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半封闭管理,按我个人的理解,即在以“天”为学习时段的时间单元里,暂时将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去社会化”,保持学习环境的封闭性、单纯性,而在“天”与“天”之间又“复社会化”,将校园和社会暂时的隔绝打通,如是周而复始,这似乎和农村办喜事的“半开门”有很多神似之处——说a却具备b的某些特质,说b却又留有a的浓重痕迹,总在非此即彼间铺陈出缓冲地带,自然也会有左右逢源等妙处。但封闭和开放的这种不纯粹性以及窄频率,又让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育所要经历的内部熏染和外部影响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表现出和纯封闭化的寄宿制与纯开放式的走读制所不一样的特点来。我认为,在无法复制纯寄宿制和纯走读制经验的情况下,宜抓住其特殊性,突出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育养成:
一是认知环节要突出“同”字。小校园大社会,针对种种不良习气的侵入和影响,特别是“天”与“天”之间社会化时段通过微博、论坛、短信等网络虚拟世界传播获取的一些与主流价值观所格格不入的行为举止和价值取向,要通过主题班会、小组沙龙、互动学习圈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开展讨论交流,把认知评判的权力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立性自觉性主动性,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所倡导的阳光型少年的理念,具体化为《班级公约》、《集体、个人发展愿景指南》等条文,增强对“什么是良好行为习惯”、“为什么要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怎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认同感,以扩大认同带动认知的深化。尤其可以针对学生哈韩、哈日的潮流和时尚,客观全面地介绍韩日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礼义仁智信”等美德培养和意志品格锤炼的情况,比如自主自觉地以校服彰显平等意识、三伏三九坚持身体锻炼等,让他们更好地进行自我审视,努力实现认知的提升,筑牢良好行为习惯的思想基础。
二是制度环节要突出“广”字。一个好的制度,不一定可以保证让好人好到什么程度,但却可以让坏人干不成坏事。关于民主优越性的这句名言,同样可以运用在学生良好行为的培育上。培育良好行为习惯,首要的是要压缩不良行为习惯滋生蔓延的空间,更不能“逆淘汰”,给其张牙舞爪的市场。具体到班级内部而言,应该设计好三大类制度体系:首先是管理制度体系,要在传统的班委会、团队组织的基础上,培育形成以特长爱好、地缘亲情、奋斗目标等为联结纽带的多个小社团、小朋党,构筑“垂直化为经、扁平化为纬”的班级自治管理体系;其次是服务制度体系,服务让人充实,志愿让人崇高,围绕学习、生活、锻炼等不同范畴,针对课前课后等不同时间节点,以“志愿服务我能行、服务他人我快乐”为理念,设计不同层级的服务目标,“万类霜天竞自由”,让人人都有奉献爱心的平台;再次是奖惩制度体系,通过各类班级之星评选形成榜样示范群,通过围观台曝光各类不良行为,对个别行为特殊生保持一定的惩戒态势,让最广大学生群体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三是践行环节要突出“实”字。介于半封闭状态下学生行为习惯表现方式具有可见(学校)不可见(社会家庭)、显性(学校)不显性(社会家庭)兼而有之的特点,要在学生践行环节上主抓学校,辐射兼顾学校之外。校内要“收放自如”,既要非规则性“跟步”,在自习、休息等时段,经常性走在学生中间,让他们处处感受到来自老师一方的关注,又要若即若离“贴心”,按照班级自治“愿景激励、权责明晰”的内在要求,充分相信学生自我调整自我矫正的能力,在班级的德育磁场里形成“正向场”,让良好行为习惯成为学生的共同追求,以之为真,以之为善,以之为美。校外要“放长线钓大鱼”——放良好行为习惯之线,钓美好品德之鱼。精心设计“我和父母谈谈心”、“自主学习我不赖”、“爱心不分校内外”等良好行为习惯的社会家庭作业并实实在在地付诸实施,保持学校、社会、家庭影响力的一致性,有效避免校内校外两副嘴脸的尴尬,缩减“双面学生”的出现概率。
四是反馈环节要突出“快”字。和纯粹封闭式管理相比,半封闭管理有个明显的好处就是针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家庭反馈节奏要快得多,可以联手共同努力,把学生的许多不良倾向遏止在萌芽状态,较少出现学生因不良行为习惯“周积累”而“厚积薄发”的情况,破坏力也因此要相对小一些。因此,要充分发挥家校之间联系紧密的优势,利用家校联系册、手机家长学校、qq群等途径、平台,通过“每日一点评”、“每周一电话”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勤沟通,善沟通,快反馈,快改进,不断提高学生良好习惯培育的有效性。
思之所至,遂有如上闲言碎语。
-全文完-
▷ 进入明镜亦非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