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老家山野的风

发表于-2011年11月05日 晚上11:54评论-2条

一次在网上聊天,网友问我是哪里的,我说是安徽省凤阳县的,她说她也是,于是我们继续聊了起来。

她进一步问我是凤阳哪里的,我说是诸史巷君子街的,她说哪有这样一条街呀?我说有的,明朝的时候有。

她有点不太高兴,说我不诚实,我只好如实相告,我的老家是安徽省凤阳县的,明朝的时候随军来到了贵州。

网友不再理我,说她对历史不感兴趣。

是啊,除了我的祖先、族人们一代一代的记着那远古的老家,那发黄的族谱外,谁还会对这有兴趣呢?

很小的时候,爷爷就一次又一次的让我记住老家是安徽的,不只是我,在隆里古城的北门都是胡姓,每一个老人都会对儿孙说家谱里的故事,那时我们那条街上的小孩,都能把老家当着歌儿唱出来:“君子街诸史巷,我的老家在凤阳”。每当老人们听我们唱这自编的歌谣时,心中就有说不出的高兴。

后来,爷爷去世了,爷爷象爷爷的爷爷们一样,一辈子不知道安徽在哪里,更无法想象当年的诸史巷君子街。我不知道,我一代代的祖先们,一辈子没有老家的消息,是不是有一种忧伤与失落。

后来,我上了高中,读了大学,走出过锦屏,也走出过黔东南,但在外人面前,我从不提老家是安徽的,因为安徽离我太远、太模糊。在我心里,那里没有我们黔东南美丽,歌声也没我们的侗族大歌悠长,我一直以我生在黔东南这块土地上而自豪,隆里才是我真正的故乡。

慢慢的,我已步入中年,家父一天天的老去,每次回家,父亲总是要到他的房间,拿出那本包了一层又一层的家谱给我看,要我记住我们是从中原搬过来的,我们是汉族的后代。

开始时,我总是为了应付父亲,胡乱的翻几下,然后对父亲说,我记住了,我们的老家是安徽省凤阳县的,便把家谱放在一边。父亲看我不看了,又小心翼翼的包好放回他的房里去。

直到去年春节,我一个人回隆里过年,爱人和孩子不去,弟弟们也不去,隆里的家只有我和父母三人,一种从没有过的寂寞。想起以前过年,总是一大家人,聊天、打牌到天亮,那是何等的热闹。这时,我才第一次主动向父亲要家谱来看,因为无聊罢,就看得仔细些,那些平时不想看的文言文,这时也看懂了不少。也就是那一次,我才真正的了解我的家史。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派第六子楚王崇帧率大军镇压黔东南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起义,其中一支在隆里实行“军屯”,镇压林宽领导的起义。我的祖先胡海正是这支军队的头领,为了和周边的苗、侗民族长期抗衡,始建隆里古城。这支明朝的驻守常备军有360人,还有千户等各级官员13名,当时下令“一官不得擅调,一军不得擅差,子孙世袭其职。”祖先胡海后来在一次战争中死去,留下了两个儿子。两个儿子得到了很好的照顾,我的家史就这样在隆里发展起来。

因为远离中原,军队也不是足够的强大,谁也不能彻底战胜谁,战争一直是断断续续、打打停停,真到清朝。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明朝的时候,是政府军与少数民族起义军的战争。明代结束后,隆里的军队象没有了父母的孩子,这时军队的战斗力迅速下降,但隆里在清代依然依袭明制,这时的战争转变成为汉族与苗侗民族的战争。这段时间,黎平府管辖范围内的军屯后裔还是有相互帮助的,因为当时的汉族和苗侗民族没有通婚,汉人的婚嫁仅在几个军屯据点内进行,各个汉族居住地的亲戚关系盘根错节,因此他们会互相帮助。再到后来,就是咸丰六年(1857年)后,隆里和周边的少数民族就没有了较大的战争,这时的战争只能算是地方与地方的争斗,与国家、民族再也没有了关系。

在隆里的历史上,大的战争有两次,一次是在宣德年间,那次战争是隆里战败,趁着夜色弃城而逃,逃出去的人中好多不敢再回隆里居住,我胡氏家族128人中,战后回到隆里的仅为八人。那次有四个族人想逃回安徽老家,可他们还没有走出湖南就没有了盘缠,一人病死路上,一人决意前行,两人回到隆里。还有一次大的战争是在咸丰六年,那次隆里城被一股土匪攻破,隆里城几乎被大火全毁,裹着小脚的女人们逃跑不快,血流成河,后来那股土匪被清朝政府剿灭,隆里城也得以重建,但从那以后,隆里的女人不再裹脚。

隆里古城的其他居民也都为明代“南征北调”时屯军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来自江苏、江西、安徽等地,生产、生活仍保留着江南特色。 在隆里古城里,有很重的思乡情节,尽管时间远久,那份乡愁不再浓烈,但隆里的每一个老人,都会让自己的子孙记住自己的家谱,记住自己的祖先和老家。

我无数次的想,我的祖先胡海随军来到贵州后,他的父母和亲人是否也很想他,是否在老家的路口望着西方期盼儿子的出现,是否在安徽凤阳的胡氏墓地里也有他的坟茔。

我还常想,宣德年间的那个族人走到凤阳老家了吗?他是否告诉了老家的族人,在贵州黔东南的民族地区,还有胡氏的这样一个分支,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了当地一个很大的姓氏,他们和中原来的其他姓氏一起,坚持着自己的汉民族语言和文化,还有那古老的风俗,如今,这里成了一座汉文化孤岛。

我想,那个族人也许没有走到安徽老家,也许他病死或者饿死在了回家的路上,但他也应该是幸福的,因为他的头肯定是倒向故乡的,在从明朝至今的所有族人中,他是唯一离故乡最近的人。

年轻的时候,很不理解老人们,为什么几百年过去了,他们还会让自己的儿孙们一代一代的记住自己的老家,为什么在他们苍老的面容上会有那么多的思乡情愁。步入中年的我,是乎明白了许多,祖先们从江南来到这边远的民族地区,在开始的那段烽火岁月里,经常会有战争,经常会有同伴死在异乡的土地,他们每一个人都知道,家是回不去了的,父母今生不能再见,在那样的氛围中,思念老家难道不是他们最大的幸福吗?

老家,就这样在先辈们的思念中,一代一代的传了下来,记住老家,是对祖先的一份尊重。

我喜欢那个虚无缥缈的老家,喜欢那个几百年前的老家,喜欢先辈们那浓浓的思乡情节,更喜欢隆里这座在乡愁中保存下来的汉文化孤岛。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山野的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邹老宽推荐:邹老宽
☆ 编辑点评 ☆
邹老宽点评:

“君子街,诸史巷……”太耳熟了,因为凤阳是我的第二故乡。思乡是最大的幸福,老家在先辈们的思念中一代一代传下来。记住老家是对祖先们的一份尊重。爱乡,爱祖先是爱国家的感情基础,向你的祖先表示敬意。推荐好文章。向作者文好。

文章评论共[2]个
文清-评论

朋友再发稿时注意文章每段首空两个字格,这篇帮您修改了。祝秋安!at:2011年11月06日 晚上7:31

山野的风-评论

谢谢文清老师at:2011年11月07日 凌晨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