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无事上街闲逛,走过一条僻静的街道,无意中看见在街道的一个角落里有几个“剃头匠”正在给客人“剃头”。“剃头匠”穿着白色的大褂,在神情专注地干着活;客人则躺在椅子上闭着眼睛,享受着一种舒适和悠闲。再细看身边的工具很简单,只是一把椅子,一个烧水的炉子,一只脸盆,一条毛巾而已。没有现在“美容美发店”里的复杂与现代。客人都是些老年人,他们也没有现在年轻人要求得那么高,能剃掉头发,刮了胡子即可。
像这种的“剃头匠”现在已很少见到了,也只有在城市这偏僻的角落里才能见到。他们似乎已经“落伍”了,因需要他们服务的人也越来越少,会许有一天我们将再也看不到他们了。其实何止是“剃头匠”,以前还有许多的“匠”,如“铁匠”“木匠”“箍桶匠”、、、、、、也都越来越少了,他们几乎都已退出历史的舞台了。
记得小时候,村子里经常会看到那些推车、挑担的“匠”们来来往往。至今他们的吆喝声还是那么的熟悉。那时候剃头匠是一个月才到庄子上为村里人剃一次头的。剃头匠一到,生产队长就挨家挨户地喊,大人小孩就会集中到庄子上的一个地点,然后挨个地等待着“剃头”。那时候的小孩大都怕剃头,因为怕剃头匠手里的剃头推子夹到头毛而让人发疼。这时候的大人则会半软半硬地拉住各家的小孩,而“剃头匠”也总会笑眯眯地对小孩说不会疼的,其实后来还会疼的。小孩剃过头后摸摸光秃秃的头皮,又笑着蹦着去玩耍了,已忘记了刚才的疼痛。
那时候的“铁匠”主要是为人们打造一些农具,如铁锨,铁叉、钊钩、、镰刀和菜刀等。在炎炎的夏日中,光着上身,一个人在拉着炉子旁边的风箱,另一个人则高举西瓜大的锤子用尽力气向下砸去,各自的脸都被炉火映得红红的,脸上还挂着豆大的汗珠、、、、、、这是“铁匠”留给我们记忆中的形象。坚韧、勤劳、有力、仔细,是他们的特点。那时从他们手里“打”出来的东西都是有印记的。印记是往往都是他们各自的姓氏。这也许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表示他们是很诚信的,东西是他们打造的,好坏都有他们负责;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也很自信,算作是他们的知名“商标”吧!特别是那些比较有名的“铁匠”,总是爱把自己的姓字弄得大大的。如我一个姓徐同学,祖祖辈辈都是铁匠,他家打造的菜刀很有名气,所以他家的菜刀上面都有一个大大的“徐”字,字是那么的炫耀而又惹眼!
“木匠”是各种“匠”中最忙的也最普遍的。因为以前无论谁家红白喜事都会用着木匠。女儿出嫁要打嫁妆,老人去世了要打棺材。所以那时候的木匠很是吃香的。每家在女儿出嫁的一个月前,就要把木匠请到了家里来打嫁妆。那时候的木匠是不要工钱的,最多是在主家吃上几顿饭,抽上几包香烟就行了。听说木匠学徒出师的标准是看其能否做好一条小板凳,因为做好的小板凳必须是“四平八稳”的才行。能做到这点是很不容易的。其实这也就意味着木匠在以后的做活中也就要四平八稳。那时候的木匠做活都是极其的认真,从他们手里做出的家具都结实难用的,不像现在有的家具往往是好看不中用,那时候的家具也无需考虑关于“甲醛”什么的环保问题。
在各个“匠”中要数“箍桶匠”是最有讲究的。以前人们用的桶不是铁桶,也不是塑料桶,都是木桶。木桶分为洗衣桶、杀猪桶、洗脚桶、马桶、、、、、、木桶是由许多小的弧形的木片组成的。这些木片如果没有一定的技术是很难把他们箍连在一起的,因一不小心就会散了架,即使是做好日后也不结实耐用。所以人们往往会说:谁能箍好一只桶,就能顾好一家人!现在这种木桶已经很难见到了,前几天邻居在整理家中的物品时,竟然发现有一只一米见方的圆形木桶,邻居发愁该怎么处理这只木桶,留着没用且占地方,扔了又有点可惜,心里有点舍不得。当时我和他开玩笑说,还是把它捐献给博物馆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成为文物呢!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匠”越来越少了,也许有一天在人们的视线中他们会最终消失。但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曾经也红火过,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光鲜、亮丽的色彩,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匠”们那种做事的勤劳、认真的态度和朴实、诚信的品质,还是值得今天我们去学习的,我想这一点永远不会过时、落伍的!
-全文完-
▷ 进入猛男无语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