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是清王朝自己一手造成的。
那个在清廷和洋人之间两边吃回扣的盛宣怀提出的“铁路国有”的政策遭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激烈反对,于是就有了四川的“保路运动”,而愈演愈烈的“保路运动”就成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1911年10月10日,清军在武昌城内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当天晚上,武昌城内新军士兵程正瀛打死想来缴械的排长陶启胜,班长熊秉坤便率领四五十个士兵揭竿而起,发动起义,响应者甚众,于是就攻占了楚望台军械库,打响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当时,共进会、文学社的所有重要领导人,没一个在起义现场。刘复基死,孙武伤,刘公“病”,蒋翊武在逃。千百士兵的自觉革命,促成了熊秉坤这种小人物大英雄的产生。而熊秉坤他们正在攻打都署的紧要关头,炮队赶来支援,于是才有了炮轰都署,总督瑞澂钻洞逃上军舰,提督张彪率部退走,经过了一夜战斗,11日,起义军占领了武昌城,铁血十八星旗高高飘扬在都署的旗杆上,随即拥戴协统黎元洪为都督,成立了湖北军政府。这就是辛亥革命的全部始末。
辛亥革命的当天,孙中山在美国的丹佛,十几天前,黄兴从香港来电告知:“……报告新军必动,请速汇款应急。”孙中山却始终不予回应。第二天在得知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后,孙中山也不为所动,回电黄兴的时候还是告知自己打算暂时不回国,“决意先从外交方面致力,俟此问题解决而回国。”看见没有?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10月18日,孙中山致信美国国务卿诺克斯:“希望和你做一次秘密会晤。”可惜人家根本不理睬他;11月11日,孙中山转道英国,向联合王国借款100万英镑,向英国外相格雷许诺,革命成功以后,“给英美在华若干优先权利。”结果在英国外交部被传为笑谈。11月21日,孙中山转到法国巴黎,经过了一系列的游说,法国议员不理睬他,银行以“严格遵守中立”而婉拒。正在两手空空空的孙中山走投无路的时候,却接到国内他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的消息,11月20日,喜出望外的孙中山兴致勃勃的从法国马赛启程回国,来就任那个形同虚设的国家元首。
在这里我就是想说明的是辛亥革命没孙中山什么事。至于回国以后,孙中山又以汉冶萍矿“断然实行日华合办”为名,向日方筹款500万,又以“中国新政府可以东北三省满洲的特殊权益全部让与日本”为条件想找东洋人借款1000万那都是后事。幸好国人坚决反对、日本人也不理睬他,国际上也无人搭理,要不然,抗战胜利以后的民国军事法庭的第一号汉奸就极有可能是他。
黄兴,是与孙中山并称“孙黄”的辛亥革命重要领袖人物,一位变卖豪宅闹革命的“八指将军。”武昌起义的时候,身在香港的黄兴1911年10月28日乘轮船经上海抵达武汉,增援起义军反击清军反攻的战斗。黎元洪得知黄兴到汉的消息后,下令做了一面大旗,上书“黄兴到”三个大字,派人举着大旗,骑马在武昌城内和汉口跑一圈。前线官兵士气大涨。当晚,黄兴渡江,设总司令部于汉口满春茶园,与清军进行鏖战。11月3日,黎元洪在阅马场举行“登台拜将”仪式,特举黄兴为战时总司令。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黄兴领导起义军在汉口、汉阳苦战20余日后才退至武昌。武昌起义相继争得了20多个省宣布独立,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赢得了宝贵时间。
黄兴是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没有他,孙中山就不会在日本成立同盟会,他的同盟会总理的职位就会两次不保;因为他,孙中山多次“革命”才得以进行。就和宋教仁指出的那样:“黄兴与中山先生同为吾党泰斗。”他是革命的实践者,亲力亲为。1911年4月27日下午,黄兴率敢死队120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发现总督张鸣岐已逃跑。焚烧督署后,与清军发生遭遇战,黄兴持双枪左右射击,右手被打断两个指头后,仍指挥义军分三路突围。
还有一事值得一提。辛亥革命汉阳失守之后,1911年12月1日黄兴到达上海,12月2日南京光复,定为临时政府所在地。12月15日,各省代表通过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修正案,规定在临时大总统未选定以前,以大元帅暂行其职务。并选定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副之。两天以后,黄兴电辞大元帅之职,并推举黎元洪为大元帅。之后才有了孙中山匆忙回国,就任了那个临时大总统的故事。值得玩味的是,如果孙中山当时没有得到那个消息,没有四处碰壁以后赶回国,依然还是在欧洲吃他的面包、喝他的牛奶的话,中国以后的历史进程会不会没那个孙中山什么事?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黄兴出任陆军总长兼总参谋长。1916年10月逝世时,年仅42岁。章太炎给他题写的挽联说的最精辟:“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而读过这段历史的人都可以清楚的知道,辛亥革命根本没孙中山什么事,而黄兴才是辛亥革命中永远的军魂,这才是历史的真实。
孙中山在《八年今日》一文中对辛亥革命的描述是:“今日何日,乃革命党员熊秉坤开枪发难,清朝协统黎元洪被迫而起革命军于武昌之日也。随而冯国璋焚烧汉口,随而袁世凯病起彰德……无如党人遍布国中,响应四起,遂致清朝江山不可收拾,于是而南北和议开,于是而非袁莫属之论起,时予方在伦敦从事于外交问题之解决,正当着手举世同情,乃屡促共和国体之速定,正式政府之成立,欲乘时要求友邦之承认,乃迁延两月,头绪全无,加以远闻国人,尚有主张清帝之君宪者,予深恐革命大功亏于一篑,故不得不舍外交之良机,而奔驰回国……于是草创政府于南京,而共和国体乃定焉。”
梁启超在《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的演讲中,谈到辛亥革命时这样说:“一面是同盟会人,暗杀咧,起事咧,用秘密手段做了许多壮烈行为;一面是各省咨议局中立宪派的人,请愿咧,弹劾咧,用公开手段做了许多群众运动。这样子闹了好几年,牺牲了许多人的生命财产,直到十年前的今日,机会凑巧,便不约而同的起一种大联合运动。武昌一声炮响,各省咨议局先后十日间,各自开一场会议,发一篇宣言,那二百多年霸占铺产的掌柜,便乖乖的把全盘交出,我们永远托命的中华民国,便头角峥嵘的诞生出来了。”
何应钦对辛亥革命也曾经做过一个比较简洁的说明,指出“辛亥革命懵懂算是挂上了一个民国的空招牌,并没有建设民国的实际,由推翻满清一点而论,固然算是成功。由全部革命的目的而论,究不能不谓为失败。革命的目的不只在推翻满清,不只在获得中华民国的虚名,而在造成一个三民主义自由平等的新中国。”
不过有关辛亥革命的当时的实际情况,1919年,当时尚未成为职业革命家的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中说的最为精辟不过了:“辛亥革命乃留学生的发踪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唤呐,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的张弩拔剑所造成的,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
今年,为了纪念辛亥革命百年,成龙主持拍了一部有上百位知名演员合拍的《辛亥革命》,他没有去扮演那个个子矮小的孙中山,而选择了那个英勇善战的黄兴,这会不会也是一种巧合?是不是因为他也知道这段历史的真相呢?(2011-9-30)
-全文完-
▷ 进入宜昌石头的文集继续阅读喔!