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绿领巾叫好
西安未央实验小学为成绩不好调皮捣蛋的学生佩戴绿领巾,这样的做法是好得很还是糟得很呢?网友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以为是好得很,应该推而广之。
我们在教育上有个误区,那就是极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虚拟的美好世界。明明好多孩子吃不饱饭,穿不上衣,上不了学,好多孩子喝奶喝出肾结石,打防疫针莫名其妙的死掉,却偏偏说“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多鲜艳”;明明孩子一出生,命运就掌控在别人手里,如户口、地域、家庭等因素,却偏偏说“我们是新中国的小主人”,等等,不一而足。
由于虚拟的美好世界总有一天被残酷的现实击碎,于是孩子们失落、彷徨,于是高考迟到15分钟便跳楼、学业负担太重相约集体自杀、研究生不堪生活的重担在宿舍里悬梁自经等诸多悲剧层出不穷。与其到时头破血流,不如从现在开始就逐步适应。
如今,未央小学的校长老师们及早地把残酷的现实生活搬进课堂,及时地为孩子们上一堂生动的社会课,这也算是一种挫折教育吧,让孩子们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这有什么不好呢?
那么,绿领巾到底向孩子们传达怎样的社会信息呢?告诉孩子们怎样的现实的残酷呢?我认为其核心内容便是“等级”二字。它告诉学生们:人是分等级的,绿领巾就是低人一等的标志。
等级制度不正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吗?自孔夫子定尊卑以来,我们哪一天离开过等级呢?先秦时,人便分为天子、王、卿、士、民、奴隶等。魏晋时,读书人按九品中正制至少分为七八个等级。元朝时,按种族至少分为四大类,如蒙古人、色目人、北人、南人等。明清时,按职业分为九等,儒生因为排在乞丐、妓女之后,位列第九,所以有臭老九的雅号,这名头到上世纪60、70年代依旧辉煌。即使在新中国,仅仅农村里,就因为财产的多寡,而有地主、富农、上中农、中农、下中农、贫农之别。今天农民、工人、白领、公务员以及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就没有区别了吗?即便是开一个会、吃一顿饭,也会依照什么标准,弄出上下左右来。
既然等级观念源远流长,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为什么不让祖国的小主人们及早知晓并以他们独特的方式接受呢?
现在不是大力提倡儒学吗?与其让孩子们摇头晃脑的背诵“人之初,性本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还不如让他们身体力行一下“尊与卑”呢。未央小学这次带了一个好头,极有可能是诸多教学探索中最成功的一个尝试。
如果衮衮诸公、仁人志士真的反对绿领巾现象的话,那么请及早从儒教的泥潭里拔足,请及早地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真正的人人平等的氛围。
-全文完-
▷ 进入金陵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