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我们村没有学校,也没有私塾,要读书就要很远的集镇。所以上学的人很少。1948年.我们家乡来了共[chan*]党,在村里办起了小学,学校向工农开门,一下子动员了80多个青少年入学。入学的年龄参差不齐,最小的7岁,最大的18岁。我上学已经十四岁了。聘请的崔老师是教私塾的,当时小学的学制是六年,六年学完小学课程。老师没有按部就班上课。他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接受能力,按照教私塾的办法,打破学制的时间限制,因人施教,鼓励学生跳级,学的快,教的快。语文,第一课“……来上学”,那时语文没有拼音,老师叫我们先背书,后认字。把课文的内容记下来以后,不认识的字,也一个一个记下来。然后做到会读、会写、会用、会联成词。学完第一课,老师就教第二课。数学,开始就学“1、2、3……”阿拉伯数字和“+、-、×、÷”符号。认识加减乘除计算公式。学加减计算。我们这些年龄大的优点就是理解能力很强。半年学完了一年级的课程,经过考试,一些年龄大的学生,成绩合格,同意跳级,学习二年级的课程。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摸索出了预习、自学的经验,如数学,看懂例题,自己做一遍,再做练习题。我们几个年龄大的学生三年学完了小学六年的课程,1953年我们几个农村的大龄小学生考取了初中。我们小学同班同学,多数按部就班,学习六年小学毕业。还有个别没有完成学习任务而留级的。据说新四军部队办的战士小学、速成中学的教学,也是采取因人施教的教学法,效果很好。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到美国华盛顿探亲,儿子带我到小学去看看。美国学校没有院墙,人可以随便在校园里走走看看,只要不影响教学是没有人问的。那时华盛顿总人口50万,还比不上我们中国的小城市呢!也难怪,美国的人口比中国的尾数还少,所以学生少,小学每班最多30人。儿子带着我,边看边说。老师上课期间,可以停下来领着孩子做游戏,然后继续上课。上课时,有的学生看画书,走动也可以。学习成绩实行学分制,上课就记分,一学年完成多少学分就算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家长从不干涉子女的学习。到了初中,鼓励孩子到社会服务业去做零工,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接受锻炼和考验。他们普及高中教育,上大学不要考试,经学校推荐,证明你学完了中学的学习任务,就可以上大学,上名牌大学,推荐的要求比较严格;有相当一批高中生,不想上大学,自己找工作。美国大学生可以申请休学,工作一段时间,再上学,完成学分就可以毕业。毕业的大学生基本上是先就业,逐步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
从中国过去的因人施教,和国外的教和学的自主性,选择性。看看中国的教育,把学生牢牢地关在笼子里。张大嘴巴,管、压、灌,剥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改?也是积重难返。造成现在的局面责任也不能全怪学校,家长和社会都是推手。上重点学校,就业,考公务员、升官……分数是个“宝”,是唯一的条件,道德只是大鸭蛋。学校的好坏,看考试分数,看升学率。分数差、升学率低的学校,威信扫地,师生抬不起头,家长纷纷把孩子转到好的学校。政府规定不准转学,孩子要就近入学。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狠狠赌一把,为了孩子能进重点学校,家长不惜倾家荡产,到好学校附近买房子,转户口,向学校捐巨款,拉关系。走后门等千方万计,不惜血本,把孩子弄到好学校。这给成绩差的学校带来无形的压力。政府和学校,唯一的办法就是很抓教学,抓教师;教师就把压力转嫁给学生,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
怎么办?
一、按照文革中的做法,把原有的教育体制,砸得粉碎,戴上“封资修”的帽子,把城里的大中学校、教师轰下乡。取消考试,招生指标分到人民公社,农民推荐学生上大学。于是教育战线出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许多新生事物:张铁生的“0分万岁.”,文盲农民老王上大学,改名“王大学”。他振臂高呼:“大学,大学,大家都来学!”,把大学搬到贫下中农的家门口,把城里教师赶到农村,人民公社办大学,农民社员都是大学生,奇迹,中国首创。但是,农民并不欢迎。实行了七年,不是乌烟瘴气,也是空想社会主义教育,经济、教育资源耗尽。这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教育革命,结果是劳民伤财。只得草草收兵。
现在说教育“公平、公正。”“教育资源共享。”这是振奋人心的口号。但它是粘在老百姓鼻子上的蜜——看得见,吃不着。
怎么办?
二、过去的大学少而精,为培养少数精英服务,不行,他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现在的大学办多了。愿意学习的学生都能上大学。600分以上的上重点,500分的上本本,400分以下的进技术学院。想上大学的都有机会,不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也是各取所需吧。尤其是技术职业学院,学生每年还能得到国家1500元的生活津贴。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长要从学监高端的岗位上撤下来。把学习自由还给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求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鼓励孩子的学习兴趣,支持孩子的自由发展。中小学取消考试制度。要求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上大学,学生自己申请,学校考核录取。重点大学,根据国家需要,可以采取考试、考核、面试相结合的办法招收优秀的学生。
家长、学生要彻底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工人、干部,蓝领、白领,都一样,而且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工人也可以变白领,变成老板。人的教育、就业观念改变了,改革教育就有了思想基础,也就为实现因人施教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全文完-
▷ 进入邹老宽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