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浅说待人与交友是默

发表于-2011年12月04日 上午10:16评论-1条

华严经》云:“在你生活的途中,只有真正值得你尊敬和信赖,并且你能忠诚地按照他给你指的路去走,那么你生活的道路就会宽敞得多。”经中告诫人们的是一种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赖。尊重和信赖是人际关系的调节器,是社会安定的稳定剂。

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人亦如是。所以待人与交友,都不可求全责备,不可任意猜疑。相互之间多一点谅解和宽容,这正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努力方向。

一、以和待人,以礼待人。

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们相交相处,都要以诚心待人,以善意待人,以和气待人,以礼貌待人。不管对师对友,对上对下,总得以诚相处。古代哲士说的:“诚可格天,诚感人”以及“给人以诚实,虽疏远也亲密,给人以虚伪,虽是戚谊也疏远”,就是这个道理。

人的品格总是参差不齐的,对待人的方法,也要因人而异。遇到欺诈的人,以诚心感动他;遇到残暴的人,用和气熏陶他;遇到贪婪的人,把廉耻送给他;遇到倾邪私曲的人,以仁义气节激励他。这不仅能陶冶别人,更重要的是陶冶自己。

有人说过:“刚毅的人附以柔和,柔和的人振兴他的刚强,刚强的人抑使他懦弱,懦弱的人激励他坚强。怨恨的人解散他,暴怒的人平静他,恐惧的人安定他,畏惧的人怀柔他,亲近的人正视他,疏远的人亲近他,危险的人解救他,困难的扶植他,钻营奔竞的人遣散他,恬淡无为的人督促他,有道德的人确定他,有报欲的人驱散他,在贫贱中的人提拔他,在患难中的人周济他。”如此待人的道理和方法,定为多数人服从与接受。“以德报怨”是人们的口头禅。人如果是以怨报怨,就会怨怨相报,永无限期了。陶觉说:“凡是待人接物,必须是自己作主,千万不可因人起见。如果他人薄待我,我也薄待他;他人怠慢我,我也怠慢他;甚至他人毁谤我,我也毁谤他,这就是与他一般见识了。最好是他薄我就厚,他傲慢我就恭敬,他毁谤我就称誉,才能扭转人,而不被人扭转。”

纵观历史伟人名流的待人处事,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在有错中求出无错,在有过中寻出无过,在不可宽恕中寻出可宽恕的东西,在不可原谅中寻出原谅的原由。恪尽他的忠诚,容纳他的婉曲,小错予以包涵,大错及时育正,使他受感化而无怨恨,改过从善。这就是敦厚之心,盛德之事。

所以李西沤说:“攻击人的过错不要过于严厉,要考虑他能否接受;教育人从善要求不能过高,要使他能做到。称赞人的善,应当根据他的事迹,不应该苛求他的心;攻击人的过失应当原谅他的心,不应当拘泥于他的劣迹。”这都是留有余地的方法。

知而礼之,寡欲则刚。待人处事的方法,有人说:“对待君子容易,对待小人困难,对待有才能的小人更难,对待有功劳的小人就相当难了。”这就只好以宽大浑厚来处置了。对待君子要这样,对待小人更加如此。无论对待任何人,总要为他留有余地,使他存有顾惜。佛家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的人也会早晨做小人,晚上转念成为君子了。这也不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其本人心性的体悟和旁人言行举止的引力。

二、以信相守,以心相应

朋友有相契相助之义,有辅仁成事之用,交友之道以诚信为本。待人交友贵在以道相合,以义相聚,以信相守,以心相应;贵在互相敬重、互相依赖、互相体谅、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禁忌以权势、利害相交,《史记》中“以权势、利害相交合的朋友,权势倾倒、利害已尽疏远”之论,就是这个道理。

唯势力相交的朋友,势力倾倒就会绝交;唯利益相交的朋友,利益没有就会疏散。以富贵、功名相交的朋友,富贵、功名的利害相同就会结合,富贵、功名的利害相背就会离开。唯有以道义相交、性情相交、肝胆相交、真诚相交,才会深切长久,才不至于被富贵、贫贱、患难、利害所分离。

欧阳修说:“不就利,不为害,不强交,不马虎绝交,只有怀道的人才能做到。”如果不能互相操守大道,互相勉励大义,互相守住忠信,互相以心相应,互相劝导为善,互相规范于过,却只能互相装饰,互相凭借引援及利用,即使朋友众多,功成名就,也无益于大家,无益于社会。

古人云:“论交往,应当亲近君子而疏远小人;论度量,应当敬重君子而宽容小人;论学术,应当效法君子而感化小人。不能开化的就施以仁德。”“贵为君子的人,就能兼容并蓄,使才智能够自现,愚昧不肖的人可以自全,所以天下没有遗弃的怨恨。”我们虽然难以做到,但可以崇学。有道是:“见利向前,见害后退,共同有功者美称自己,共同有错就推罪于他人,这是小人的常态,更是大丈夫所感到耻辱的行为。”“见利也不跑向前,遇到祸害也不躲避,这是君子所做的事。有名声就揽给自己,有毁败就归于别人,这是小人所做的事。”

所以,如果我们能崇向“以信相守,以心相应”,即使存在过错和过失,也好比“日食月食”。因为,有过错人们都看得到,改正了就会更加受人敬仰。

三、以德育己,以善育人。

老子说:“上德若谷,上善若水。”德为品学意智,而善为处世心境。德性的修持,在于规范自己的心念和身形,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不是口悬之语,应注重点滴的实践行为。将上善之心,慈爱之心,转化为普善之行,行道、行德、行善,在实践中培育厚德之土。上善之行要求我们对亲人、朋友、社会,对一切真实需要我们扶助和帮助,需要我们关心和爱护,需要我们协助和怜恤的人们,量力去施以自己的慈爱仁爱,用具体行为付之于实践。三国时期的刘备曾对其子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里所说的为与不为,就很有朴素的辩证法。小恶虽小不以为然,酿成大恶就悔之晚矣,所不以能因其小而为之。小善也是善,积小成大,积少成多,小善就会变大善,所以虽小善也要为之,而且对他人的所作所为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从情感入手,从诚意出发,促使其自觉改掉小恶,完善自己的形象,这是与人为善的美德。

待人交友的道理,就是力求怎样做才能使自己成为他人的知己,共育知恩感德之情。不宜当让他做我的知己,使我去感恩报德,不然使我终生遗憾,这是紧要的一处。最好能多推理,多立德,多改过,多劝善,育己又育人,共同进步,都有成就。

常言道:“我有德于人,无论大小,都要忘记。人们有德于我,虽然小也不能忘记。”“处在贫贱的时候,不可轻易累及他人,累及于人就失去了义。处在富贵的日子,就应当有想到他人的念头,不然就危害了仁。”这是富有哲理的处世警语,值得品味。

既然结为朋友,帮助他等于帮助自己,立人也就是立己。如果稍有余力,就应该有想到他人的念头,如果连累他人,就是累及自己,亏损他人就是损亏自己。如果自己处在贫贱、忧虑、患难之中,就得振奋起来,应当想到要自勉自立,自我奋斗,不能轻易连累他人。尽量“以安贫乐道,甘守淡泊为佳;以悟静隐退,深藏守用,自甘老死为上策。”但是,对待他就不能这样,宜当做到扶危济贫,救人于水火之中;救死解难,拔人于患难之中。

待人交友,所珍贵之处就是见真心、见真情,不在于共富贵,而在于共患难。《汉书》中说:“一死一生,就知道了交情的深浅;一贫一富,就知道了交友的态度;一贵一贱,交友的真情自然可见。”人在患难之中,互施于恩情,共育于品德,有益于社会!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是默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林步山人点评:

中国的道德和诚信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的,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人性恶基础上的西方契约论有较大的差异。孰优孰劣,不好说。但在当前社会现实下,挽救道德和诚信失落的途径,怕只有弘扬法制精神了,遗憾的是法制对道德的指引作用没有得到彰显,甚而相反。作者试图劝善,不可谓不语重心长。特此问好!

文章评论共[1]个
guangu-评论

许多大道理,在生活中多半是小人物的行为来实现,来传承,并非依赖一次次的浩浩荡荡的文化革命。好像语言与行为,前者略显苍白,那些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救人于水火之间的大爱,也不全是科班学府打造出来的,那是一颗内化于生命的悲悯的行为,那一刻,却是来不及想的,新闻记者试图希望当事人找那么点初衷和理由,对方总是报以一笑......(个见)at:2011年12月05日 清晨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