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鲶鱼效应知人善任唐长泉

发表于-2011年10月12日 早上8:05评论-3条

在挪威国的菜市场上,死活沙丁鱼的价格相差近一倍,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让沙丁鱼活着运回渔港,然后再把它卖给喜欢吃沙丁鱼的人。但值得一提的是渔民在运输沙丁鱼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因窒息而死亡。但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运回渔港。因为此船长严格保守秘密,前期没人知道这是什么原因,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得以揭开。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食的鲶鱼。待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加速游动。就这样,一条条沙丁鱼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便是著名的“鲶鱼效应”。它的作用对于渔夫来说是为了保证沙丁鱼活着,以此来获得最大利益。但这种效应能广泛应用到各个方面。

一、鲶鱼效应在中国历史

鲶鱼效应在古老的中国就广泛应用,比如卫国人商鞅,从势弱的魏国来到秦国后,费尽苦心搞变法,为了取信于民,以便新法能顺利实施。商鞅派人把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放在闹市,下令说:“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去,即奖赏十金”。老百姓纷纷前来观看,但都抱着怀疑的态度不敢去搬。商鞅决定把赏金加到五十金,大家更加猜疑,秦国可是从来没有出这么重的奖赏。然而,却有一人只是想试试自己的力气,便把木头搬到北门,跟随的民众很多。待他把木头搬到目的地时,商鞅即时如数地兑现了奖金,大家这才相信。而商鞅抓住这一有利的时机,于第二天颁布了新法,并使新法顺利地实施。秦国大治,其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得到飞速发展。但是,由于新法侵害了王亲贵族等统治阶层的切身利益,同时,商鞅在执行变法中过于严酷,当孝公去世、惠文公即位时,宗室把所有的怨气归咎于商鞅,使得其殉职,死后还遭卒车裂尸。想想这条“鲶鱼”死得实在凄惨。

商鞅作为一个棋子,在秦国需要的时候得以重用,待其价值用尽,却没落个好下场,原因就在于他愿意改革,改革的结果往往得罪的人多,而这些人又会联合起来将他打压下去。其实打压他们的人也清楚,自己的生存发展得于这个改革的商鞅。他们也知道改革的人才迟早会涌现的,只要待另一位改革者涌现,把商鞅替代后,最终是要惩罚他。这也吻合了自然发展的规律。但作为聪明能干的商鞅,完全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策略,学会低调做人,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功成身退。

二、鲶鱼效应利弊分析与应用

鲶鱼效应固然有他的价值所在,但这种价值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当一个团队运作到比较平稳状态时,这时,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自然会有所下降。为此,领导不想让这种现象持续的话,多数会从外部引进人才,并给予他比较高的职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鲶鱼”。

鲶鱼型人才的到来,对一些老员工来说,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晋升机会,从而扼杀了某些员工的奋斗激情,甚至有些老员工会选择离开公司。一旦这种现象加大的话,会造成这个团队的战斗力下降的更厉害。当然,这是领导者要考虑的问题,固然由他来掌握。

对于企业领导来说,引进鲶鱼型人才,主要是补充新的血液,通过他来刺激其他员工,把那些富有朝气的员工带动起来。同时,想通过鲶鱼型人才带来的思想、技术、管理等理念,给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员工和管理者带来竞争压力。事实证明,这种效果显而易见。

关于鲶鱼效应的应用,不管是人力资源管理,还是企业的领导人,都会积极应用,其目的是为了建立健全竞争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尽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在现实的管理过程中,假如鲶鱼型人才本身是领导者的话,他就更能做到亲力亲为,且通过自己的言行带动着整个团队。更大的作用是简化组织臃肿的管理机构,使得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成本下降。但要说明的是,鲶鱼型领导需要找一些与自己性格互补的人来完善自己的不足。如果鲶鱼型人才只是一位普通的员工,他只能影响局部,这需要在每个小部门各培养一位这样的人才。哪有人会问:“为何只在每个部门培养一名鲶鱼型员工呢?”俗语说,一山不容二虎,何且只要一名鲶鱼型员工就能够带动一群人,就没有必要再放第二条。

基于鲶鱼型人才的特殊,这给企业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个人的素质过硬,且强调了其高效的沟通能力。

三、鲶鱼效应与鲶鱼本身

鲶鱼效应对于鲶鱼来说,在于自我实现价值的过程。

鲶鱼作为用来催促其它鱼产生价值的一种鱼类,它不可能和其它鱼一样,需要的数量很多,但它清楚,依据环境的不同,自己的价值在于衬托功能。这给它的成长也带来了挑战。它必需从小就有吃沙丁鱼的欲望,就像老鹰为何能成为鸟类中最强壮的种族。据说老鹰一窝可产4、5只小鹰,由于它们的巢穴筑的很高,所以猎捕回来的食物一次只能喂食一只小鹰,而老鹰的喂食方式并不是采用平等原则,而是哪一只小鹰抢得凶就给谁吃,在此种残酷的竞争下,吃不到食物的瘦弱小鹰都会饿死,留下的则是最凶狠的。就这样代代相传,老鹰愈来愈强壮。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生来就是懒惰的,追求安逸舒适的,都有尽可能逃避竞争的心理,为此,造成了宁愿由他人来领导和指挥,也不愿意改变自己。当有一条鲶鱼型人才加入到他们的列队中,这一切都会打破,他们立刻会警觉起来,懒惰的天性也会随着环境而改变,其干劲和潜力就会被激发。譬如,张三凭着自己的才干早已是a公司企划部的一名主管。前不久,张三直接上司,即企划部经理因故辞职,员工们纷纷以为张三会得到提拔,后来老板却通过猎头公司寻找了一位比较适合这个岗位的职业经理人来做这个岗位。3个月后,张三辞掉了a公司的工作,并应聘到b公司任企划部任经理。后来,在一次业界项目策划中,张三以自己独特的策划方案击败了他之前任职a公司的企划方案,使b公司在市场上威名四振。由此可见,再一次验证了“人挪活,树挪死”的道理。从这个案例分析,可以得出鲶鱼型人才也需要竞争的环境,才能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当然,也提醒了领导人,当公司出现职位空缺时,应优先考虑内部的员工。其理由是让员工知道企业和领导关心他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与此同时,也道出一个外来和尚好念经的道理。

正因为鲶鱼型人才有强烈的工作热情,他们正凭着不满现状、善于解决问题、比别人进步更快、能带动别人完成任务,且勇于承担责任等诸多优势。使得许多领导愿意花大代价挖掘和提升此类员工,其目的旨在营造一个竞合的工作氛围,尽而发挥其他员工的潜力,使得自己的企业不要憋死于温水煮青蛙的残酷现实中。

因此,管理最大的作用是在用人。这就要求团队中需要有不同性格和特长的人存在,哪怕是懒惰的平庸的,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关键在于量才而用。所以,发挥鲶鱼效应的关键是要准确地判断员工是否真的能起到这种作用,切误盲目的推行和引进鲶鱼型人才,如果这种人才过多,也会造成平台不够或其他问题的发生,如果事态严重的话,也是无法收场。

四、鲶鱼效应与沙丁鱼的潜能

鲶鱼效应对于沙丁鱼本身来说,它有自己的价值,正因为沙丁鱼好卖,价格比较高,才有商人想办法来提高它的存活率。从现实生存状况来说,沙丁鱼是缺乏忧患意识,一味地追求稳定,容易窒息而亡。好在人类具有天生的智慧,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是的,“办法总比困难多”的道理再一次告诉了我们,人类可以掌握无限的知识,但需要自己去打开这扇智慧的大门,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潜能”开发。而这种潜能的开发,在于环境,就像中央电视播出的一则广告“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从理论上说,人的创造潜力是无限的。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挖掘自己的潜能呢?挖掘潜能,首先要让自己的思想活跃起来,其次是要学会营造一种逆境中生存的氛围。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煤矿老板的老婆,在一个晴空万里的白天,她独自一人在家休息,因电线短路,家里发生了火灾。就在这时,她第一时间想到了装有存折及首饰品的保险柜,于是,她抱着保险柜一口气从三楼搬到了一楼前广场。事后,才知道,这个装有首饰品的保险柜重达200斤。这在平时,她不可能搬动它的,只有在发生火灾后,她担心保险柜烧坏的情况下,她才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老板的老婆年近40,且身体瘦弱。由此可见,潜能激发多指与自己切身利益挂钩,尤其是自己的生存发展受到挑战时,其释放的能量势不可当。

五、鲶鱼效应与团队管理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分析鲶鱼效应,多指根据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目前所处的情况下,通过激励机制在组织内部挖掘或从组织外部引入鲶鱼型人才,并通过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来带动和刺激整个组织的其他人员,从而在组织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氛围,使其他员工各自在自己的岗位上得以发挥。

在管理过程中,鲶鱼型员工往往是指那些业务能力强、个人素质高、有着较强感召力的人。一旦他们被挖掘后,他们依靠个人魅力去带动和激励组织中的其他人员,打破现有的平衡,给周围的人群带来压力,从而营造出一种“比、学、赶、超”的工作氛围。为此,鲶鱼型员工就好像一头凶猛的狮子,追赶着一群羊,在这种情况下,显然跑在最后的羊会被狮子吃掉,危机感瞬间在团队中产生,使得每一只羊必须挑战自己的潜能,如果有羊中途放弃或停歇,就会被狮子无情的吃掉。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鲶鱼型人才就像管理过程中实行的末位淘汰,对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对于鲶鱼型人才来说,最重要的固然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最根本的却是如何求得自身安全。从这个角度看,鲶鱼型人才充满了挑战,对于领导者和人力资源管理者而言,是一个用人的策略。

六、领导艺术与鲶鱼效应管理

管理常说的一句话:“优点越多的人,缺点越明显”。

鲶鱼型的员工人数虽然不多,但他们却是强势团体,用得好能帮助这个团队朝积极的方面发展,用不好的话,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能炸毁这个公司。这对管理鲶鱼型员工的领导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管理过紧,则会限制他的活动能力,起不到鲶鱼效应;管理过松,则会加剧组织内部矛盾,严重影响组织的正常运行。

为此,管理鲶鱼型员工要讲方法,首先要培养几名员工与鲶鱼型人才抗衡,目的是营造一种朝横向纵向发展的有利环境,更多地避免领导与鲶鱼型员工直接产生冲突与矛盾。更重要的是要倡导民主管理风格,一个方案出台时,先由大家直接提出参考意见,最后由鲶鱼型人才汇总,领导只要把握好最后的决策。在整个决策制订及执行过程中,领导要注意鼓励鲶鱼型员工,多与他们进行推心置腹的沟通,因为他们特别讲究待人公正、公平、公开,且比一般员更渴望得到领导和组织成员的认同。

除此之外,要创建学习型组织结构。领导要带头引导其他员工学会自我发展和自我控制的管理,将鲶鱼型员工的缺点所产生的副作用降到最低点。必要时,要给予他们适当的保护,因为领导的保护和关怀,会让他感恩载德,加倍回报企业。

综合上述分析,每一位领导都是鲶鱼型人才,你带领的是一群沙丁鱼型的员工,如果你不想让这群“沙丁鱼”死掉的话,你就要时刻的保持激情的斗志,赶着他们向上奋斗。(文/唐长泉)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唐长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何音精华:何音
☆ 编辑点评 ☆
何音点评:

我想鲶鱼效应还应有这一原则,那就是再好的鲶鱼都不能用两次,因为这本就是偏方,而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之道,是人治的终极体现。所以就如商鞅还想在惠文公时代再展所能,却不知这就是对他的重复之用,重复的鲶鱼肯定会没用。就如那聪明的渔民每次运回沙丁鱼中的鲶鱼都是不同的,都是不会重复使用的。

文章评论共[3]个
何音-评论

我没见过,但我想在船上,恐孤独的鲶鱼更怕沙丁鱼群,只不过大家在第一次都来不及去适应了,而到第二次,都适应了,沙丁鱼群就会把鲶鱼给吃了。at:2011年10月12日 上午10:56

文清-评论

拜读老朋友佳作,晚上好!at:2011年10月13日 凌晨0:36

平蓉静儿-评论

欣赏美文!问好!!祝福无限!!!at:2011年10月20日 上午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