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和爱幼是连在一起的,爱幼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知道爱护幼小,其实爱幼是每个动物的天性,连老母鸡也知道护小鸡;看《动物世界》栏目,每种动物都知道爱护幼小,物竞天择,这也是为种族繁衍的一种天性,食肉动物都是找弱小动物下手,种族不知道保护幼小,这个物种就该消亡了。但尊老就不是动物的天性了,动物老了就会自然淘汰,让更多的食物留给强壮者,动物若是尊老,大概这个物种就得消亡了,这就是自然规律。
上中学时学历史,记得非常清楚,老师讲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人会使用工具,而动物不会使用工具;但现在看《动物世界》,会使用工具的不止是人类,很多动物都会使用工具,像猴子会用石头砸碎带壳的果实,猩猩会用树枝引出白蚁等,这就颠覆了原来的论断;那么,现在人与动物的区别到底是什么?还真有点模糊了。尊老,是人特有的一种行为,是受到道德、法律支持的,我认为:尊老,才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动物是不具备这种品德的。尊老爱幼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也是现代中国人的基本修养。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这句话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孔孟思想其实对后人的影响是深入的,一代一代发扬延续,在这方面做的荣登青史的有汉文帝和唐太宗。
《汉书》记载,汉文帝曾下诏:“‘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今闻吏禀当受鬻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具为令。’有司请令县道,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这段记载的意思是:“老人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今年年初,不断派人省视、问候长老,又没有布帛酒肉赏赐,又怎能帮助天下子孙孝养其亲?听说官仓当发救济粮时,有的发的是陈米,这哪里是养老的真心?要把这事写好规定。有关部门要下令县、道,八十以上赐米每人每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以上,又赐帛一人二匹,絮三斤。”唐太宗也对老人有赏赐,《新唐书》记载:“戊戌,赐孝义之家粟五斛,八十以上二斛,九十以上三斛,百岁加绢二匹,妇人正月以来产子者粟一斛。”从这些历史记载看,唐太宗对老人的赏赐,远不如汉文帝。汉文帝对老人的优待,实在不是小数目,在我们物资丰富的今天来看,这个数目也是惊人的,这是每月发的数目,不是年节做做样子,也对个别官吏发救济粮用了陈米,表示极大不满。汉朝当时全国人口大约不到三千万,那时医疗条件差,生活条件也不好;人的寿命短,人活七十古来稀,八十、九十的老人更少。但至少这些君王是在推行尊老爱幼实际行动,为后人作出了表率。
历史上尊老爱幼的故事很多,晋朝的李密,也令后人感动不已。李密是三国时蜀汉的小官。蜀汉灭亡后,晋武帝看重他的才华,让他做太子侍从官。李密从小失去父母,由祖母养大,“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就是李密幼年的写照;李密不愿远离与自己相依为命的祖母,便写了一封信给晋武帝。信中说:我自幼是孤儿,祖母刘氏怜悯我,把我抚养成人,现在她年老多病,经常卧床不起,离不开我的照顾,承蒙朝廷厚爱,让我去做官,我实在为难,“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没有祖母,我不会有今日,祖母离开我,无人为她养老送终。我们祖孙,相依为命,所以我不能离开祖母远行去做官。我今年才44岁,祖母年已96,我报效国家的时间还很长,而孝敬祖母的时间却不多了,“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就是著名的《陈情表》。晋武帝看到这封信,嘉奖他孝敬的真诚,答应了他的要求。直到李密为祖母送终以后,才出外做官,他处理政务严明,得到广泛称赞。
我们学习古人的孝道,对自己的老人做到尊老,即使没血缘关系的老人也要尊,这才是孔子“人不独亲其亲”的精神所在。当今政府也对老人关怀备至,在青岛地区,超过六十五岁,坐公交车就是半价,而七十岁就免票乘坐公交;对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政府每年发给150元的体检费,而百岁老人体检费就更高了,政府工作人员会经常登门慰问。社会上敬老事迹更是数不胜数,看过这样一段报道:“14年前,梅州24岁的张秋媚丧失了丈夫。但她用柔弱的双肩,独自挑起了本该与丈夫一起承担的照顾病重瘫痪的公公、服侍年老体弱的婆婆和抚养未成年的孩子的重任。14年间,继承丈夫遗志加入警队的张秋媚也成了一名交警,但张秋媚没有忘记警嫂的责任,一如既往地像亲生女儿一样悉心照顾瘫痪的公公3年多,直至老人安然辞世。后来,张秋媚重组家庭,她又将70多岁高龄体弱多病的婆婆带在身边,像亲闺女一样服侍她的日常生活至今。张秋媚用她的爱心撑起了一个有老有小的幸福家庭,她的爱心故事也在琴江两岸、梅州大地传颂……。”类似感人的事迹实在说不完。但偶尔也出现不和谐的现象,坐公交车,经常可以看到为老人让座,但距离稍微长一点,让座的就少了;前几天过海,坐海底隧道公交车,其实从上车到下车总共过海只有不到20分钟,一位大约六十多岁的妇女没座,只好坐在车厢的台阶上,车上年轻人很多,没人让座。人心不古,现今,发生了多起扶起摔到老人受到诬陷的事件,人们要为做好事付出惨痛代价;这是道德的沦丧,这是法律的缺失,更是民族的悲哀。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为了一点医疗费,就良心泯灭,于心何忍?!这是一种反常社会现象,有志之士在呼吁解决这些问题。电视主持人崔永元说得好,他说如果我们这一代不主动扶倒下的老人,我们老了,下一代就会主动推我们倒下。印度谚语中更是有:“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时也没有人来扶助”。
我的老爹、老娘都活过九十多岁,家有一老是一宝,爹娘在世时回家抚摸一下老娘的脸,感觉说不出的一种情感、一种安慰;有道是“八十岁要个娘”,我曾经很羡慕大哥,七十多岁了回到家里还有老爹老娘,而我比大哥小近十岁,就没大哥有福气。现在看到别人的老爹老娘,常想起自己的爹娘,要是自己的爹娘还在有多好!现在自己早已过花甲,但身体尚好,去年在坐公交车时,上来一位看上去比自己大的老者,本人赶紧让座后就站在他座位边,他坐了没两站,一声不吭就下了车,座位被别人坐上了,而我就站在他身旁,还要一段时间才能下车,这时心理就有点愤愤不平,他要下车,本应该把座位还给我,向我道声谢,这也叫礼尚往来,这其实是不大的事,但却让人心里很不舒服,这人是不是有点“老糊涂了”。
人老了,晚辈们敬老是孝心;是道德的表现,是素质的表现;老人们也要自尊、自爱,保持一颗童心,不要当“老糊涂”!
2011-12-3
-全文完-
▷ 进入鲁公青夫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