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没有不是诗的诗,只有看不懂的诗暅海

发表于-2011年11月11日 晚上9:47评论-1条

要知道如何鉴赏和批评一首诗歌,应该知道什么是诗歌。“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曾有人说,语言浅显,别人一看就懂的诗歌不是诗歌。显然,这种观点是极端的,毫无根据的。首先是语言浅显,浅显也只有表面,不曾深入挖掘,又怎么能领悟其中的内涵?叙事诗的诗句就很浅显,基本上只要认识字的,就懂得看,但透过这个故事来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则需要一定的思考和挖掘了。诗人可能只是要单纯的表达情人之间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但也有可能是想通过一个爱情悲剧来映射当时的社会现象。白居易的《卖炭翁》,单从字面上去理解,它不过是在描述一个两鬓苍苍的老翁卖炭的情景。但在读完这个“故事”后,我们会觉得这位老翁艰苦的生活是值得同情的,进而联想到当时的社会状况,从而领悟到诗人的本意是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宫市”的本质。所以,语言浅显,别人一看就懂的不仅是诗歌,而且有时候是非常具有欣赏和考证价值的。

但现在有很多人,在欣赏诗歌的时候是有“选择性”的欣赏和批评的——名人的诗可以说很多,草根大众的诗则不值一提。比如暅海的一首叫《暴雨》的诗:

仍旧那么迷人,

暴雨前的昏沉。

先如稀落的大豆,

再几阵狂风掠过,

当是曲子前奏,

顺便清清喉;

雨滴渐变得密,

已辨不清是夜是昼;

一切都是它俩掌控,

一切都是它俩放纵;

仿佛要无止休,

一切得了一切自由;

还是得走,

雨不可能永久;

渐小,渐停,

渐清静。

那么平凡,

那么平庸。

单从字面上去理解,这不过是一首描绘一场暴风雨全过程的普通的诗。全诗句句朗朗上口,平仄有序,符合了音节、韵律的要求。接下来,让我们分析一下,诗人的这首诗到底想说什么?认真的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诗歌的第二节可分为三个部分,即“暴雨前”、“暴雨时”和“暴雨后”。那么,诗人如此精心、有序的把第二节分为三个部分,又有什么用意?可否将这场“暴雨”的过程想成是一个故事的开端、高*和结局?就爱情方面来讲,可以认为这首诗极其含蓄的叙述了一场平凡平庸的恋情,由一见钟情到如胶似漆再到最后的曲终人散?就世界和平来讲,也可以认为诗人是通过“暴雨”来暗喻一场战争的过程,到最后的“那么平凡,那么平庸”抒发出自己对战争的痛恨和厌恶,对和平的渴求。所以,欣赏一首诗歌的时候,应该了解它的创作背景。在对这首诗全然无知时,你根本无法仅仅通过表面的字义来判别一首诗歌的好坏。暅海只是个普通的高中生,他没有被不懂诗歌的人的胡言乱语所打击到,反倒是对“势利”的语文老师感到恶心。

可能有人觉得说,写得这么含蓄,也难怪别人看不懂。含蓄,是一首抒情诗必不可少的,抒情诗的灵魂就是朦胧。含蓄能赋予一首诗歌以朦胧美。要说到含蓄,古有李商隐,现有戴望舒,都是无人能及的。《锦瑟》和《雨巷》就是因为过于含蓄,导致后人对这两首诗歌的主旨争议非常大。几代文学大师都试图揭开他们神秘的面纱,但他们都对这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不甚了解,所以,他们也不敢妄下定论。

诗歌的鉴赏,除了语言鉴赏,更重要的还是对诗歌灵魂的鉴赏。灵魂是自由的,还是束缚的?在微笑着,还是鞭策着××?没有不是诗的诗,只有人看不懂的诗。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暅海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静月清荷点评: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诗歌算得上神来之语,他的灵魂是自由的,还是束缚的?在微笑着,还是鞭策着?
这些,统统交给诗人自己去解决,我们只负责欣赏。关于诗歌的鉴赏,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读后深以为然。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拜读佳作,朋友周末愉快!at:2011年11月11日 晚上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