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构成和智慧
众所周知,二千多年以来,儒家学说一直是中国的国学,其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其实,孔子创立的中庸学说也是秉承了他以前时代的先人圣贤的文化和思想。《尚书》中记载着中国最早的政治文献,其中有尧劝告舜的话:“允执厥中。”春秋战国后期的孟子赞赏商代开国君主汤皇帝所说的“汤执中”。因为商汤皇帝总是“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意思是他要听取两种对立的观点,给双方各打百分之五十的折扣。我们都知道,中华的由来是夏朝的君主夏也称华,夏国的位置在黄河的中游,所以称中华,中华也由此而来。其实,中国人如此看重中庸之道以至于把自己的国家也叫做“中国”。这不仅是指地理而言,中国人的处事方式亦然。这是执中的,正常的,基本符合人之常情的方式。就连近代一位山西大军阀在军阀混战失败后也曾感叹地说:“人生万事折中则成。失中则败。”
孔子的学生子思认为任何事情都应该取中和之道。由此看来,中庸之道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告诫中国的文化人应该避免任何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而是儒教适合中产阶级的道德,对普通人是最合适不过的,无论他们是穿官服的人,还是给穿官服的人磕头的人。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中庸之道无所不包,它淡化了所有的理论,摧毁了所有的宗教信仰。
然而,儒家的人文主义是否满足了中国人的愿望呢?答案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如果它已经彻底满足了人们本能的需要,道教与佛教就不会在中国有产生的土壤和立足之地了。
孔教的人生观是积极的,而道教的人生观则是消极的。道教是伟大的否定,而儒教则是伟大的肯定。儒学宣扬礼教和社会等级,为人类文化与人类约束辩护,道教却强调返归自然,不崇尚人类文化与人类约束。
道教使中国人处于游戏状态,儒教使中国人处于工作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中国人在成功时是儒家,而失败时则变成道家的原因。道家的自然主义,正是用来安慰中国人受伤心灵的止痛膏药。其实,中国儒教和道教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也符合西方人的观点。世界名著《悲惨世界》的作者,法国文学大师雨果说:“人并不是只有一个圆心的圆圈,它是一个有两个焦点的椭圆形。事物是一个点,思想是另一个点。”同样是人生和生活,儒家一个观点,道家则是另外一个观点。
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经典派。实际上,道家宣传返归自然,浪漫地逃避尘世,反对孔教文化中的做作和责任感,其次,它代表着人生,艺术和文学中的田园理想,代表着对原始质朴的崇尚。
佛教自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以来,对它的研究和狂热就盛行不衰。佛教是唯一由外国人传入而又成为中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它和其他外国宗教的作用是一致的,亦即一种拯救黎民百姓摆脱困境的作用。但是,基督教和天主教在中国的影响和作用迄今为止都不能和佛教相比。尽管道教产生在东汉时期,是平民的宗教,佛教是外来宗教。但是,在现代中国,佛教的和尚比道教的道士更受人欢迎。佛教作为一种哲学,也作为一种宗教征服了无数的中国人。但是,佛教作为哲学为文人和文化人所受用,佛教作为宗教为普通人所信服。有意思的是,现代佛教徒可以像寺庙和尚那样的生活,但又不是到寺庙里做和尚和尼姑。可以做生活中的素食者,还可以过夫妇生活。这就是中国佛教徒自己发明的生活方式。以至于有人感叹说,既然这样信佛,在生活中说话办事积德行善不就行了。其实佛教的经典和内涵是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任何一个人穷其一生也看不完佛学方面的书籍,不能完全彻底研究明白佛学的全部经典内涵和教义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普通百姓信佛后对佛学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就连沧海一粟都不到了。但是,普通人信佛总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它可以约束人的行为处事方式,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和自律意识。
至于说中国文化与三大教和同学们有什么干系,我以为,少年朋友们至少应当学习儒教,熟悉道教,了解佛教。因为学习儒教就是学习中国的国学;熟悉道教就可以在紧张的学习中享有平和的心情;了解佛教就可以换来空远的的视野后所带来的珍惜时间和紧迫感,或许这样对文化课的学习大有裨益。
-全文完-
▷ 进入abc小老八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