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可以来的再晚一些,持续的时间再长一些,你可以等着我......
辛亥百年了,炮火与硝烟已经退散,但我仍对那个年代有着无法释怀的感情,我是爱那个年代的,群雄并起,百家争鸣,思想、文化、学术都在那个年代开始爆发,迸射出中国人自己的近代火花。郭沫若曾说过,中国有两次五四运动,一次在春秋战国,一次在1919,尽管我不喜欢此号文痞,但他的许多理论仍然对我有启示作用,尤其是他对历史的划分和断代。他这里所说的第二次五四,如果往大的说,可以从1840一直到1949,这个时期和春秋战国有许多的相同之处,政治上诸侯争霸,中国分裂,经济上,发展快速,科技上,有了大的突破,技术革命的到来,思想上,开始开放,百家争鸣。体制上,旧的生产体系瓦解,新的生产制度产生,一次是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一次从封建过渡到资本萌芽和社会主义。礼崩乐坏,天下以智力相雄长的时代。坦白说,春秋战国和民国这两个年代是我最喜欢的两个年代,人们的质朴甚至可爱,文化的开放包容,还总有那么一群以天下为使命,敢于登高一呼的民族先声。让我在梦里再回到那个年代。
搁半年前,谁也不会想到大清朝会这么窝囊这么快的就没了,腐朽无能在以后的历史书中成了清的代名词,其实清朝的腐朽无能是相对的,清朝的皇帝总体上来说是中国各朝代最勤政的,除了同治差一点以外,其他皇帝,无论搁在哪个朝代都是不世出的明君,而且清朝虽是满族统治,可他的汉化政策,是历代外族统治中做得最好的,中央集权和臣化教育也是最好的,甚至立太子都是放在正大光明匾的后面,防止争储和皇族内部派系的争斗,整清一朝,没有宦官专权,也没有外戚,如果没有外部入侵,真想象不到,他什么时候才会覆灭,而且更想不到他能死得这么快,这么窝囊。
可他到底是亡了,从什么天地会,红花会,到太平天国,再到义和团,最后到1911年的革命党,其实都没有实力去推翻它,主观原因就一个,袁世凯不是曾国藩,隆裕载沣也不是咸丰慈禧,很多人似乎都看到了清朝的不可救药,从表面看,似乎大清朝是在一夜土崩瓦解的,但这颗种子,早就埋在了土里,我个人认为是从二鸦和太平天国时期开始的,因为一鸦中国只赔了两千万银元,被打的还不够疼,很多人会以为大清朝是不想打了,洋人也没见过什么事面,给洋人给俩钱让他们玩去吧,别跟这添堵了,瞅着烦人。两千万银元折合成银子,或许还没哪个王爷的私财多。从二鸦,太平天国这才打到了大清的骨头上,京师被攻入,南方半壁江山被占,人民荼毒,经济受创,开放口岸,割地,巨额赔款。。。清政府貌似这时候才看到自己原来的软弱,迫不得已让曾国藩,李鸿章,胡林翼等汉臣组织乡勇团练,也就为将来的地方割据,甚至到各系军阀都埋下了种子,变相的承认了汉臣的地方武装,总算换来了近四十年的大体和平,清政府也开始变味了,开设总理衙门,学会与洋人打交道,创办洋务,中国近代工业之开端,西学东渐,不再说西方技术是奇技淫巧,创办水师,不想再用小舢板去碰钢板轮船了。。。
国人的自信心又开始回来了,清政府也不想就这么死了,他也想承担起整个华夏民族的大旗,不沦为殖民地,然后,一切的努力就被甲午战争给摧毁了,可恶的小日本,让我们沉浸在梦里不好么?“日本以廖廖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熸矣?”敢情他比洋人还狠,其实当时日本在国人心中,更多的不是恨,而是敬佩,他证明了黄种人不比白种人差,白种人可以殖民,黄种人也可以。
甲午战争,也就导致了戊戌变法,想要君主立宪来救中国,君主立宪,也就变相的承认了满族人的贵族地位,和对大清统治的认同,如果成了,算是满汉之间的相互妥协吧。如果让我自己说的话,我挺希望中国君主立宪的,君主不再掌握实权,而只是虚位的象征,实权掌握在议会和全体国民手中,皇权和议会都彼此忌惮,对彼此都有一定的义务和责任,不会独裁,而且中国人习惯了有个皇上,几天不喊万岁,就觉得特别空虚,有个皇上,让国民不至于那么空虚,闲着没事,还可以跪皇上玩,然后皇上哪怕再有成就感,但什么实权也没有,多好,不像现在的单一执政党,就不说了,奈何历史不是游戏,不能自己选角色和关卡。。。
君宪失败了,其实失败是必然的,地主阶级太强大了,几千年的祖宗之法,你说变就变,还变得那么彻底,历来变法成功的就一个人,商鞅,三千年就这么一个成功的,什么吴起,李悝,孔子,王安石,张居正。。。。造反都比改革的成功性大的多,况且康梁一系列的投主失误,先是光绪,后来袁世凯,一个没权,一个没脸,慈禧都纳闷,康有为变法为什么不找我呢?
光绪当时应该做的,是韬光养晦,等慈禧死,或者把慈禧弄死,历史上母后专权的事多了,秦昭襄王,汉武帝,李隆基。。。都是从他妈甚至他奶专权的阴影下走出来的,都是千秋一帝,光绪是最具有悲剧色彩的,没把慈禧弄死,结果让慈禧把他弄死了,让人扼腕,其实即使戊戌变法成功了,单凭康梁他们,也是拯救不了晚清危局的,即使没有晚清危局,他们也没办法推行君主立宪,他需要有一个位于社会主体的阶级,而且反对力量薄弱,同时人民应该站在资阶这边,康梁等人应该对人民做出承诺,尤其是土地承诺,而且立宪派人才有限,实权人才更有限,对立宪认识不足和吸收外国立宪经验不足,即使这样,英法立宪都经过百年进程,法国最后还是抛弃了君宪,也许他们只想达到日本人那个水平,奈何中国人不是日本人,因为有自己的思想哲学,有奶也不一定是娘。试问中国人有魄力通过和欧美人通婚来改变自己的人种么,与这相比,中国人宁可一直这么被侵略着,可日本明治时期差点就这么做了。
戊戌完了,就该义和团了,慈禧想废光绪,西洋人不同意,慈禧就纵容拳民去攻击教堂,杀洋人,“挑铁路,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越看越像谁家的淘气小孩在玩过家家,近代史上第三黑暗时期就诞生了,(第二是太平天国,第一是我朝的前三十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三个时期都被天朝在历史书上大加褒扬,而那些具有进步意义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北伐战争。。。都在结尾被说成“实践证明,xxx阶级是拯救不了中国的,只有xx党才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题外话了,义和团一闹,慈禧就飘飘然了,一口气向十一国开战,成了世界史上最牛的愤青老娘们儿,当年北洋水师之盛,尚且连一个日本蕞尔小邦都打不过,现在呢?再插一句,天朝历史书中总爱说“xxx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发动群众。”慈禧发动了,结果呢,自己丧家之犬般跑到西安,帝都第二次被占,北京城打砸抢烧,最繁华的大栅栏成了废墟,赔款9.8亿,慈禧才开始勉强准备立宪了,中国历来是一个善于创造的民族,居然能搞出一个预备立宪,已经是中华不绝若线,他竟然想做这根线上的大象,汉臣们已经不想跟他玩了,这时候的慈禧有些不坚定,在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间摇摆不定,既然不想立宪,又废除了科举,伤了老士族和老地主的心,但又预备立宪,又伤了改革派的心,摇摇欲坠了八年,慈禧死了光绪也死了,袁世凯也因为小时候的脚伤,被发回河南了,李鸿章,张之洞这些曾经闪耀过的政星,都淡出了历史的舞台,进入了载沣隆裕时代,隆裕是有慈禧的范儿,但没有慈禧的腕儿,载沣让我想起了另一位摄政王多尔衮,两人同为摄政王,一位开创了大清的基业,一位断送了大清的基业。。。
这时候的革命党已经日渐猖狂了,但如果北洋的统帅从开始是位识大体的满人,清朝起码可以再苟活十年,奈何他叫袁项城,惜哉,壮哉,可惜大清毁在此人之手,可壮此人我心生佩服。大清朝死在了冥顽不灵,预备立宪本身就是为了慈禧量身打造的,后人也像穿穿这身衣服,载沣败了大清的家业,本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奈何卿不识二月春色来,好不容易搞个内阁,七个人里五个满人,皇族内阁,宪法第一条大清帝国皇统万世不易,第二条皇帝神圣不可侵犯。从中没看出一点资阶的影子,所以皇族们只能唱独角戏了,所有人都看出清帝国的无可救药,所以谈不上袁世凯窃国,是清朝自己奉上的,辛亥第一枪是谁打的已不重要,孙中山说是熊秉坤,但实际是程定国,但程定国死了,关于孙中山,我下次说,我一直在想如果辛亥革命换个地方,会不会成功,比如广州,比如上海。。。其实辛亥选的位置不能离北京太近,也不能离北京太远,不适合江浙,也不适合北方,离北京太近,或者在北方,封建势力太过强大,肯定被扼杀,江浙资阶虽然发达,但外国势力也太多,干扰大,而且资阶不一定是支持革命党的,很多买办、地主都是依靠清廷才发展的资阶,不一定愿意换,离北京太远,比如广东广西,打上几年也不一定能打到北京,而且影响不大,所以选在湖南湖北是最好的,张之洞当年在这里治湖,民风开放,兼容百家,领风气之先,所以湖南在近代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少英豪诞生在这里,诠释了岳麓书院那句门联“唯有楚才,于斯为盛。"
就这样,辛亥爆发了,下回我们讲辛亥第一枪之后的中国,那才是一盘血脉喷张的好菜!
-全文完-
▷ 进入沙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