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也抹不去的记忆
【马贵毅按:这是《重庆晚报》特派记者向军、罗玺、和摄影记者史宗伟当年对我的采访报道。
【“5.12”特大地震后,我以灾民和志愿者的身份被政府安置到了由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援建的都江堰市第一个板房安置点“重庆村赈灾居民安置点”,同时在安置点管委会办公室做主任。
【“重庆村是我家,我们都要爱护她!”之类的“广告语”都出至我的手笔。
【遗憾的是我上传不了图片。
“重庆村是我家,我们都要爱护她!”,进入重庆村,类似这样的横幅让整个板房区充满温馨。
重庆援建安置房
地震后,我市投入资金600万元,在位于都江堰胥家镇高桥村的地方,搭建起总计500套的板房,解决至少2000位受灾群众住房问题,成为四川省当时由外省援建的最大规模受灾群众安置房,被灾民称为“重庆村”。刘世前是第一批被安置到重庆村板房区的灾民。2008年7月底前,高桥村的灾民全部被安置到重庆村,剩下30%的板房安置了其他村的灾民。
4月25日上午,都江堰市胥家镇予乐高桥综合农贸市场入口处,刘世前、王德春夫妇一边与进进出出的熟人打招呼,一边忙着取货收钱,和一年前记者在“重庆村”采访时相比,他们忙碌的身影里,几乎看不到地震带来的阴影。刘世前夫妇是都江堰胥家镇高桥村人,他们家在地震中受毁。
灾民心态放宽了
“重庆村是我家,我们都要爱护她!”进入重庆村,类似这样的横幅让整个板房区充满温馨。一排排干净整齐的板房,不时有音乐飘来,一些通道的中间,有的在打麻将,有的在喝茶聊天,有的就着水管在洗菜……大家有说有笑,显得很悠闲。
“坐上麻将桌,我就不想地震的事了。”在25栋和26栋板房通道打麻将的文国芬说,刚住进重庆村时,他总是为地震中失去的房屋和财产难过,做什么事情都没心思。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以及心理专家的疏导,在板房里安定下来的她开始反思:长期萎靡下去不是个事儿。于是,她开始调节自己的心态,每天有意找点事情做,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只要有空,她就邀约邻居的老人们一起打麻将,通过打麻将冲淡对地震的痛苦回忆。
“走的已经走了,活着的要好好活。”文国芬的邻居和牌友曹丽说,那么大的灾难都挺过来了,就应该珍惜时光,开开心心地过。因此,板房里的邻居、牌友只要在一起,都会相互劝解“想开点”。相处在一起的日子长,劝的次数多了,大家的心理就慢慢平衡了,心态也逐渐放宽了。“要是知道我们活得不开心,在地震中走了的人也不会开心。”邻居张生良说。
邻里关系和睦了
中午时分,是板房区里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之一,各家各户在一阵乒乒乓乓地锅碗碰响后开始吃饭,邻居们有的端着饭碗,或倚在门口,或坐在屋外的通道上,大家边吃边摆龙门阵,哪家煮了好吃的,大家都能吃到,左邻右舍相处得像一个大家庭。
文国芬(高桥村妇女主任)说,刚住进重庆村时,大家在通道里堆放东西不规范,板房区显得很凌乱,为保持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25、26两栋灾民每家凑了400元,在两栋之间的通道上搭起阳光棚,既能遮光蔽雨,又统一了东西的堆放,还增加了活动空间.每天白天,年轻人上班了,阳光棚就成了看家老人们的活动场所。看到这样的效果很好,有6栋板房的村民效仿,陆续搭起阳光棚。
“住在板房区,邻里之间很少发生口角言语。”重庆村安置点管委会办公室马贵毅称,以前,因为各家各户居住分散,加之各忙各的农活,村民很少串门,相互了解不多,经常因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又吵又闹。地震后,大家都觉得活着不容易,突然变得宽容了,加之居住在一起经常串门沟通,相互了解加深,也没以前那样斤斤计较了。
不仅如此,以前相互有过节的村民,自住进板房区后,大家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也把矛盾化解掉了。“总之,住板房区,让村民们的关系走得更近了、更和睦了。”马贵毅说。
生产走上正轨了
地震前,刘世前和妻子王德春开了一家超市,家里住房不错,经济条件也不错。一场地震,他的超市和住房变成废墟,50多万元的财产化为乌有。一段时期,刘世前和妻子居无定所,靠政府救援度日。后来,这个当过兵的中年人在无数人的爱心关怀下迅速调整心态,决定从头再来。尤其是住进重庆村板房区后,有了安定的住居,刘世前开始生产自救,他东拼西凑了万多元,在离板房区外的公路边摆起烟柜和副食摊。
“只要信心不倒,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刘世前不但自己生产自救,还带动儿子儿媳也摆起地摊。直到去年10月1日予乐高桥综合农贸市场开张,刘世前和妻子第一批租下摊位,搬进市场干起老本行,他信心十足地说:“只要两年时间,我就能恢复到以前的生意状态。”
“我们6兄妹,5个在这个市场摆摊,都是大哥鼓励和带动的。”同一市场的一角,刘世群告诉记者,她和丈夫贾益均原来在都江堰当清洁工,地震后夫妻俩失业,被安置到重庆村板房区后,大哥刘世前召集5兄妹开了个家庭会,鼓励大家迅速调整心态,一切从头再来。在大哥的建议下,大家第一批租下农贸市场的摊位,都做起小买卖。农贸市场位于三个大板房区和20多个零散板房区中心,人气很旺,刘世群和丈夫忙碌一天,能进账500多元,利润有七八十元,收入比地震前要高得多。这让她看到了希望:“只要坚持,要不了几年就能过上好日子。”
“村民的生活完全走上正轨了。”重庆村安置点管委会办公室马贵毅告诉记者,村民搬进重庆村前,像刘世前一样摆地摊生产自救的就有五六十家,安置住进重庆村后,劳动保障部门就开始为村民收集各种就业信息,给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至去年十月止,重庆村里除老弱病残外,有劳动能力的几乎全部就业。他说,目前,重庆村还有千多名灾民,大家对生活充满希望。
“毕竟,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等待大家的,将是一个更好的归宿。”马贵毅说,灾民安置房正在规划建设中,按市里提出的口号,尽量不让灾民在板房过第二年春节,村民都在安心等待住进安置房。
特派记者 向军 罗玺、 史宗伟(摄影记者)报道
马贵毅 11-10-29
在 月光书屋
-全文完-
▷ 进入马贵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