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做什么都必须做到顶峰,就如走路一样,必须走到尽头。诺贝尔文学奖再次与中国人无缘,在中国,愤愤之声也随之四处而起。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国人向来就注重名利,一旦获诺贝尔奖这样至高无上的名誉降落在自己的头上,利也随行而至。什么广告代言啦,什么新书发布会啦,足以让一个人走向所谓的上流社会。同时也让一个人从此退居文人的这样行业,因为从一开始文人的牌子不过是缙绅上流的阶梯,就像科举一样,一旦高中,又还有几个人会去再读书呢?
所以在我们中国,获诺贝尔奖的希望很是渺茫,从一开始就是奔这个希望而去的,只有结果而没有过程。很多人认为金庸大师应该获此奖,金大师的作品不单只是重拍电视,而且还现在挤下了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作品,登上了教科书。在国人的眼力,金大师可谓是中国精神粮食领袖袁隆平,影响力而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可以说是应该的。金大师是大侠,国人也在幻想着成为大侠,大有超过阿q的气势。
可为什么诺贝尔奖总是和我们无缘呢,而为什么民族偏见又那么重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觉得在金庸的世界里,一千个读者却只有那么几个大侠。诺贝尔在遗嘱中提出文学奖的根据就是“曾经写出有理想倾向的最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人”。不可否认有理想倾向的最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奖是非常合理的,如罗曼·罗兰的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泰戈尔的《吉檀迦利》等。可像亨利·柏格森和伯兰特·罗素这样在文学上并没有很大成就的哲学家可以获奖,英国首相丘吉尔这样的政治家也可以获奖,我们中国人怎么能愤愤不平呢。金庸大师笔下的那些大侠也都是有理想倾向的,在我们中国人眼里金庸大师哪一部作品不是最优秀的呢,不优秀怎么每次重拍都有那样多的观众呢!只能说,外国人真是蛮夷,完全不懂我们中国的几千年文化历史,我们中国人就是喜欢幻想,所以文明才得以延续。
金庸为什么能战胜鲁迅呢?金庸的希望是,中国的老调子还必须唱下去,所以那些古代的大侠频频出现在现代,得到了当局政府的大力支持;而鲁迅则认为老调子应该唱完,也必须唱完,所以是必须走出教科书的。今天我们的国家还是专制,而专制的根本就是麻木和冷漠的民众。金庸是插入软刀子的帮闲者,鲁迅则是拔刀者,而一旦软刀子拔出也就意味着接受新的思想,当局是必须赶走这个拔刀者的。从宋朝开始,理学,道学,孔孟思想这些都和社会并没有什么关系,却一直唱到了宋朝灭亡。而就是因为这些和社会没什么关系,所以专制才能长久,民族的腐败才得以延续。这也是为什么元,明,清都一直在延续这种文化。今天我们的国家并没有什么更新,依然还是专制,老调子是必须唱下去的,国家依然还是专制的国家,国民的思想也还必须是麻木和愚昧的思想,一旦再次的出现五四运动,国家危险,高高在上的官家的地位更是危险。金庸和当局的希望也就是鲁迅的失望,而鲁迅的希望则是当局和金庸的失望。
文革呢!很多人认为老调子唱到文革已经结束了。文革的希望是走向真正的乌托邦,然而却被一些无耻的人利用,最后变成一场历史的闹剧,无辜的生命从此为希望的牺牲品。很多人又会感到失望,为什么这么好的愿望就不能被实现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我们在看到希望的同时,也必须把握尺度,不要让希望变成失望,同时也必须努力才行,不要总是想而不做。就像跑步,你必须先学会走路,再学着跑步,不要总是幻想成为奥运会领奖台上的运动员。
-全文完-
▷ 进入穷凶极恶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