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拍于1950年,本片获1951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195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92年入选英国《画面与音响》评选世界十大影片。黑泽明,20世纪日本著名导演,被称为“电影天皇”。美国商业上最成功的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曾说:“黑泽明就是电影界的莎士比亚。”由衷表达了对大师的赞叹。黑泽明是将东方电影提升至一流水平并推向全球的第一人,也是东西方电影文化融合的第一人。《罗生门》之前,日本给世界的印象是“富士山、艺伎、樱花”,此后变成了“黑泽明、索尼、本田”。
《罗生门》采用的是故事套故事的方法。云游和尚、樵夫、杂工在城门底下避雨,三人闲聊,话题开始,故事的序幕拉开:一个武士和他妻子路过荒山,遭遇了不测。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惨遭杀害。惨案如何酿成?凶手、妻子、借武士亡魂来做证的女巫,都各有说法。在法庭审案中,4个人讲了同一个故事。
真相只得一个,但是各人提供证词的目的却各有不同。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减轻自己的罪恶,掩饰自己的过失,人人都开始叙述一个美化自己的故事版本。荒山上的惨案,成了一团拨不开看不清的迷雾。
谈论完毕,雨过天晴,阳光洒向大地。砍柴人在罗生门旁发现一个哭泣的弃婴。他决定收养下来,抱着婴孩往夕阳深处走去。
强盗贪色,不负责任,推卸责任,还死要面子,认为自己武功高强,讲故事的时候就把自己讲成侠肝义胆不怕死的武士,所以强盗对决斗杀人供认不讳,还说因为天气热,是树林里的那阵风吹开真砂的面纱,风唤醒了欲望。
真砂贪权,但是她说因为丈夫遗弃的眼神,才抛弃丈夫。女人的懦弱,趋炎附势,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但是真砂忏悔自己杀了嫌弃她的丈夫,她也是要面子的。黑泽明本来就是一个男权主义者,他对女人是有偏见的,所以影片难免会展现出来。
强盗贪财,如果不是因为强盗骗他树林里藏有的刀,他也不会丧命。可是他却死要面子,不承认,他借的亡灵借巫婆之口声明是因为妻子的背叛和狠毒而绝望自杀。
本案唯一的证人樵夫,前后两次讲的故事都不一样。本来樵夫是清白的,结果也犯了罪,他在法庭面前撒了谎。因为罪恶是会传染的。后来在和尚和杂工的逼问下,他才讲出了事情的真相。但是他还是认为人性本善的,他虽然隐瞒了事实,但最后还是讲出了事实。结尾他们发现弃婴,杂工抢了孩子的衣服被褥,而樵夫的行动比话语更有力量。家贫如洗的樵夫有六个孩子,他却达观地说“养六个和养七个,也不过是一样的辛苦罢了。”忏悔的樵夫终于守住了穷不失义的道德底线。
而听众杂工认为人性本恶,他不相信爱不相信美好,他抢去了弃婴的衣服被褥。而和尚一直是一个倾听者。和尚在倾听的过程中三次说不懂,但是最后和尚说,我还是可以相信人了。虽然他在恶事中差点动摇崩溃,但最后还是相信了人性本善(因为樵夫收养了弃婴)。
他们讲的五次故事是互相否定的,但是导演却不告诉我们哪一个是真实的,他让我们自己去领悟去了解其中的含义。这部影片给我们展示了三个方面的意义。
其一,探讨了说谎是人的本质,根源在于掩饰,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话说,说谎是为了打扮自己的面子。武士、真砂、强盗都各执其词,扭曲事实,宁愿承认自己杀人,也不愿意丢失面子。他们已经没有了人生信仰。
其二,有没有历史,有没有真相,过去发生的事还有没有真相。林中奸杀案已经过去,就算樵夫是事情的目击者,可是他仍然可以扭曲事实,他为了自保可以撒谎,那么我们怎么判断他说的两次故事哪一次是真的呢?过去的已经过去,没有亲身经历就无法断定真假。
其三。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人活着是为什么,有没有真理,世界真理难断,我们有没有资格做裁判。这就是影片一直没给我们看法庭的原因,所有人都是对着观众在讲,我们就是法官,就是裁判。我们到底应该判谁对谁错?哪一个是事情的真相?所有人都振振有词,而作为局外人的我们有资格判定吗?
这部影片既表示了阳光下的罪恶又表示了黑暗中的罪恶,武士、强盗、真砂是在阳光下发生一系列事情的,而樵夫是在暗处,他一直是看戏的角色。影片多次展现罗生门,罗生门是日本传说中的一道门,通往生死,坚固无比,门上有许多象征死亡的图像。我们随时都有可能通往地狱,但是最后还是光明了,樵夫抱着婴儿走向阳光走向光明走向圣洁。
婴儿意味着新生事物,幼小没有受玷污,在樵夫的爱心抚养下,会良好的成长,前途是光明的。
我们作为人,是需要信仰的,佛说,心是万恶之源。如果我们见色起意,色胆包天,财迷心窍,趋炎附势,见异思迁,那么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要相信美好相信未来,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前途是光明的。
-全文完-
▷ 进入夏无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