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赵阳诗歌诊所石子赵阳

发表于-2011年10月11日 上午11:47评论-3条

1

我们中间的一些人,往往把口语诗简单地理解为直言直说,而以为只要不是拐弯抹角地说就是口语诗。一根肠子通到底是好的,避免了梗阻的危险,而问题也同时出现在对口语理解的偏差上、歧义上。如该诗,该诗很流畅地表达了一段情节:有一个夏天,她坐在教室里邀那个他一起去看电影,那个小男孩说“好好好”,然后就跟随她一起去看了。由于那懵懵懂懂的童年往事很值得作者追忆,故作者至今还想得起来那部所看片子的片名叫《《栗色小天使》。故事完了。读者也读完了,却没有产生任何一点联想。意犹未尽的效果没产生,或许作者也不指望要带给读者以什么,她需要的也许只是一种对往事的宣泄和处理,写完了也了事了,如果我不帮她纠正那种她不以为然的错,她可能将继续用分行的日记来记载她的往事。

慢性咽喉炎患者大多是由于长年累月地受到二次烟雾的熏陶而发病,并且很难除根。她看到别人这么写,写的如此自然贴切,出人意料,于是她也要用最朴素的笔写。“写与怎样写永远是个问题”,但她毫无顾虑,直截了当地将一小段话分行成了一首诗,一首当前比比皆是随手可摘的诗之典型;归纳分析为:1,将她独自体验的那珍贵的往事不与人分享,尽管她展示出来让大家看了,但我仍然坚持认为她什么也没对别人说,因为她体验到的事情没有帮它放到银幕上,就好比我现在跟随她去看电影,她把她所拍的片子不是展示在银幕上,却要我们用心去读、去想象一样,而银幕仍是一片空白,而这种感染力也只有吸烟者的烟雾能够感受到。2,当咽喉因痒而需要朝外咳嗽时,一些文字便喷之而出,要做到欲出,而不是想出就出,就需要止咳药来解决问题。“还记得吗? 那是一个夏天,我们在教室里 画着电路图。 你微笑着问我: “要不要休息一会?” 我抬起头, 我看见了你的脸 都是一道一道的线路。 我揉揉发花的眼睛, “今天不想画了,好吗?” 你如获大释, “好好好, 我们出去看电影吧?” 我犹豫了一分钟, 这是我第一次 单独与男生去看电影!我们去了, 那天是六一儿童节, 我们看的是――― 《栗色小天使》也许这个天使叫丘比特!”。我帮其将该诗还原了之后,便可以将标题〈往事〉改为某某年月日心情文字,天气晴朗抑或晴转多云了。我有这个把握。文字的密度如此之大,使我产生了我面对的几乎是座金字塔的幻觉。传说它的砖与砖的接缝处,你插不进一片刀片。我想穿插进一些有助于帮她摆脱诸如“咽干咽痒咽肿”的特效药,我找到了,但不知道剂量该如何。该诗的上句仍然是接着上句,没有换气口帮读者也换口气,却不是因为该诗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的原因,使读者自然而然、心甘情愿地忘了呼吸,而是因为该诗一直在呼上气;为了下气,我们祈祷。

赵阳 于2005-12-28评

药方:1,向骨质疏松症或尿潴留患者讨教,他们的病能中和她的病,使病度减轻。2,读阿特伍德的诗一整月。3,不去公共场所吸二手烟。此次出诊费由秋色社区全额承担。

附:《往事》〔原创〕 作者:闲筝如水

还记得吗?

那是一个夏天,

我们在教室里 !

画着电路图。

你微笑着问我:

“要不要休息一会?”

我抬起头,

我看见了

你的脸

都是一道一道的线路。

我揉揉发花的眼睛,

“今天不想画了,好吗?”

你如获大释,

“好好好, 我们出去看电影吧?”

我犹豫了一分钟,

这是我第一次

单独与男生去看电影!

我们去了,

那天是六一儿童节,

我们看的是―――

《栗色小天使 》

也许这个天使叫丘比特! 

2

2005-12-30

病例2 患者:作品《蝴蝶花》(作者:蝶影)诊断结果:小叶增生

病历卡记载——

清代文艺理论大师金圣叹在为宋王安石一文〈同学一首别子固〉批注道:“此为瘦笔。而中甚腴。学文必当由瘦以入腴;如先学腴,即更无由得瘦也。”此言用在〈蝴蝶花〉一诗里,也甚贴切。该诗也正是这样的一首“佳作”(注意:我为佳作加了一个双引号,不是为了加重语气,相反,是在讽刺)。

粗看这是一首零缺点的作品,或者第一次读时感觉一般,再读时味道出来了;它也的确耐读,用了一些匪夷所思的技巧,帮作者几乎成功隐藏了作品中那虽不致命却堪称多余的痼疾。——诗的开头:“隔着围栏,浓淡适宜的粉红/静静的挂在枝头,错落有致”,我被它的开头吸引住了,由瘦入笔,接着我期盼着下一节将出现的丰腴。问题于是接踵而至——“蝴蝶花,独属于我(们)的称谓/远去的友人,你在树底下微笑/我忽略背景,专注地看着/吃不到橙子而哭丧着脸的小孩/长成俊美的轮廓,散发成熟气息”。一句“我忽略背景”,这是一句不假思索的、读上去朗朗上口,而实际上没有多大用处的话,它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反,它在眩晕的状态下带出了“专注地看着”,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她忽略背景,是为了强调她要描绘的重点对象:“吃不到橙子而哭丧着脸的小孩”,她的本意是想重点突出时间的轮廓,而因缺少背景的交代,使那个渐渐长大的那个吃不到橙子的孩子的轮廓愈加模糊。她的原意是想说那蝴蝶花无所不在,即使在忽略它的时候,它依然伴随着我们,我们自然地在它的无所不在的背景条件下长大成人,散发着成熟气息。而实际情形是,作者提供了一个看似很生活化的场景,吃不到橙子,在蝴蝶树下(紫荆花下)的那个孩子,因那些无所不在的花而散发成熟气息,我却以为,他是在散发着橙子的橙色气息。

接着作者回到主题,跳跃着回到主题:似一名长不大的酷爱幻想的孩子那样,又蹦蹦跳跳地回到了蝴蝶花的跟前。是出奇不意地回来了么?“阳光中的花朵们/常常在黑夜里成为烛光/一边幻想着邀你促膝长谈/一边独自闪烁,歌唱寒冷。”冥想状态的语句。我眼中闪现出现的,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对橙子那样的橙色气息感到厌倦了,她为自己加了一对天使那样的小翅膀,在蝴蝶花跟前飞来飞去;或把自己比作萤火虫,独自闪烁,歌唱寒冷。她是真的冷,根本不想长大的,也不想散发成熟气息,只是想倚在那树皮起着疙瘩的老树下想着她另一棵不真实的蝴蝶花。

不是作者要把我们牵引进她的那个世界,是作者缺乏对文字的控制能力,——虽然我相信那同样是自然的,——把我们牵引入了另一首诗里,而我指的另一首诗,不是我眼前提供给读者的这首诗。作为这首诗,作者也许会想;“咦,这是我想表达的么?尽管它同样是那样清澈,同样是那样委婉抒情,但,它真的是我的所愿么?”一系列的思考过后,作者急匆匆地赶去收尾:“隔着围栏。烛光,所有的烛光/都早已被火带走”〉至此,作品算是结束了。她用了被火带走这一句,说不定还在暗自庆幸:“结尾算是不错,被火带走,多好!”。

药方:1,具散结疗效的食品海蛰一斤,调醋分多次食用。2,清凉油或风油精一个,写作前抹于太阳穴。3,继续服萨克斯的作品一星期。

《蝴蝶花》 (作者:蝶影)

那年花开灿烂,季节鲜艳

我们齐声赞美夜莺的歌声

—— 题记

隔着围栏,浓淡适宜的粉红

静静的挂在枝头,错落有致

蝴蝶花,独属于我(们)的称谓

远去的友人,你在树底下微笑

我忽略背景,专注地看着

吃不到橙子而哭丧着脸的小孩

长成俊美的轮廓,散发成熟气息

阳光中的花朵们

常常在黑夜里成为烛光

一边幻想着邀你促膝长谈

一边独自闪烁,歌唱寒冷

隔着围栏。烛光,所有的烛光

都早已被火带走

3

患者:作品《人和树》作者:弃婴 

诊断结果:内痔

病历卡记载—— 

当我粗读该诗时,我被作品那冲淡、超然的外在光辉所吸引,以至我再次阅读它时,我仍在为人和树的象征性而寻味。坏就坏在寻味上,我一旦静下心来寻其味时,这首诗就立即暴露出了它的缺陷,抑或疾病。

该诗的患病部位是隐蔽的,在最后一句里完全显现。我必须强调这一点,如果,你单独去读该诗的最后一节,而不是联系整篇的,那你就不会发现该作品的前后出入有多大,有多自相矛盾。我不关心静脉曲张对于他是怎么一回事,在诗里,我只单刀直入地剖析它的病灶,给他提供建议,为其开具药方;同时也深知该病也只能控制,能逐步减轻作者的苦恼(如果他执拗地以为,它不痛不痒,便继续保持该业余爱好,那我也没白干,至少他就医过了),幸事。

“我还年轻/我的朋友,一个一个/死去,这个冬季”,随后我直接帮读者跳过中间一节,直接来到末节,一切便一目了然了——“我还活着,年轻/我的朋友/一个一个,等待死去”。前一节他描述到“他的朋友一个一个死去了”,他铺垫的看情形也不少,开门见山就说我还年轻,然后说朋友死去。但果然是这样么?该诗的题目被作者玄乎地多加了一个人(我替作者考虑了,抱歉,否则没法推理),他也许更应该将题目直截了当地写成《树》即可,但他要复杂,要显示作品的深刻,变多添了一个“人”字,画蛇添足于是完成。

既然写到人,又有树,读者的想象力的空间变增大了,是这样么?我的回答是斩钉截铁地一个“不“!正因为有人又有树,使读者觉得它的立意不清,(当然,也许会有读者持不同见解,那也很正常,否则就不正常了),当你觉得朋友是树的时候,它(诗)告诉你是写人,当你觉得是写人的话,它又回答你说是指树。其实简简单单地题目改成《树》岂不简练?是的,但作者会采纳么?树,写在作品里,本来就是借物抒情,借物移情,借物喻人,而作者偏偏转弯抹角地写成《人和树》,再加上表达含混,而不是含蓄,一下子就使指南针也失了效。

前面我已提到了该诗的前后两节,现在回过头来看——他一上来就说朋友已经死去,但没有交代是否全部死去。所以作者很自然地在最后一节写上:“我还活着年轻/我的朋友一个一个,等待死去。”在这个冬季,分批死去是幸福的,就像孵鸡场里的小鸡分批出来一样。并且简单,用手击打键盘便产生了厚积薄发的那种冲淡、超然的效果,并且实用,眼前展现出来的是一名老者,在用他那颤巍巍的手扶着他的那根拐杖,在孤独和寂寞中向人倾诉:“他的朋友死去了,没死的也奄奄一息了”,可知他有多老?他在诗中所说的“我还年轻”我决不相信!

药方:1,突出自己身上思辩性的一面,多愁善感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东东彻底摒弃;2,淡而有味的效果是可以产生的,请往纵深发展;3,读中国当代诗人尚仲敏、庞培的诗到有必要停下为止。

2006-1-4 

人和树 (作者:弃婴)

我还年轻

我的朋友,一个

一个死去,这个冬季

他们和我一样,年轻

一个一个,死去 

变做柴

我还活着,年轻 

我的朋友

一个一个,等待死去

患者:作品《镜子》(作者:灵魂)

诊断结果:贫血兼轻度白内障

病历卡记载——

4

诗人能在前人推力和自我惯性的协同作用下,滑出一段距离、一条轨迹,在玩具车停泊的地方与起始点之间,测量这段距离,然后惊讶于它的行驶距离是如此深长;不是该诗的意味深长,是地面的光滑和车自身的轻,带给这首诗粗表之下的若有所思。若换个环境,在粗糙的水泥地上,再次搁上这辆车,同样借助于外界的那股推力——那股推力我可以溯源到朦胧诗那代人。由于错过了那个时代,我相信这类诗不会滑行有多远。

这首诗最大的弊病就是故弄玄虚。轻描淡写地表述,却没有产生举重若轻的效果,原因何在?在于贫血。——“虚假的/包括这眼睛/甚至是这身体”,作者出色地运用了玄虚这个技巧,在这里,暂时是褒义的:那份虚假从一个点(眼睛),对着镜子照了照后,扩大到面(身体)。虚假的,作者说到包括这眼睛,言外之意包含了作者的主题之物:镜子。通过一系列的“孤影自怜”也好、“对影成三人”也罢,作者的感情和理性同时被唤起:先是泪水,这泪水没有交代其来源,这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含蓄,言多必失,诗“贵在曲和意犹未尽”,尽管我说这些时是明显贬义的。

空间感不是靠空来构造搭建的,靠的是作品里的一两句实在之句,而生成一片诗语环境,读者的想象空间由此而来。而该诗的主题镜子,尽管是实在之物,但由于它的空洞无物,言之无物,使镜子这本来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物品,仍然是物品,而这物品不是后现代所提倡的从物到物,而是从实到实,从空到空,相互脱节,互不相干。大致是因为诗里出现了“某种思想”这个词组,使我格外停顿了一下,看到思想我会看到罗丹的思想者,眼帘里会映入他那手支下颌的样子……而眼下的某种思想,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当然我也不会深探作者想要说的某种,因为模棱两可是写诗投机的一种主要方法:哗众取宠,因某种可以使读者理解为读者自身理解的某种,从而使诗到达所有的读者,但我想在此提议的是:如果诗不能具体到达一个人,因一个具体的象征到达一个人,那么它不可能会到达所有人,让读者感动。

“似乎将领我/走向深渊或者光明”说穿了,这是一首技巧诗,除了不疼不痒,隔靴搔痒的那种滋味外,诗里的深渊不深,光明也不明,充满了暧昧不清的玄虚。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缺少深刻的心理体验。玄是学问,而至于多加了一字“虚”后,就变成玄虚,玄虚每个人都能掌握,只要只说半句话或方向不明就成。另外产生玄虚的方法就是多指,指向莫名其妙的多处,像团散线似地缠在一起,在读者云里雾里的时候突然拨云见日,突然跳出一两个结论之句,于是作品看似升华了,啧啧赞美之声便围它而来。干净的叙述永远是孤独的,我们因为害怕被别人看懂,而制造不懂,于是乎我们真的不懂;我们有时还会追求浅显的朦胧,但如果我们追求到了于浅显中见深刻,那我们就见到了真神。

药方:不必否定自己的探索,我批评它的同时也是在提醒自己,在告诫自己,我们每个写作者都毫不例外的有过上述情况,重要的是多探索,摸出一条路子需要过程。一句话:等待自愈。

2006-2-20

《镜子》(作者灵魂)

虚假的

包括这眼睛

甚至是这身体

泪水

像是在引起

某种思想

似乎将领我

走向深渊或者光明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石子赵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四大名捕点评:

好一个诗歌诊所,为诗歌把脉,诊断,做病例分析,开处方。别开生面!

文章评论共[3]个
石子赵阳-评论

开诗歌诊所这个点子其实并不新颖,早在二十年前诗人柯平就已开过了。这就是我不打算继续开下去的原因。首开的永远是伟大的,跟风者哪怕以后开得再好,也是气短一截的。at:2011年10月11日 中午2:30

文清-评论

夜静了,来看望朋友,睡了吗?晚安,好梦!at:2011年10月13日 凌晨0:29

石子赵阳-评论

问好文清女士!我昨晚很早就睡了。遥祝您快乐!at:2011年10月13日 清晨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