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执笔写一对老人,可是无从下手。现在借此征文,假如我是主编,我要把这一对老人写入课文。他们不是谁,而是我的家公家婆。
别人都说很难与家公家婆相处得好,可我却不然。我与他们的关系比亲生父母还要亲。
这辈子能与这么一对老人成为一家人,真的是我最大的荣幸,而且是用金钱无法买来的。
家公是一位退休的中学教师,今年六十九岁,家婆比家公年小一岁。家婆除了有高血压和心脏病之外,其实这两位老人都很豁达、开朗。
家公是一个健朗的老人,体态不胖也不瘦,一米七三左右,一九四二年生人。十七岁高中毕业,两次考上军校,一个是陆军学院,一个是空军学院。想当时能考上大学的人寥寥无几,而能考上军校更是稀有,因此家公在当时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可是他两次验军合格,但却与军人无缘。原因是什么呢?他是家中的长子,底下有六个小妹,除了爷爷,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子汉。因此考试再怎么好,验军再怎么过关,还是与军校擦肩而过。不得已的他只有投笔转填河池师范院校。他的大学生涯是半工半学,因为家里穷,没有钱资助他读书,没有办法,只好下地干活抢工分。大学没有毕业就提前一年到贵州实习,之后又返回南丹小住了半年。几经辗转才回到市内的一所小学任职校长,当时来宾还属于一个县城。工作刚刚有起色的他,只任一年校长又跑回乡下的一所中学任政治老师,一直到退休。
他二十岁与家婆结为伉俪,家婆天生是一位美人胚子,肤色很好,性格开朗,身高一米六五左右。家公能娶到这样的美人胚子,是他一生的福气。加上家婆是一位善良、随和的妻子,用爱人的一句话说:“点着灯笼都难找。”本来这句话是冲着我来的,现在我倒用到家公身上。家中里里外外的事,都由家婆掌权,用一句话来形容:她简直就是第二个慈禧太后,帘内听政。
我很少见到这样一对淳朴善良的老人。他们对自已的孩子无私地奉献,教育他们做人基本的原则。现在家中的大事小事,全程由大哥接管,家里的大事小事,还是分外的事,只要是好事,只要大哥一句话,几兄弟紧密相联,团结一致,众志成城。
去年的这个时候,老妈子身体不适,60多岁她得了一种风心病,也就是风湿性心脏病。每天打点滴,每天都去检查血压正不正常,每天都按时吃药。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因为这种病很难医得好,严重的话要动手术,现在还是处在病发初期。我每天带小孩,又煮饭,洗衣服。以前,这些小事都是她一个人忙里忙外,那次放假回去,才转手让我做。想起以前她身体硬朗时,从不让我做,一直以为我不会做。我说我是农村出生的小孩,哪里有不会做的道理。
生病的主要原因是我带她回娘家吃荔枝,她说,从来没见过那么多的荔枝。她硬随我们一起爬山摘果,我说不去了,因为山高路远。可她硬说自已行,还说:“二十几年前我爬很高的山,现在就不得了吗?我说:“那时你还年轻,现在不同了,你又有高血压,天气又热,太阳又猛。”可她还是要去。回来后身体就不舒服,加上不得休息好,住两天我们连夜就返回来宾,她因坐车疲惫住进了医院,然后又转院到南宁。四兄弟带着她做全面检查。检查得出是左心房瓣膜肥大。
这对老人共生育四个儿子,没生育半个女儿。有五个孙子,也没有孙女,他们巴不得我生的是女儿,可是命注定,我生的还是儿子,一家人的失望落空了。这几兄弟的肤色及相貌都遗传有家婆的基因。他们的儿孙有三分之一是医生,三分之一的医生,缘于爱人的爷爷是民国时一位退伍军医,在部队里学有所长,还乡后一直在镇上为人行医,现在由大哥一家继承他的医术。有三分之一是教师(包括儿媳),家公军人当不了,志愿转填师范,家中没有哪个小孩接他的班,反倒是他的几个儿媳是老师。还有三分之一是商人,自从我们的爷爷回来了,一直培养她经商,她后半辈子的职业是经商,家中除了老大行医,其余都是行商。两位老人一直都想生养半个女儿,可是老天非常眷顾着他们,好的都给他们捡去了。不得已在老家认了个女儿,是堂伯家的。姐姐自从认了两位老人之后,也就很少回那个亲生的家。小学到初中都与老人住一起,帮忙着家务,而且一直都很懂事。况且这几个兄弟都很爱她,把她当作亲姐妹一样照顾她。现在嫁出去了,可逢年过节都提着鸡鸭鹅回来看望两位老人。
家公每天除了帮我打点生意之外,他的业余爱好就是去钓鱼,哪怕钓不到半点鱼,他也赖在河边到夕阳下山才回来,有时天不亮又骑他那破旧二十八寸的自行车去,一个挂袋,几杆钓具,一个鱼袋,一张小凳,一盅蚯蚓,一把太阳伞,风雨来,雨里去,坚持不懈。最得意的就是钓上了两三条小鱼,老太婆开始开战了,唠叨半天,可他乐呵呵地说:“这是老五的宝贝。”老五是我的儿子,他很爱小动物,特别爱他爷爷钓得的鱼,每次回来总是问,“爷爷,钓不钓得小鱼回来送给我。”每次钓回来的鱼都不让他爷爷杀,而他爷爷每次整理小鱼的时候不能给他看见。有一次,刚钓得回来,老五说还没有看够,他爷爷就拿着去杀掉,然后老五哭着、闹着、骂着,“是谁杀了我的小鱼……”
老五,是两位老人最小的孙子,也是他们最疼爱的孙子。家公家婆的大孙子已经二十几岁,与这个最小的孙子相差二十二岁。大孙子去年刚大学毕业,目前在一家市中医院上班,而小孙子才读幼儿园。他们六十来岁享受着小孙子带给他们的天伦之乐,我从内心感激他们,是他们一把尿一把屎地帮我拉扯大。每天带着小孙子到附近的校园玩耍,要不到公园玩耍,而我是一个不称职的母亲。
我是他们最小的儿媳妇,他们一直把我当女儿看待,吃住都是他们创造出来的。一年四季,我很少在家,只有节假日才能回家呆几天。家公每天照常帮我带小孩,陪他画画,陪他读书,陪他玩沙沙……而家婆每天穿梭在街上与家的方向,帮着把几个儿媳的菜购买好,忙得乐此不彼。我不懂伟大的爱是怎么写的,但我只懂得伟大的母爱是这样来,我也无法用言语表达,他们的爱也无法用一言一语一行回报得了的。想起汪国真的诗,“给予你了,我便不期待回报,如果付出,就是为了有一天索取,那么,我将变得多么渺小。”来诠释他们无私的奉献,不计报酬。
想起2007年6月坐月子那段日子,两位老人细心地照顾我。让我享受浓浓的爱,浓浓的亲情。
每天两个鸡,一个用来煲汤喝的,一个是焗盐鸡。家婆每天炖一个鸡,家公每天焗一个盐鸡。他们把爱融入了两只鸡内,这是我以前所没有享受过的爱。不仅是在月子里,还是在平时的日子里。只要每次回家,他们提前上街买一只鸡炖汤留给我。还没有放好行旅,他们已经盛好一碗汤放在桌上等候我。而每次回家,他们总是站在门外迎接我的归来。每次返回单位,他们又站在门外欢送我出门。衣服了带了没有,东西拿完了没有,手机充电够了没有。一串串温暖的关怀让我不禁想起了孟郊《游子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
说句心里话,一直想用美丽的词藻去赞美他们,用一生的感激去感恩他们,可是我无法做到像他们对我的那样好。
说到“家公家婆”这几个字,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我也不例外。再看“家公家婆”这几个字,我想有很多妇女都是怀着虎视眈眈的眼睛去看待,甚至有的是不怀好意去仇视家婆。
昨天五点多钟下班骑着电动车到街上买点菜。然后溜到了时装店逛一圈,其实心里没打算买衣服,说实在也不懂买什么样的服装合适现在的心情,只是随意试穿一下,不合适反正也不要钱。
在试穿室内,突然听到一位女人与女老板搭讪。
那位女士在向老板娘诉苦,说自己的家婆不照顾好自己的孙子,也不帮照理家务活,什么怎么之类的话语尽是责怪家婆不会做人,语气非常气愤。
说起“家婆”,谁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婆媳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也是个大问题。
可我倒好,很少与家婆发生这种内战。有是有,却很少。记得惠特曼说过这样一句话:“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只是看谁能用心去读懂。为什么不试着转角去体谅老人。
而在《圣洁的母爱》文章中,我们更加体会到,“不懂得母爱 ,你就迷失了生命的真谛 ,忘却母爱 ,高官厚禄血冷躯空 。”还是要善待母亲,不管是亲生母亲,还是家婆,同样都是平等对待。
今年国庆,我是带着疲惫回家的。我也不懂自己到底怎么了,一直感觉不舒服。回家就是打点滴,吃药的。他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然后什么事情都不让我做。每天按时炖鸡汤给我喝。爱人又从医院拿回一个紫河车,然后由家婆把紫河车给整理好,又从街上叫人开中药放进去一起炖汤给我,这就是家婆。
她爱自己的子孙胜过爱自己,从来把好的都留给自己的子孙。连我这个嫁进来的媳妇,她倍加地呵护。我想吃什么,她第一时间想到就去做,家公也一样。我只说过一次,而且是无意中说出口:“我说我喜欢吃猪肝,只是说说。”他们就把我说的话记在了心里。第二天就上街买猪肝回来,而且连续买了四五天。我就问爱人:“为什么天天都有猪肝吃?”爱人就说:“爹妈疼你呀!我从来就没享受过这样的待遇。”我心里感到惊讶:这就是所谓的母爱,伟大而平凡,一股说不出的暖流是从心底里升起。自从我嫁进婆家至今已有六年了,这六年中,家婆给予我的关爱比我亲生的母亲还要多。这种福气是别人所不能享有的,而我却很幸运地拥有。记得一位印度诗人说过,“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的爱才是真的,永恒的,不来的。”
现在两位老人安祥地享受夕阳红,读了军琳姐姐他们写了一襟晚照大合奏。在此也想用这个词去形容他们,一襟晚照,两相依,共黄昏,点点滴滴,此半生,烟波里,夕阳无限好,儿孙满堂,欢乐无穷。
-全文完-
▷ 进入伊楠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