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分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等多种形态。其实杂文早就深入民心。说鲁迅先生为“杂文之父”虽有一些道理,但着实一想,感觉还是欠妥。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平常生活中饭后茶资的,随笔日记的统筹提炼起来也许就是好杂文,所以我认为真正的“杂文之父”还是中国五千年悠久的文化思想和实际生活。
杂文是人人都可以写的,倘若你是一个有思想能识字,能辨是非知冷暖的人。但要写好杂文那必是一个博学多才之人,那可不是一件易事。杂,有层次感的字眼,有杂乱之义,也有搏采之音。杂文就是一种以论述为主的文学体裁,短小活泼,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生动形象,锋利隽永;杂文不杂,其实源于散文,必须有个“中心”来支撑整个文章,不同的是,杂文可以更“草根”化,甚至可以谈爹骂娘,“脱裤子放屁”,幽默下,耍宝下。
仔细想想,在中国的每次重大思想解放中,杂文这件“法宝”就会“现身说佛”。破旧立新,免不了一翻你争我斗,你死我活的抗争。于是出现了辩论,对骂,你给我一刀,我给你一枪的局面,胜利者将会以新的面孔出现,因为新事物总会战胜旧事物的。如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五四运动”文化革命,还有后来的“改革开放”的思想春天,每个章程都那样惊心动魄,意义非凡。
把杂文当投枪匕首使用的早有人在,而且很多好作品流传至今。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的很多总论等。后来“五四运动”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革命作家,继承了战斗杂文的传统,针砭时弊,揭丑扬善。他的《文学和出汗》《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等好作品都是其它文人之所不及的。由此同时,所谓的“反动文人”也正在歌功颂德,谈说人性,虽然逃不了失败的命运,但总不能作以等毙吧。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杂文也只是政治一个重要附属物,“一代皇帝一代臣”,要为政治生活服务。
解放后的杂文家,骂累了,疲劳了,自觉毕竟不能当饭吃出路不大,也就不必太自讨没趣了;听的人也有点烦乱了,想听听其它更愉耳的声音。于是那些热情支持,歌颂新事物,或谈论人们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某些问题的杂文活跃起来。如陶铸的《松树的风格》,马南邨的“杂文四则”等。它们使杂文的写法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和发展。杂文和其它文学样式一样也要跟得上时代的,骂已不是社会的主流了。这时候的“鲁迅先生”已经作古多年了,也该寿终尽寝了。当然鲁迅先生作为现代杂文的丰碑永远还在。
现在谈杂文总是会谈到鲁迅,大概是他的杂文的贡献卓越的原故,但当他将要隐退《语文教材》时候,舍不得已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明天杂文会怎样好好的走下去,我们相信杂文的明天一路走好!
-全文完-
▷ 进入周末有约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