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常和一群小伙伴去爬城墙。
家住在城墙角外边的厂区里,和城墙中间隔着一道马路,一道护城河,如果从有城门的地方绕过去,最近也得三四公里。
二三十米宽的护城河哪能挡住我们。我和小伙伴们争先恐后地跑到河边,脱光了衣服,顶在头上,跳进护城河里,清一色的狗刨,扑里扑通几下就游了过去。上岸后赤luo着身子使劲的在草地上蹦跳几下,抖掉身上的一些水珠,急急忙忙穿上衣服,便向城墙跑去。那时候护城河的水很清,除了常见的鲫鱼,还有许许多多的柳叶鱼。
城墙已经残损,城墙内侧的女儿墙早已没有了踪影,连下面的城砖也被人拆走了。城墙上的夯土虽然很硬但凹凸不平,外侧的城墙还基本完好,大部分垛墙还在,我们几个胆大的伙伴扒着城砖往上爬,那每层城砖都自下而上缩进去了两三厘米。不敢爬的小伙伴在下面蹦着叫着,为我们加油。
谁第一个爬上去不为了什么,就为了回去时游护城河时不用顶衣服,最后爬上去的负责顶鞋,倒数第二名负责顶裤子… 有时我们为了爬城墙的名次还争得不可开交,有的小伙伴甚至还为此哭鼻子。
春天时护城河与城墙之间的树林边长了许多野菜,我们经常采一些,用衣服包回去,对爹妈却谎称是在地里挖的。夏天林子里经常从土里钻出一些蝉往树上爬,我们抓住一些,大伙围在一起用火烤知了吃。秋天在城砖缝里总能逮住几只蟋蟀,放到罐头瓶里斗蛐蛐儿,瓶子周围挤了一片睁大了眼睛的脑袋瓜。冬天水太冷,有时候还结冰,我们就不去爬城墙了。
后来城河里的水慢慢变浑了,鱼没有了,只有一些小蝌蚪。再后来,小蝌蚪也没有了,只有许多大人拿着纱布网兜捞鱼虫。再后来,鱼虫也没有了,水变得乌黑,还有一股臭味。每次爬城墙回来,身上的怪味引起了爹妈的注意,在大多数伙伴挨了父母的巴掌之后,我们就再没有去爬城墙了。
这一辈子似乎都没有离开过城墙。工作以后,单位也在城墙边上,只不过是在城墙里面。工作是野外性质,虽常在野外跑。但每次回家,第一眼就是城门,就是城墙,城墙就是家的象征。
这些年城墙整修好了,全城的城墙都连在了一起。骑车也可以在城墙上转圈了,但要买门票才能上去。护城河的河水也清亮了许多,城河和城墙之间还修起了环城公园。城河修的很规整,但没有孩童在里面游泳了。现在的孩子都很金贵,别说到河里游泳,就是去游泳池,也得有几个大人跟着。
好多年不爬城墙了,每当看到那威武的城墙,有时就想起了儿时爬城墙的欢乐时光,有一天终于按捺不住,掏钱买票去爬了一回城墙。
实际上现在的城墙不用爬,可以沿着整修好的马道一直走上去。城墙确实整修的很好,遗憾的是有些地方用的不是儿时所见到的那种大城砖,而是小青砖。游走在四五丈宽的城墙顶上,一边箭垛,一边女儿墙。微风习习,秋风送爽。胸口突然涌起一口蕴藏了数十年的城墙依恋之气,长长地舒出之后,一下子觉得神清气爽。
在城墙上向儿时常爬的那个城角漫步走去,想去追寻儿时那无忧无虑,快乐无拘的幸福时光。
如今懂得事情多了。走在城墙上,听着城墙下画眉鸟的啾啾鸣唱,看着一拨老人在悠闲地品味着护城河的风光。更远处有自乐班在吼唱秦腔,鼓点激越,唱腔悠长。家乡温馨的气息不免心中浮起许多联想…
岁月的峥嵘,历史的沧桑。曾几何时,故乡在外乡人的印象里,除了帝王,只剩下一座微倾的雁塔,一对燕窝密布的钟鼓楼,一圈残损不堪的城墙。
是啊,历史的长河就是这样,波澜起伏奔流而去,但偶有回湾掉头之处。而家乡的古城正位于历史长河的乾坤湾上,她从来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只不过是偶有迷茫。一旦回过神来,又汹涌澎湃地奔向远方。
如今的古城,已展开了再次腾飞的翅膀。她不是重振秦风,也不是梦回大唐。她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像我的儿时一样无忧无虑。她只有一种理想,就是让在这座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幸福安康。
重生的古老城墙,不再是阻挡金戈铁马,铁炮弓弩的屏障,而是作为一个城市的见证。一块厚重的城砖,记录着一段陈旧的往事,一个斑驳的垛口,就是一面历史之窗。城墙虽挡不住城市的扩张,但她仍作为人们进入古城时,最为醒目,也是最难以磨灭的第一印象。
我又来到了儿时常从哪里爬上城墙的那个垛口旁,城下已是芳草菲菲,河边已是绿荫成行。尽管城墙的四周矗立起了林立的大厦,但威武雄浑的城墙,将一如既往的迎接时代的风雨雷电,沐浴着历史的雾雪冰霜。古老的城墙,她仍将一次又一次的托起的初升的太阳,让古城的每个角落,都洒满希望的阳光…
啊!家乡的城墙,你正伴随这里的人们,坚定地步入辉煌!你将永远使这座文明古城,天圆地方!
编辑同志:你好!今天偶然看到《语文新编》征文,翻了一下我的老黄历,找出几篇适合孩子们看的,理了两篇送与审查,孩子们还是要看一些提精神的东西。可惜明天就要出国了,支援非洲兄弟,来不及细改了。不妥之处劳驾斧正。那里山高皇帝远,没有网。回来再网上见吧! 西郊2011-10-26
-全文完-
▷ 进入西郊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