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一山一水一圣人麻利

发表于-2011年11月01日 早上9:58评论-7条

如愿以偿 

已近花甲之年,还不曾攀登过五岳之中的任何一座山,所以曾在与家人聊天时流露过“如果能登一次泰山,平生之愿足矣”的想法。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留意。天飞理解我的心思,便将此事放在心上,时时留心,寻找机会,极力促成此事。

2011年中秋时节,正值“十一长假”,老国放假休息,天飞暂时赋闲,我也有两天的休息时间。天飞一见时机成熟,精心筹划,在网上就把事情搞定了,山东之旅就这样成行了。

一路风光

对大众旅游,国人早有过精辟概述,说是“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回来问他,啥也不知道”。据我旅游的经验来看,许多人旅游情形也大抵概如此。

对此种旅游,我却不以为然。我以为:旅游吗,就是看景致。如果仅局限于一山一水一园一池之景,却把漫漫途程中的大好时光用来酣睡、闲聊、扣手机,那实在是太不浪费了。诚然,名山大川,佳园美池不可不赏。然而中华大地,锦绣江山,气象万千,美不胜收:或重峦叠嶂、蜿蜒起伏,或沃野千里、一望无垠,或楼房林立、长桥凌空,或农舍点点、炊烟袅袅,或波涛滚滚、大河奔流,或湖沼棋布、波光闪闪,或农人种做、钓翁垂钩,或牧童扬鞭、牛羊觅食,或鹅鸭戏水、雀鸟飞翔。诸如此类,不都是一幅幅明丽的画卷吗?这如画的景致不容分说地透过车窗疾速扑入眼帘,又怎能不让你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呢?

二日清晨七点,我们四十一人的旅游团队兴高采烈地乘大巴启程了。途径天安门广场时,升旗仪式刚刚结束,偌大的广场人山人海,一轮旭日喷薄而出,五星红旗招展迎风,国旗班战士正步伐铿锵精神抖擞地返回营地。我是第一次见到这人山人海庄严肃穆的升旗场景,自己虽未能列队其中,却已是身临其境,此时,一种自豪感,一种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天公作美,丽日晴空,车出京城,满眼秋色,一览无遗。

华北平原真大啊!飞快的汽车,连续奔驰几个小时也未能见到它的边际,真不知它能绵延几千里啊。华北平原真美啊!时序深秋,气温虽降却看不出它的凋残,真不知它有着红黄白绿多少种迷人的色彩啊。华北平原真豪迈啊!古往今来这里名人辈出,名城众多,真不知它的文化积淀有多么深厚啊!

放眼窗外:披着深绿色、黄色、红色叶子的树木匆匆掠过,广阔的、成熟了的田野如彩色的地毯,一望无际。那裸露出来的土地上摆放着收割了的玉米的秸秆,那一片片黄绿相间的是正待收割的玉米,那一片片如撒满点点雪花的矮棵作物是尚未采摘的棉花,那片片金黄是已经成熟了的稻子。

条条林网,道道水渠自远处向你扑来,在你的眼前亮了个相,又疾速地向你身后退去。偶有荒地,便看得见牛儿、羊儿们对你置之不理旁若无人地悠闲地吃草。好多鱼塘就在路边,水面有水鸟漂浮,水边有钓者静候,虽未能见到他们抬杆起鱼,却可以想见他们金秋垂钓的惬意。

突然,一条大河跃入眼帘;这河特别宽阔,水流很急,与其它清澈河流截然不同的是,这河水是浑黄的。我不由惊诧地问道:“这是什么河啊?”游客们大都昏昏入睡,无人作答,只听司机师傅朗声答道:“黄河,这就是黄河。”我不由一阵窃喜:想不到我竟于此时此地见到从未见过的母亲河——黄河了。幸亏在不停地观看,不然这滚滚黄河不就白白地与我擦肩而过了吗。由于我的提议,在返程路过此地时司机师傅特意提了个醒,让我们更仔细地看了一次黄河。

车行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我不由想到了前几天旅游所见到的那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那是9月5日去承德的路上。车出京城一小时后便进入山区。好多的山啊,真是山连着山,山挨着山山山不断,岭接着岭,岭靠着岭岭岭相连啊。那山大都很高,山上长满了树木,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山坡上偶尔能见到小块的零星的梯田,长着不怎么茂盛的庄稼。山的夹空里不时会出现稀疏的几间房舍,大都比较破旧。道路都是典型的羊肠小道。只有见到较大的河流、比较开阔的山谷时才能见到连片的房屋、零星的楼房,那就是村镇了。导游说,这里的人大都靠天吃饭,他们都很穷,我们所经过的路边有两个典型的国家级的贫困县。

在这连绵的大山中,汽车穿行了两个半小时才到了承德,而承德依然在大山的包围之中。我不由暗暗惊叹:平原一望无际,大山绵延不断,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我们的国家可是真大啊。我不由想到了自己前些日子写的那首诗:

《无题》

捧读阜新诗,已论黄叶飘,

我今栖身地,暑热尚未消。

地北至天南,冷热同一朝,

泱泱大中华,江山万里遥。

这诗与我此时的想法多么吻合啊!

车行六个半小时,午后一点半,前面隐隐约约出现了山峰。我想到了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他说济南三面环山。我想,看到山济南就不远了吧。果然,车行十多分钟,便进入了市区。车停路旁,上来了一位叫王艳的女导游;她宣布:济南到了。

领略泉城

山东的最大旅游看点就是“一山一水一圣人”。其中这水便是济南城的泉水。

济南自古称泉城,有金线泉、马跑泉、卧牛泉、皇华泉、柳絮泉洗钵泉、尚志泉、螺丝泉、满井泉、浅井泉、白云泉、望水泉、东高泉、白龙湾泉、石湾泉、登州泉、杜康泉、混沙泉等七十二名泉,其中以趵突泉为最佳。趵突泉是泉城的标志和三大名胜之首,是泉城八景之一,午后两点多,我们来到了趵突泉公园 

趵突泉公园是个占地十多公顷的大园子,它以人文景观为主。其中康熙、乾隆皇帝及名人的题刻,娥英祠、望鹤亭、观澜亭、尚志堂、李清照纪念馆、易安旧居、沧园、白雪楼、李苦禅纪念馆、王雪涛纪念馆等气势恢宏的人文景观,文化底蕴 深厚;郦道元、曾巩、苏轼、 赵孟頫、蒲松龄等文人雅士的咏泉佳作脍炙人口。这里真可谓自然、人文景观皆美,处处赏心悦目啊。

时间短,任务重,进入公园,听导游做了简单的介绍,我们就直奔主题——趵突泉。来到趵突泉旁,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人多,真是人挨人,人挤人人如潮涌,人看景,人档景人景难分啊!好不容易找到一处人缝,我们急忙挤了上去,立刻看到了趵突泉 “三窟鼎立,泉源上奋,水涌若轮” 的奇特景观。据导游讲,地下水源充足的时候泉水能涌起一米多高,但这“趵突腾空”的奇观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日乃至将来怕是难得一见了。趵突泉池中小泉众多,水泡一簇簇,一串串,飘飘悠悠,如珠似玑,妙趣横生,美不胜收。

让我赏心悦目的还有水中穿梭的锦鱼。那鱼色彩鲜明,红的、黄的、黑的、白的,应有尽有;那鱼有大有小,小的大约三二两重,那在水底缓缓游动不肯上浮的两条大家伙,凭我多年钓鱼的眼光估计重量不下十斤。那鱼数量众多,一群群一队队,数不胜数。更令人叫绝的是那水的清澈,不光是趵突泉,任何一个泉眼、溪流的水无论多深,一律清澈见底,水底的游鱼、碎石,哪怕一片落叶全都清晰可辨。此时,我不由想到柳宗元先生《小石潭记》中的句子“谭中鱼可百许头,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皆若空游无所依”此句若来描写趵突泉也是再好不过的了。 

朱熹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你想,这刚从地下冒出来的水、流动的水、活着的水,他能不清吗? 

名胜景点岂有不拍照的道理,照张相吧。然而此时要想照张单人照却成了最大的难题,人山人海,人景难分啊。也只好将就着与陌生人照“合影”了,爱谁谁吧。正如天飞打趣的那样,只要你在某处多停留片刻,就会有好多人将你摄入镜头。果然不假,回来查看照片,有的照片上陌生游客的脸比我们的脸还大还清楚呢。

离开趵突泉,走马看花地胡乱看了看,处处有泉,处处有水,处处有鱼。小桥回波,亭榭探水,曲廊蜿蜒;山石挺拔,绿柳轻荡。水趣无穷啊。

跟团旅游的一大缺点就是不管你看够没看够,到点就得撤。

出趵突泉步行用不了二十分钟就到大明湖。可是导游组织不利,愣是领着老老少少的四十多人拖拖拉拉地逆向走了好久,又坐在大巴上走走停停地折腾回来,足足花费了一个多小时。游览大明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导游也丢失了带领游客购物拿回扣的宝贵时间。

大明湖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是繁华都市中一处难得的天然湖泊,也是泉城重要风景名胜和开放窗口。大明湖是一个由城内众泉汇流而成的天然湖泊,面积甚大,几乎占了旧城的四分之一,现今湖面690亩,平均水深2米左右,最深处约4米。蛇不见,蛙不鸣;久雨不涨,久旱不涸是大明湖两大独特之处。

由于时间不足,我们只能在大明湖的免费区游览。虽然只是免费区,但大明湖优美秀丽的景色依然历历在目:只见湖上画舫穿行,残荷犹在,岸边杨柳荫浓,繁花点点,游人如织。各色亭、台、楼、阁,远山近水与傍晚晴空融为一色,犹如一幅迷迷蒙蒙的巨幅彩色画卷。清代书法家铁保留下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绘声绘色地道出了大明湖的佳绝之处

导游说曾在各大电视台轮番播出的琼瑶剧《还珠格格》中那个乾隆皇帝所爱的民间女子夏雨荷就是那个生在大明湖畔,长在大明湖畔的大家闺秀、奇女子。紫薇的家乡就在济南大明湖。 

天色渐晚,游客渐少,正沿着湖岸朝东前行,突然见前边人群*动,好像发生了什么事。赶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位男子在水中捞上来一只二三斤重的乌龟,正在那炫耀呢。好奇的人们正争着抢着抱着那乌龟拍照呢,老国也凑热闹照了一张。

太阳不等人,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大明湖,前往下榻的宾馆。

一天的行程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那顿看似普通的晚餐也令我们难以忘怀。

那天的晚餐游客自理。天飞说来一趟济南不容易,一定要找点有特色的东西尝尝,于是我们出宾馆向西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走了十几分钟向左一拐,果然见到了小吃一条街。天飞逐家打听,都是司空见惯的菜肴,不可心。突然一个叫“小辣椒特色小吃”(没记太准)的小店进入视野,进去一看,果然与众不同,菜也很有些特点,就这了。

坐在粗糙的凳子上举目一看,我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一下子被拉回到四十年前。这哪里是在省府济南啊,这分明是我四十年前见过的那穷乡僻壤的山村小店啊。

这是一家夫妻店(那个帮着忙里忙外的半大小子该是他们的儿子),门面不大,一进门的一间正厅摆着三张桌子,正厅向里的一间是厨房,正厅向右里面还有两小间,有一间也是两张桌子,那一间是卧室吧?屋内都杂乱无章地摆放着各类用品。桌子、凳子都是老式的,塑料壳的暖瓶,破旧的办公桌上放着许多杂物。

墙上不规则地贴着当年最时兴的、有些破旧的《奇袭白虎团》的剧照,《毛主[xi]去安源》的油画,毛主[xi]与林彪检阅红卫兵的彩照,还有写着歪歪斜斜字迹的饭菜价格表。棚顶下、墙角里挂着一串串干苞米、干辣椒,还有破草帽、旧蒲扇。不用说饭菜好坏,光是坐在这里我就很亲切、很享受了,已经四十来年没有这样的感觉了。我想如果要搞一部反映文革时期乡间小店的影视作品,选在这里拍摄,那是绝对不会穿帮的。

菜上来了,炒花蛤,天飞对吃的很有研究,他说很地道;炸茄子(我的叫法不一定对)外面焦黄,里面鲜嫩,好吃得很;炒鸡,头脚心肝样样不缺,量大味美,是我们在北京所未吃过的;主食菜窝头夹鸡蛋酱,典型的乡下饭。我们吃得快、吃得香、吃得饱。临了,老板又赏了一碟拍黄瓜。屋子好、饭菜好、人也好。我觉得他们就是进城打工的农民。

酒足饭饱,走出店门,看到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人流,我好像神游了一番又回到了现实的世界。

攀登泰山

三日早晨七点,我们匆匆吃了早餐,从济南乘车赶往泰安。

中国人的泰山情结是源远流长的,大概从秦始皇的时候就开始了吧。就我而言,从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了泰山是五岳之首。后来又断断续续地读过《雨中登泰山》、《泰山日出》、《泰山极顶.》等歌颂评介泰山的文章以及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工作以后又认真地为学生讲过多遍姚鼐的《登泰山记》等文章、诗赋。随着经济的不断宽裕,我逐渐地开始萌生出登泰山的念头。

非但我,恐怕好多国人都有登泰山的欲望吧。

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是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它自然景观雄伟高大,还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

诚然,在中国,与珠峰比,高1532.7米的泰山不是最高的,与华山比它也不是最险的,那么它何以如此闻名呢?

我想,首先它是帝王的泰山。中国的帝王们以为东方为尊,泰山位于东方,所以泰山应为山之首。于是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始,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就是当代的领袖们,除毛主[xi]外也大都登临过泰山。帝王们的封禅不但确立、巩固了泰山的地位,而且给泰山留下了辉煌的建筑以及刻石等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次,泰山是宗教的泰山。僧也好,道也好,都爱在名山修行,都以占领名山为荣。泰山既有佛家,又有道家,这不但促进了宗教文化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泰山的全面繁荣。

另外,泰山是名人、文人的泰山。古往今来,好多名人、文人都喜欢登临泰山,歌咏泰山。而今的泰山景点之一就有“孔子登临处”。文人们留下了歌咏泰山的大量的文章、诗篇。如:杜甫的《望岳》、 李白的《游泰山》六首、曹植登泰山的《泰山梁父行》、《飞龙篇》、《仙人篇》 姚鼐的《登泰山记》、 元好问的《游泰山》、 康有为的长诗《夜宿玉皇顶》、 徐志摩的《泰山日出》、 季羡林的《泰山赋》 、杨辛的《泰山颂》 、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 、冯骥才的《挑山工》 、汪曾祺的《泰山真大》。“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是妇孺皆知的千古名句。还有,这里光历代刻石就有2500余处。这些对泰山文化的弘扬传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泰山是人民的泰山。纵观古今,从在危耸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来的6290级登山台阶,到著名的中天门、南天门、天街、玉皇顶等各处大大小小58处古建筑,14处石窟造像,以及12处近现代文物等辉煌的建筑,有哪一个不是劳动人民一钎一钎地凿出来的、一担一担地挑上去的、一砖一石地垒起来的呢?泰山的建筑是劳动人民用汗水智慧和生命换来的。泰山被评为“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历代劳动人民功不可没。

从前,人民是泰山的建设者牺牲者,而今人民是泰山的享受者。你看那熙熙攘攘的登山大军,那不大都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乃至世界各国的普通民众吗?

泰山文化博大精深,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宗教的、民俗的、自然的、建筑的,想写的东西太多。然而,“前人之述备矣”,如我这般凡夫庶子如果过多地就泰山而舞文弄墨那就是“圣人面前卖字画”、“关公面前舞大刀”,岂不要贻笑大方吗?还是就此打住说说自己吧。

秋高气爽,晴天丽日,站在泰山脚下仰望,能见度很高。我们选择的是从山外村乘车的登山路线,从天外村(天地广场)乘车上环山路,过竹林寺,过黄溪河水库,到中天门下车,攀登到南天门,最后到玉皇顶。

我们坐小面包车前行了二十多分钟,在车上我最大的感受是三个字:美、险、快。

美,车在树丛里穿行,待到高处,仰视,头上是山峰、白云;俯视,脚下是绿树、山道、溪流;云在动、山在动、树在动、车在动、人也在动,真正的动态美。

险,路在陡坡上,路在悬崖上,路面那么窄(仅容两台小车会车),弯又那么大(有的地方是180度弯),车跑起来,胆小的人都不敢往下看。

快,就是在这样的路上,汽车速度却一直很快,并且上坡下坡一个劲,从不减速。我真佩服司机们的胆量和高超的驾驶技术。

我想总在平原上开车的司机你就是再给他一个胆他也不敢把车开得那样疯。从早到晚,150辆小面包就是就这样不停地循环往返运送着游客。

到中天门正是十一点。呵,这人这个多啊。男的、女的 、老的、少的、中国的、外国的,老鼻子啦。那些形容人多的词,什么人如潮涌啊、人山人海啊、摩肩接踵啊、人满为患啊,用什么词来形容都不为过。

我们信心百倍地开始攀登了。刚开始那段,我还满有闲情逸致地观看着路边的景致。什么望人松、迎客松、五大夫松啦,什么龙门、什么路旁刻石啦,能看到的都看看。

可是走着走着,汗就下来了,再一会,腿就有点发抖,不得不叫停休息一下。老国叫大家都吃一点东西,补充能量,可是我由于昨晚就开始头疼,到现在头还在疼,还在不停地吃去痛片,所以一点食欲也没有,只勉强地吃了点水果,一个黄瓜。当时最需要的只有三样东西:去痛片、水、休息。休息怎么能登顶啊,还得走。可是刚走了十多分钟我又开始叫停了。凭经验,我知道我又进入最困难的状态了。几年前,和宇飞、天飞、云峰一起去红叶岭,爬山的时候就有一阵子感到一点也走不动了,可是咬牙坚持一下,挺过一阵就好了;今年夏天和天飞爬植物园的后山,也有那么一阵子,也挺过来了。可是那山怎比泰山啊?今天能挺过来吗?天飞觉得如此缓慢怕是上不去了,于是他提出先走。走吧,年轻人体力好,怎能陪我们一起浪费这宝贵的机遇呢。天飞走了一会,我想老国体力比我好,又争强好胜的,让她也上吧,她也毫不犹豫地走了。此时的我已经成了孤家寡人了,心情不免有些凄然。坐了一会,想了许多。想07年跟宇飞去武夷山旅游,爬天游峰的时候,那山也很高很陡,我和老谢我们两个年龄最大的是一口气就爬上去的,回来还受到了焦主任的夸奖,难道这么几年就完蛋了吗?又想,当年人家姚鼐在“雪与人膝齐”的寒冷冬天不也爬上去了吗?再看看眼前熙熙攘攘的爬山大军,有年龄不大的孩子,也有比我年长的老者啊?

此次来登泰山主要是因为我啊。爬,一定要爬上去。此时的我再不看景,再不犹豫,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爬上去就是胜利”。有时候信念就能产生力量。虽然脚下的台阶更陡,人更加拥挤,可是腿好像不那么酸了,身子也好像轻快了一些。终于,我登上了元忽必烈始建的南天门。此时的我好像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于是又有了些兴致,在南天门转了转(拍照的条件已经没了)。

向前的路已经不那么陡了,我也有了些精神,没感到怎么吃力就到了天街。真不得了啊,在这么高的山上,建起这么雄伟的一片房舍来,这得花多大的力气啊,我不觉有些自愧形秽。我已经是掉队者了,不能久留,还得抓紧往前赶。

来到了宋朝皇家建筑碧霞元君祠,只见殿宇雄伟,院内的人川流不息,虔诚的香客焚香跪拜,大殿上空烟雾缭绕,气氛凝重肃穆。我匆匆地在这转了一周就直奔了玉皇顶。

终于胜利了,到玉皇顶了,我登上了泰山极顶了!我不由长长出了一口气,这是挑战身体极限的胜利,更是意志的胜利。看了看雄伟辉煌的大殿,站在大殿门外看了看威严端坐的玉皇大帝,我就急切地走向围墙,要找一找“登泰山而小小天下”“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向下一看“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立刻就找到了:在泰安城看到的那些高山,坐在面包车上看到的群峰,此时此刻已经统统都在云雾迷蒙的脚下啦;远处泰安城的高楼大厦也只是隐隐约约的斑斑点点了。在这里,“这山望那山高”这句话是彻底的不好使了。可能是胸襟气度修养的缘故吧“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我是找不到的。

人们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我觉得此话不妥,因为这话可能是古人总结的,那时登山没有台阶,下山看路难,又容易打滑,而今有了台阶就不会那样了。下山的时候,到了碧霞元君祠下我就与家人会合了,我们一路走得十分顺畅,中途几乎没有休息就到了停车场。下山的路上只有一个小插曲:在十八盘下的一个比较开阔的平台处竟发生了“堵人”的现象:上山的人和下山的人挤在了一块,几乎很难移动。我当时有点担心,因为堵人也是很危险的,容易发生踩踏事故。(当年毛主[xi]第八次检阅红卫兵,人们在从西郊机场回来的时候把一座桥的桥栏杆挤断了,落水好多人,这是我亲眼看到的)幸亏有警察指挥,人流才疏导开。

当天的晚饭我一口菜也没吃,泡着菜汤吃了几口米饭,回到旅馆就睡了。想不到第二天还很精神,又和大家一样开始旅游了。

我们这样随团上泰山,突出的就是一个“登”,登上去了,目的也就达到了;说“游”就不那么靠谱了,因为有好多景点都没有看到;即便看到的也多为走马观花式的。回来后我匆匆写了下面这首诗,算是对登泰山的总结吧:

登 泰 山

年近花甲遂心愿, 金秋丽日登泰山。

千峰披锦云袅袅, 万壑叠翠水潺潺。

中天门前豪情在, 十八盘下心胆寒。

悬崖陡峭石阶险, 峰顶高耸入云端。

前进何分手与脚, 登攀岂顾汗透衫。

珍惜机缘冲极限, 年迈志坚破难关。

南天门前擦把汗, 碧霞祠里看香烟。

玉皇顶上仰天笑, 举目四顾瞰众山。

感受孔子

“千游孔庙拜夫子,大成圣殿永辉煌。“

四日晨,天气不如前两天晴朗,云雾迷蒙。大巴车载着我们奔向有着悠久历史的“东方圣城”——曲阜,去瞻仰三孔。曲阜之所以享誉全球,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吗。 

车上,导游王艳断断续续地向我们介绍着正史、野史、传闻中的有关孔子的一些故事传说。

车到曲阜,我们排队分乘几辆电瓶车赶往孔庙,这样的车我们后来又坐了几次。其实路途并不远,所以坐这种车,我想或是为了便捷,为了阔绰,也许是为了拉动旅游经济吧。

人照样多,与其它景点不同的是:这里的导游还特别多。有率领几十人队伍的大团的,有带着十数个人的小团的,有只领几个老外的。导游们不管男的,女的,一律全副武装:手上高举各色小旗,耳戴麦克,腰挂扩音器。无论到哪个景点,都会有一个、两个、三个的导游在讲解。他们虽非一师之徒,但那解说词却好像都出于一个蓝本,能加出些花点的就算高手了。游客听混了的,站错队的屡见不鲜,我们三个也跳了一次槽,跟着另一个很斯文的女导游走,转着转着,我们又与自己的导“狭路相逢”了,索性又归队了。

单从观瞻的角度看的 ,孔庙,孔府、孔林是有它自己独特的地方,但我觉得它与过去见过的故宫、庙宇等景点也似乎大同小异,无非是辉煌的亭台楼阁、参天古木、林立的石碑而已。。

孔庙即至圣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位于曲阜城中央,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为庙,后以皇宫规格而建,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被古建筑学专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三大古建筑群。1961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我觉得孔庙第一个特点是建得早,公元前478年,就已经有了雏形,屈指算来已经2489年历史了,第二个特点是面积大,它有古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占地面积95000平方米,第三是规格高,是与历代君王建筑等同的规格,这不能不说是绝无仅有的。

我们跨过了一道道门槛由外向里看了一遍,我不由想:如果要更好地了解记忆孔庙,最好是由里向外细看,那样更符合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脉络更清晰。因为孔庙在其称为孔庙之后,是一朝朝、一代代由里向外一圈圈,一层层扩建增添起来的。也正展示了儒家思想代代传承、发扬光大的历程。

公元前478年,(周敬王四十二年),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周敬王以其故居三间为庙,内设孔子的衣冠礼器。隋朝时开始扩建。至唐代,已有正殿、两庑等建筑30余间。北宋天禧年间建为三路布局四进院落,殿堂廊庑316间。明弘治年间奠定现有规模。清雍正八年(1730年)火后重建。占地21.8公顷,南北长约1公里,仿皇宫之制,三路布局,九进院落,贯穿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左右对称排列,有建筑104座,466间,古树1250株。院内苍松翠柏,森然排列,殿宇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各类碑刻2000余块,为中国罕见的大型碑林之一。

那些重要建筑(景点)与具有标志性的一道道大门,那明显的时代特征与历史脉络也是十分清晰的:

孔庙的主殿为大成殿。“大成殿”三个金色大字字径1米,为清雍正皇帝手书。殿高24.8米,阔45.78米,深24.89米,重檐九脊,黄瓦飞甍,周绕回廊,和故宫太和殿、岱庙宋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两山及后檐的18根八棱磨浅雕石柱,以云龙为饰,每面浅刻9条团龙,每柱72条,共1296条。前檐的10根为深浮雕,每柱两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四绕云焰,柱脚缀以山石,衬以波涛。10根龙柱两两相对,各具变化,无一雷同,造型优美生动,姿栩栩如生。这是曲阜独有的石刻艺术瑰宝,据说清乾隆皇帝来曲阜祭祀孔子时,石柱均用红绫包裹,不敢被皇帝看到,恐怕皇帝会因超过皇宫而怪罪。导游讲,民间因此流传“皇帝看龙柱,还要蒙上布“的说法。 

大成殿的建筑艺术,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才华和智慧。大成殿内正中供奉孔子塑像,坐高3.35米,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一如古代天子礼制。我想,帝王们享此待遇也不过一朝几代而已,这孔子可是千秋万代啊。

建于1018年的杏坛。就是相传孔子讲学的地方。

大成门,是孔庙第七道大门。“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此处,五门大开,将孔庙分作三路:东为承圣门,内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西为启圣门,内奉祀孔子父母;中路大成门,主祭孔子夫妇,并以历代先贤先儒配享从祀。三门并立,左掖金声门,右掖玉振门。“金声”是击钟的声音,表示奏乐之始;“玉振”是击磬的声音,表示奏乐之终,用以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 

大成门南端的十三碑亭系金代以来逐代增建而成。能工巧匠们充分运用传统的勾心斗角的建筑手法,巧妙地解决了建筑结构空间的问题。13座碑亭,南8北5,两行排列,斗栱飞翘,檐牙高啄,黄瓦耀金,栉次鳞比。十三碑亭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习称“御碑亭”。亭内存碑55幢,是唐、宋、金、元、明、清、民国七代所刻。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亲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写。 

奎文阁始建于公元1018年(宋天禧二年),高23.35米,阔30.1米,深17.62米。门屋阔5间,深2间,黄瓦歇山顶,斗拱布局疏朗,这就是以藏书丰富、建筑独特而驰名中外的孔庙藏书楼。 

大中门原名中和门,较弘道门长且狭窄,共5间,原为宋代孔庙的大门,后经明弘治时重修,今门系清代所建。门左右两旁禹有绿瓦拐角楼一座,系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为使孔庙象皇宫一样威严而建的。角楼均3间,平面作曲尺形,立在正方形的高台之上,台之内侧有马道可以上下。此两角楼瓦庙东北、西北两角楼构成一个巨大的长方形,以供守卫之用。 

弘道门是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时孔庙的大门。

圣时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3间,弘治年间扩为5间,中设拱门3券,碧瓦歇山顶,四周是深红的墙皮,券内是杏黄的墙里,前后石阶上各有石刻龙陛。由拱门内望,令人有深邃莫测之感。 

碧水桥,明永乐十三年(1445年)建,砖石券拱桥三座,一水横穿,碧波涣涣,水萦绕如璧,故名"璧水", 桥因水而名,故名"璧水桥"

棂星门在泮水桥后,四楹三间。石柱铁梁,铁梁铸有12个龙头阀阅。四根圆石柱中缀祥云,顶雕怒目端坐的天将。额枋上雕火焰宝珠,明间额坊由上下两层石板组成,下层刻乾隆皇帝手书“棂星门”三个大字,上层刻绦环花纹。明代时此门为木制,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重修时“易以石”。

金声玉振坊,孔庙第一道门坊。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建。高5.6米,阔13.5米,是三间四柱石质牌坊,顶置圆雕蹲兽。坊名来自孟子对孔子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的巨大贡献。

万仞宫墙,原名仰圣门,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门。

出了孔庙大门,我不由十分惊叹:这一个孔庙就够大了,还有大大小小的孔庙分布世界各地,竟有2000多座。孔子已经不单是中国的孔子了,他是世界人民的,他真不愧为“世界文化名人“啊!

出孔庙东行不远就到了孔府。孔府,旧称衍圣公府,为历代衍圣公的官署和私邸。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公元1038年)。为我国仅次于北京故宫的贵族府第,号称“天下第一家”。孔府占地200多亩,有楼轩厅堂463间,院落九进,布局分东、西、中三路:东路为家祠所在地,有报本堂、桃庙等;西路为旧时衍圣公读书、学诗学礼、燕居吟咏和会客之所,有忠恕堂、安怀堂,南北花厅为招待一般来宾的客室;中路是孔府的主体部分,前为官衙,设三堂六厅,外辖和勾、百户、孔庭族长及曲阜县衙四个衙门。孔府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典型的官衙与内宅合一的贵族庄园。

内宅则包括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等,是衍圣公全家活动的地方,至今仍可看到七十六代衍圣公和目前在台湾的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孔德成当年的豪华摆设以及生活用品。

孔府后院有一座花园,幽雅清新,布局别具匠心,可称园林佳作,也是园宅结合的范例。孔府藏有大量的历史档案、传世文物,历代服饰和用具等,都及其珍贵。

在气势恢宏的孔府里,我边看边想;想当年,孔子在世时虽然有些名气,但有时也不怎么得志,也曾颠沛流离,也吃过不少苦头,他何曾想过他的后事子孙会有这般仅次于帝王的显赫尊贵,富裕奢华啊。正所谓父打江山儿坐殿,爷爷插柳,孙子乘凉啊。

孔林又称至圣林,在曲阜城北门外,占地3000亩,周围砖砌林墙长达14里,是孔子和他的后代子孙们的家族墓地,是延续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地。孔林内柏桧夹道,进入孔林要经过1200米的墓道,然后穿过石牌坊、石桥、甬道、到达孔子墓前。孔子的坟墓封土高6米,墓东是孔子之子孔鲤和他的孙子孔伋 的坟墓。在孔林中,有的墓前还存有石雕的华表、石人、石兽。这些都是依照墓中人当时被封爵位的品级设置的,整个孔林延用2500年,内有坟冢 十余万座。其延续时间之久,墓葬之多,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

导游建议我们不要在孔林拍照。我想这是符合时下人们的心思的。所以我们只是大略地看了一圈便奔向出口了。

离开了孔林,我又想到了一些怪问题?孔子成了世界文化名人只是现代的事,三孔上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是现代的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另外也要看当权者对孔子的态度如何。试想,如果没有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如果没有此后中国皇帝的尊孔、祭孔,孔子的名气会越来越大吗?试想如果没有明太祖的御旨,孔子的后代能住上那么奢华的、仅次于帝王的“公房”吗?

从另一个侧面想,孔子当年周游列国不就是经常碰壁吗?当后世的当权者们不尊孔甚至批孔的时候,孔子的后裔们不是也很尴尬吗?

还有,就是人有时候是很偏激的很极端的。人们尊孔的时候就把孔子和儒家捧到天上去了,反孔的时候就把孔子和儒家打到十八层地狱里去了。不然怎么会有那么雄伟的三孔建筑,又怎么会有那么多被砸坏的石碑呢?孔子的近代嫡系子孙又为何跑到台湾和美国去了呢?

山东之行,收获颇多,感慨颇多,打油诗一首,权当总结。

山东记游

久有登高朝圣意,

车行山东特开心。

趵突泉涌鱼戏水,

泰山峰高云擦身。

瞻仰先贤拜三孔,

儒学渊源细探寻。

齐鲁精华收眼底,

一山一水一圣人。

2011年10月21日于北京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麻利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亦源点评:

“一山一水一圣人”,是山东的一个旅游口号。
“山”即泰山,“水”指泉水,“圣人”即孔子。
这样的提法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并非浪得虚名,
作者的文字,作出了很好的描述,值得一读。

冲冠为红颜点评:

一山一水一神人,无一不写的生动具体。大明湖畔、泰山极顶、孔林孔庙都留下了作者年迈的身影。作者对“水”的描写,与其说是游记,不如说是对天下泉城济南的人文、地理、建筑、园林等等的精细描写。
    对登泰山的记叙更是精妙:“首先它是帝王的泰山”。是呀,历朝历代,泰山都是封建帝王登临封禅、祭拜、休闲之所在;“其次,泰山是宗教的泰山”,一点不假,泰山既有佛家,又有道家;“另外,泰山是名人、文人的泰山”,登泰山,沿途人文荟萃、诗书画随处可见,文人、名人题字多多,怎一个“文”、“名”了得;“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泰山是人民的泰山”,当然,要不然老先生也没有机会领略“一览众山小”了。
    对“三孔”的游览,游记颇用笔墨,作者的知识实在是渊博。各种知识,历史的、人文的、建筑的、园艺的。。。。扑面而来,让人应接不暇。
    游记诗文并茂、详略得体,语言清新、流畅。文风朴实,真是难得的好文。此文不精,更待何文。学习了,问老人间安康。

文章评论共[7]个
亦源-评论

欣赏佳作,问好朋友!at:2011年11月01日 上午10:39

文清-评论

夜静了,来看看朋友,睡了吗?晚安,好梦!at:2011年11月01日 晚上8:53

冲冠为红颜-评论

“一山一水一圣人”吴输为“一山一水一神人”、“问老人家安康”吴输为“问老人间安康”。抱歉。at:2011年11月01日 晚上9:37

麻利-评论

感谢编辑的厚爱,诗友们的评论,祝各位妙笔生花,文坛得意。at:2011年11月02日 早上8:52

心无垠-评论

(:009)(:038)泰山是民的泰山。纵观古今~~~》终于又发现了一位同省的才华哥们儿,问好喽!文字功底很好,写得也用心,堪称大作佳作,让人感叹精妙。好在所写之处俺都到过,更感笔下生风。尤其古风诗配,让人养眼~~大赞一个哈小哥~~~愿多多交流喽!at:2011年11月02日 中午12:53

龙溪野人-评论

收获不少哦。拜读学习。at:2011年11月02日 晚上8:22

阳光小张-评论

好美丽的文字,心为你的文字陶醉,我也想说,感谢有你的文字,让我有这样一段快乐时刻,有那快乐的心境,祝福朋友天天快乐at:2011年11月05日 上午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