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先生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耳顺,六十知天命,七十古稀。”这是从人生不同阶段所具备的阅历来阐述其事业以及对待人生的态度。所谓“四十不惑”大意是能够正确的理解和把握人生;而“六十知天命”,那意思估摸着到了六十岁就已然明了生命的真谛。这样的说法,着实让年轻人听了很泄气。其实也不必泄气,殊不知梁启超还写过一篇叫《少年中国说》的文章吗?岂不闻还有“老糊涂了”和“老而不死为贼”的骂词吗?同样,老年人读到此处,也大可不必发怒。既然已经知晓生命的真谛,亦当能悟出 “灭却心头火,方能成正果”的禅意。倒是对那个孔老先生的言论,不可不信,不可尽信。
人们都有一种知晓或探寻一个未知自己的欲望,而对自己了解的多寡和了解的方式,并非完全是由年龄来决定的。它取决于先天的悟性,后天的知识结构,以及在社会实践中累积的阅历。有些人天生就有悟性,好比是“春江水暖鸭先知”中的那只鸭,能本能的感知什么时候有危险,什么方法能走向成功;而有些人则只能在经历一次次失败之后才能知道自己什么能、什么不能,日积月累的就构成了人生的阅历;相反,有些人即便经历了一次次失败,却仍然“多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死不改悔,或者明知有错,因为不忍不愿不甘心放弃某一项既得利益,从而固执己见,就像我们伟大的party一样,到最后还不知道落得个什么下场,发生在个人身上,这也可以称之为悟性。所谓悟性和阅历也是因人而异,因禀赋而异,因秉性而异。
唯独后天的知识结构,可以让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来加深认识那个未知的自己。比如读历史,你会觉得历史是一面镜子,自己是成王,还是败寇;是叱咤风云的英雄,还是投敌卖国的汉奸。比如读生理卫生,你会了解自己身体的结构;读心理学,你会感知自己做某件事说某句话的心理因源。要是你刚好你喜欢上物理,你可能知道自己身体是何种原子构成的;如果经常研究化学,你可能还会写出自己那具肉身的化学分子式。倘若你对医学有兴趣,你可能连自己身体的微量元素都能够测量的出来。如果你讨厌物质世界的自己,喜欢追寻生命的意义,那么不妨读点哲学,或者宗教什么的,可能会了解一点自己为什么活,该怎么活的方式。总之,后天的知识结构,能让你尽可能的了解一个物质的自我和一个精神的自我。如果你对此还觉得不够,倒也不妨通过算命卜卦的方式,兴许真的能未卜先知,也未可知。
但是,人,之所以不能通畅的知晓自我,更大程度上可能在于人所处社会的不确定性。因为社会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人有多个方面的自我,甚至造成人格分裂。而社会的不确定性,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男人和女人的社会地位不平等问题,可能造成了家庭单位乃至社会的失衡,同样反射到男女本身,可能存在情感和角色的错位,它会让你感觉找不到自己,甚至让某些女性发出“来生不如投胎为男人”的感慨。而因社会制度问题造就的地位不平等,在内在的人性欲望,外在的面子等因素的刺激下,人的本体会发生变形,从而导致人格的分裂,甚至变得面目全非。
所以,人只有回归到原来的本我,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有机的统一,没有伪装和掩藏,没有谎言和恫吓,坦坦荡荡的享受阳光,不再去幻想或虚构一个理想的自我,那么,人,或可称之为人。
-全文完-
▷ 进入林步山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