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礼记》<杂志>》中看到:“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紧接上又说:“君子有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倍焉,君子耻之。”作为一个君子,也就是一个读书的人、或是个正直的人,一生中最要懂得是这“三患”,“五耻”。只要你懂得了、又做到了,做人才不会欺世盗名,也才能真正成为品德高尚、学问渊博、受人尊重的“君子”。
那么,这“三患”、“五耻”,用今天的话来说该是什么意思?“三患”者,说的是一个人一生中要有三件忧虑的事:一件是自己没有听说过的知识或道理,担心不能听到;第二件是自己已经听到的又担心学不到手;第三件是已经学到了手的,又担心不能实行好。“五耻”者,说的是一个人的一生中有五种认为是最耻辱的事:一是身居其位,担任了一定职务但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感到羞耻;虽有了见解但却没有行动而感到羞耻;行动了却又半途而废、无果而终感到羞耻;所管辖的土地绰绰有余,但民众却过着不足温饱的日子而感到羞耻;大家都平均分得一份而自己却比别人多拿一份而感到羞耻。
这“三患无耻”的道理,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为人一生,韶光如矢,如何抓紧时间不断获取学识,又将自己的学识学以致用,付诸实践,做出成绩,而造福人民、贡献社会,这才使自己一生之中,为人不感负名、为官不感心愧。相反,有那么一种人,一生做人、一世为官,却不学无术、不知进取、昏昏噩噩,行尸走肉。这种人教学误人子弟、做官殆害百姓、经商丧失诚信,而且他们却丝毫无羞愧于心。
可见,《礼记》上说的“耻”与“患”,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廉耻的“耻羞”有所不同,这里是说一个人要以“患”为“耻”,以“耻”为进,砺志激发,敢当人杰。因为,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有一种蓄势待发的内在潜质,这种潜质的激发有多种途径,其中很重要一条就是人自身的“耻感”之心。有了如《礼礼》上说的这种知耻感,人生路上坎坷曲折该如何行进?做人、做事、做官该如何面世于人,这些都能从自己想起,从自已做起,常常想想自已,是不是求学不如人、是不是做事不如人、是不是为官不如人,並以这些总担忧自已不如人的,以自感羞耻而砺志思进,奋发努力。
所以,《礼记》说的“三患五耻”,是以“志学”和“力行”两个方面来对一个人产生激励作用。南宋时大理学家朱熹提出要“无一事不学。无一时不学、无一处不学”,后来清朝大学问家阎若璩又进一步提出“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冋,少有暇日”。这种知耻而学、知耻而进、知耻而为,全是教人要立志于天下,有为于人民。一部《礼记》,传承几千年、育人一代一代,历史上多少达官名流奉之效身,传名千秋。
引思今日,知道“三患五耻”的能有几个?而能以“三患五耻”为铭做人、做事、做官的又能有几个?
-全文完-
▷ 进入松下老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