奕地自豪地讲给村子上的孩子听。
那时候乡亲的文化娱乐生活方式除了听“大鼓书”还有看“露天电影”。
看“露天电影”当时在农村应该是一种最热闹也是最“奢侈“的娱乐休闲方式了。那时候的电影很紧张,一个公社才有一支放映队。放映队是每个大队巡回轮流放映的,一个轮回下来至少需要一个月。所以在那时候能够看到一场电影应是一件很稀罕的事了。小孩下午放学回到家里,只要听说晚上有电影看,就会立即扔下书包,晚饭也顾不上吃,就早早地跑到放电影的场上拽一把麦草坐着等看电影。因为害怕去迟了,会抢不到”好地方“。大人们一般都是吃够晚饭才去的。事先在放电影前的场地上还是乱哄哄的,可是只要银幕上一出现图像,大家就会立刻安静了下来。此时成百上千的人就会屏住呼吸,专心致志的看起了电影来。放电影的人一般都是两个人,一个是负责发电,另一个负责放映。那时候农村由于没有电,因此放电影用的电都是靠汽油发电机发电的。记得负责发电的人用一根绳子绕在发电机上,然后是猛地一拽,发电机就“嘟嘟”地响了起来。这种声音是很大的,离几里路之外都能听得见。有时也有不灵的,则需要拽动几遍才能响起来。这是人们的心里最紧张的时刻,因担心发电机出现故障。负责放映的人比较简单,只要注意换片子就可以了。即便是如此,那时候我们还是非常的崇拜、羡慕他们的,觉得他们是“非常了得”!那时为了看一场电影,我们会跑到十几里外的村子里去看电影。白天只要是听说哪儿有电影了,晚上小伙伴们便会邀三约四地结对赶去看电影。那时候的大人一般也不会管我们的,我们也没有做不完的家课,所以很轻松、自由。走在空旷寂静的田埂上,你追我赶的,打着笑着,有时还会讲一些鬼故事吓唬那些胆小的。等看完电影回到家里,大人们早已经睡着了,此时家中的门是留着的,便静悄悄地钻进被窝。当然也有消息不准确的时候,会白跑一趟,这时如有人问起看的是什么电影,我们就会回答说“白跑战士”,然后就笑着跑开了。
昔日的鼓点声和发动机声早已经离我们而去。说书唱大鼓的声音只有在音像店里偶尔能够听到,电影也早已收藏在了豪华的电影院里,电视和电脑早已取代了他们。农村中那种亮如白昼的夜晚,空旷的场地上,成百上千的人簇拥在一起的场面只能成为过去。让我们把他们珍藏在记忆和心灵的深处吧!
-全文完-
▷ 进入猛男无语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