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识缘
冬日一个周四上午,被虎滩社区文社社长李孝维鼓动着,我参加了诗词班首次活动。
文社今年6月27日成立,那些油画班、书法班、国画班、陶艺班都活动好几个月了。好多作品展在活动室,很是亮眼。唯诗词格律班才开始。我不善长这个,写点现代小诗文在文学网站发表,自娱自乐。那天六位男人唯我是“一枝花”。大家都带来了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着,也算情趣。最后主持人张国有老师就请黄老发言,又赘了句:“黄濂老先生可是我们社区乃至华夏名人,著书十多本,都成当代陵墓学专家了。他还给文社赠书100多本。”
我抬头看去。他一身质朴,老迈干练的神姿和近80的年龄比,像小有10岁的样子。他不善言表,但眼神却透着睿智和深沉。他腼腆谦谦的笑,倒让我有了莫名的好奇和感动。
他朗读了几首小作,其中五绝《松》给人一种坚韧不屈,博怀向上的力量。
门前一簇松, 高耸入云中。
枝迎四方鸟, 叶送八面风。
散会了,我和诗赋有功底的孙照泷,会篆刻的刘新林先生,围着黄老出了门还在聊着。黄老顺手一指说:“我家就这栋,一楼,你们没事来坐坐?”真是求之不得。
他老伴儿笑盈盈颤巍巍地请我们进屋。看着她稀疏的头发和衰老的面容,真体会了黄老近年守着病妻的那份不渝和艰辛。
黄老的书房真让我们亮眼。可利用的空间都藏满了图书。《辞海》、《辞源》、《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民族.考古卷》、《中国历史大典》,《史记》、《汉书》、《晋书》、《宋书》、《魏书》、《北史》……《千古丰碑》、《中国历代皇帝录》、《皇帝文化志》、《中华之母嫘祖 》……最多的就是有一些有文物古迹大省、县的史志类。一些著名中外文学书籍归类在另个大书柜里,让人想到了主人定有学富五车之渊博。
黄老边讲着著书的点滴经历,边里屋外屋地找来所剩不多的书籍,给我们三人各配齐了8本。其中6本定价18.80——26.00元不等。他又指着《清代十三陵》、《明代十八陵》两个小单册说,以后这单册不再版了。大家一再谢谢,我更像得了宝贝似地捧着。突然就有了让黄老签字的愿望,他看了一下钟表说:“老伴儿又做了大手术,现在还在恢复阶段,我要给她做午饭,你不急就放在这里……”我赶忙接话说:“不急,慢慢签就好,今天打扰您了,真没想到你还会做饭?!”黄老却笑出有几分心甘和羞怯来。
回家的路上满脑都是黄老的身影。满屋的藏书,简陋的写字台,老旧的小台灯,还有这20年来儿子又给新换的一把椅子。他不会电脑写作,查资料费工费时,这对退休后才开始做学问的老人多么难能。他自费只身寻觅考察华夏2000多个陵墓,系列科学地分类撰著,好多填补了陵墓学的空白,这不是伟大出自平凡又是什么呢?他夜以继日地伏案编纂,还要承担家务,照顾多病的老伴儿,若没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和贤哲厚德的高品,怎样可以做得来呢?我开始仰止于黄老了。
一晃就到了下一个周日。下午2点多钟,我带着拜访的心情再次走进黄老家。那天我从根上问起,他耐心地讲述。我笔记了好多,又给黄老和书房照了好多的照片,一会儿天就要黑了。告退前,黄老又拿出三本写自己但不准备发行的样书,本本都是图文并茂。他一再嘱咐《人之初》、《金婚遐想》和《华夏陵墓行》只各打印了一本。我答应尽快“完璧归赵”。
捧着一摞“请杨林同志雅正——黄濂”亲笔签名的书籍出门,望着红彤彤的斜仄夕阳,感觉它更美了。
(二)不容易
黄清濂,笔名黄濂。满族。1934年出生于辽宁桓仁县马圈子。读书四年,种地八年。1951年秋考入桓仁税务局,从此走出山沟。他先后在营口针织二厂、营口市总工会、营口市物资局做财务科长。他最大的业余爱好是看书、打球、下棋、旅游。
1991年退休后,他决定趁身体健康、交通、食宿及景点门票价低时,圆其游遍中国的梦想。在此期间他选了几个专题。如:观辽河首尾变迁游;饶渤海湾看三省一市民俗风情游;56个民族婚丧嫁娶记录游……最后他确定“考察中国帝王陵墓”。他感觉这非同于单纯的眷恋怀旧,而能让人们更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更加热爱中国的今天和未来。这五千年的帝王陵墓,就像古代的驿站,传递着历代帝王治国创业的精髓、美德以及成败。记录他们的生死何源何处,陵寝的源流变化和现状特点,给相关部门提供更精确可读的第一手资料。能服务于社会,恩德于后人,给人生画一个最完美的句号就是他的初衷。
黄老开始了目的旅游了。可他找来的几个伙伴听说长期在外,荒山野岭找陵墓都打了退堂鼓。他没泄气。卖了“理光”换上了轻便的美浓达相机。带上旅游交通图、胶卷、笔记本及简单的行装就踏上了行程。怕家人担忧中途不测走上一条不归路,就留下一份“遗嘱”:
清来清去无债主, 无愧人生心里舒。
行程万里乐天涯, 翛然山林谒先祖。
轻来轻去踏归途, 山枫掩映新别墅。
读书万卷今有暇, 莫来惊扰我打呼。
多么心怀坦荡、高洁无私的一位老者,多么“敢为天下先”的胸怀宏愿。我仰止!
从此他穿行在觅陵途中,给自己命名为——“觅陵人”。他要面临很多始料不及的困难险阻:坐车防贼,独行防盗;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脚底防蛇咬,禁地防狗欺;住宿防骚扰,“穷山恶水”防诈欺。
我看到一张张“走麦城”的照片:旅行包被割了数道口子丢了证件和钱物;三层衣服割破没感觉;太昊陵前遇拉驴进香的多多女骗子;被野狗围困和西藏哲蚌寺一地安然午睡的野狗;四次拍秦陵中最差角度的照片;一双沾满黄泥巴的黄胶鞋和泥裤腿……
我还看到一张张最难得的照片:最远古的黄帝陵、炎帝陵;最原生态、宏威壮美的乾陵;最特色的成吉思汗陵;最具群体等级建筑的清东陵;最带人文色彩的伏羲帝妃女娲陵,娥皇、女英墓,妇好墓、王昭君墓……
太多太多!上到历代天子,中到历代将帅,下到教育家,独到中华英烈墓。这多年来觅陵的胆略心智大增。他说自已已经成了陵墓的粉丝。每当找到一处陵墓,都会打老远跑去,对“鬼”(墓主人)有种敬仰亲切之感,心里呼唤着:“我可找到你了!”再绕陵墓四周细细查看,以至进入虚幻的创作状态。
1996年黄老携老伴常桂荣一道觅陵,几年下来同甘共苦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有了相互的照应他更来了情绪,写书、出书兼发行。最困难时,为凑资金老伴把多年来攒的首饰都卖了。讲到这里,我看到黄老有些哽咽。他说:“老伴真诚老实,善良温顺更开明大度。养育了两儿一女,如今各个自立幸福。2001年元月,为了少听闲话打击,也为了找个好环境养老就搬到了大连。只是2004年5月她再脑血栓后,造成语言障碍,走路要人扶持,神情也明显呆滞……这些日常护理和家务事就责无旁贷落到我肩上。但一想到老伴一辈子对我的好来,我真是没有半点怨言。”
多好的老爷子,多优秀的男人啊?!我翻开他的《金婚遐想》小册子,就想起她对我说:“这是为老伴特地撰写制作的。”《金婚》:
春花秋月五十年, 风雨同舟共纾难。
金子怎比金婚贵。 携手走好一路缘。
穿越时光。那是1955年你们订婚了——郎才女貌;又一个十年小儿子都3岁了——艰苦温馨;金婚之年你们又了孙子、外孙,还有成功发行了这多的系列丛书怎不——阖家欢乐!我更加坚信人生有了另一半的美好,才能志和、心和、情更和。这幸福是一生的追求,是两位耄耋伉俪的默默相守。容易吗?
(三)不简单
要说敢作学问的人都不简单。因为他们能把看似简单的东西说出“复杂”,且有理有据,头头是道。除了厚古薄今的学识,专注治学精神,还有一股子痴迷劲儿。
20年来,黄老的精力汗水让金石为开了。除了大连出版社为之发行了四部2.3万册,他自费先后出版了8部书22.8万册,已销售出20万册。很多国外游客也竞相购买珍藏。有:《中国历代帝陵》、《中国后妃陵》、《明代十八陵》《中国历代将帅陵墓》、《清代十三陵》、《中国教育家陵墓》(于弟弟黄山合作)、《中华英烈墓》、《皇帝正妃嫘祖》。它们图文并茂,详略精准好多填补了中国陵墓系列丛书的空白。其余6部均获得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我问:“这些年你这样忙乎挣钱了吗?”他又是腼腆一笑:“基本持平我就满足了。但我们赚了全国旅游,丰富人生这就算最大的收获嘛。”他又说:“参加工作40年忙忙碌碌,却没看到自己做了些什么。退休后寻找陵墓总算给国家做了点事情,而自己的晚年生活也充满了挑战性和趣味性,很是充实。”
黄老成功了没忘感谢各地文化、考古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众多朋友的热忱相助。特别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庆柱、国家文物局俐敏、中国摄影报社吴家瑾、陕西省文物处处长李居西、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巩启明……还有河南、江苏、广东、安徽、辽宁、四川、河北、黑龙江、上海、吉林、西藏等省市相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他收到了好多业内人士鼓励鞭策、赞美祝福的书信、书画。
黄明兰(1966年2月)写到:您作为考古业余爱好者,能走遍全国搜集资料写成书,实在不易,令人赞佩。
刘庆柱(2003年8月)写到:您近年来分门别类编撰,出版了一批古代陵墓著作,为弘扬民族文化、历史做了一件大好事,值得学习。
冯克田(2005年11月)写到:您不仅是寻找中华陵寝的第一人,更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歌颂先驱,哺育后人的作家。在有生之年,你选择了著书立说,实在是难能可贵之举,让我等钦敬不已。祝贺您的选择与成功。
……
还看到黄老留照的20多幅赞美鼓励他功绩的书画大作的。其中:
赵钧中的:黄濂先生雅正:德意双馨,福泽绵长。己丑年端午均中;
浙江绍兴市义务文管员苏梓江的:竹笋图,兼题:未出娘胎便有节,长大成才乃虚心;
陕西省咸阳市书画家王歌的:一个红底黑字大大的“百岁寿”字。庄重喜庆。
很多很多。他的义举也让众多业内人士为他人叹服、仰止!
黄老在今后的打算里说:到目前尚完成工作量的60%。今后还要继续考察撰写《中国书画名人墓》、《中国诗词名人墓》、《中国宰相墓》、《廉吏墓》、《中国美女墓》、《东周诸子墓》、《慈母孝子墓》。最想出版一部《中国名墓大全》只是现在资金、身体、家务都有限制,挺难。真期待贵人、贤士、出版社帮忙完成这一宏愿。
黄老6年前就给自己选择了“最佳丧葬”形式。他在《华夏陵墓行》第十五节说:我考察的陵墓,大都是土葬,也有少数的树葬。水葬、天葬、崖葬等虽没考察,但都见过。这些葬法我倾向树葬……即将遗体捐献给医大做教学用,让躯体为人类做最后一次贡献。为给子女留下怀念、忆旧的场所,我也搞树葬,但不埋葬骨灰,是我生前保留下来的头发、胡须、指甲、趾甲和掉下的牙齿等细小物质。这些“零件”从头到脚,代表一个人的整体而不会腐败又无污染,从而能长期保存……一旦有某种需要,可以随时取出化验。我用一块汉白玉凿个洞,把这些东西连同简要说明的纸条一起装进封好,正面上部嵌入一寸彩照,下部刻“黄濂(mu)”。
【(mu)是他的造字,要拼凑很复杂我只能在此描述:一个形似“门”的框,不带点;内装一个似“电”的字,但不出头。】外框代表“盒”的意思。内里的(假电字)是两个字组合:去掉两个边就是个“毛”字,去掉下边的弯钩是个“甲”字,意为盒内装着毛发和指甲之类的东西……
读到这里,我又细看了“黄濂(mu)”的实照。汉白玉高15x7x6(公分)彩照已镶好。另外还用竹制的茶叶筒、装胶卷的塑料盒各做一个,并排摆放着。一种惊奇,一种敬仰油然而生。
多无私多开明的老人家啊!不简单啊,不简单!您:身前觅陵千千冢,身后树下万万古。这不是贤哲是什么?这不是智者又是什么?
您是我们虎滩文社的骄傲;大连人的骄傲;华夏儿女的骄傲!更是民族的乃至世界——人类文明的骄傲……我还是仰止!
心无垠作于采读黄濂力作之感后.2011.12.1夜
-全文完-
▷ 进入心无垠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